对联第十六讲:浅谈变格论对之自对(一)

对联第十六讲:浅谈变格论对之自对(一)

对联的格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就如同诗词一样,会出现一些变格。在创作对联的过程中,除了遵守对联的基本格律外,还可以运用一些带变通性质的创作手法,如借对、蹉对和自对等。

形式上,这些变格联的创作手法并不遵守对联的基本格律,但实质上,却是对基本格律的补充与变通,因此这些带有变通性质的创作手法是楹联通则所允许的。

前面已经讲了借对和蹉对,今天主要来讲讲自对。

对联第十六讲:浅谈变格论对之自对(一)

【自对】

自对,属于对仗的一种,又称为“当句对”、“就句对”、“同边自对”,即“于一句中自行对偶。”即对联的上联和下联的同一边的字、词、句存在着对仗关系,形成前后对仗,而非上下对仗。

自对,这种对法起源很早,在洪迈的《容斋续笔》中有记载:“唐人诗文,或于一句中自成对偶,谓之当句对。盖起于《楚辞》‘蕙蒸’、‘兰藉’、‘桂酒’、‘椒浆’,‘桂棹’、‘兰枻’,‘斫冰’、‘积雪’。自齐梁以来,江文通、庾子山诸人亦如此。如王勃《宴滕王阁序》一篇皆然。谓若‘襟三江、带五湖,控蛮荆、引瓯越’,‘龙光、牛斗,徐孺、陈蕃’,‘腾蛟、起凤,紫电、青霜’之辞是也。杜诗‘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清江锦石伤心丽,嫩蕊浓花满目斑’之类.不可胜举……”

对联第十六讲:浅谈变格论对之自对(一)

自对有多种形式,有的既是联内自对,又是上下联彼此相对。有的则是联内自对,上、下联之间却并不对仗。然,这种情况不能认为是“失对”。

对于自对,王力在《汉语诗律学》有说:“如果上联句中自对,则下联也只须句中自对,上联与下联之间不必求工。甚至上联和下联之间完全不像对仗,只要句中自对是一种自对,全联也可以认为是工对了。”

综上所述,自对,是对联创作中一种比较重要且特殊的创作手法,它可以在对仗中起到灵活变通的作用。

未完待续

文:瑶欢

图:源于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