幌馬車之歌(增訂版)|薦書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幌马车之歌(增订版)|荐书

幌馬車之歌(增訂版)

藍博洲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8-03

ISBN: 9787108052070 定價:55.00元

內容簡介

本書在尋訪倖存者及其親友並蒐集查閱大量機密檔案的基礎上,以報告文學的形式,描繪了客家籍臺灣革命青年鍾浩東短暫而熾熱的一生——從反抗日本殖民統治,到九死一生回國投身抗日,再到為改革臺灣社會獻身教育事業,直到最後為了臺灣的解放慷慨赴死,為理想犧牲。

作者以眾多類似的“鍾浩東 們”作為背景,在史料、記錄、文學的交錯紛呈中,力圖將二十世紀上半葉以來被刻意湮滅甚至扭曲的臺灣近現代史還原重現。在追索這些青年的革命事業與人生軌跡的過程中,本書向我們堅定地傳達著歷史深處所蘊藏的力量,藉助這一力量,讀者能以全新的視野去親近那段充滿傷痛與遺憾的海峽兩岸的記憶。

本書曾被選為臺灣地區1988年最佳小說(洪醒夫小說獎),1991年《聯合文學》十大好書作家票選第一名,侯孝賢依據此故事中的部分原型創作了電影《悲情城市》與《好男好女》,並獲第4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

藍博洲1960年生於臺灣苗栗,1983年開始創作小說,1987年加入陳映真先生創辦的《人間》雜誌報告文學隊伍,從此展開迄今仍在進行的臺灣民眾史調查、研究與寫作。出版有《臺共黨人的悲歌》等二十餘部相關著作。現任中華兩岸和平發展聯合會主席。

目 錄

(向上滑動查看)

序一 隱沒在戰雲中的星團/林書揚

序二 美國帝國主義和臺灣反共撲殺運動/陳映真

序三 凡記下的就存在/侯孝賢

序四 救贖的歷史,歷史的救贖/趙剛

幌馬車之歌

序曲 伴著腳鏈聲的大合唱

第一樂章 故鄉

第二樂章 戰雲下的戀歌

第三樂章 原鄉人的血

第四樂章 戰歌

第五樂章 歸鄉

第六樂章 “二二八”

第七樂章 白與紅

第八樂章 風暴

第九樂章 槍決

尾聲 和鳴!你在哪裡?

附 錄

本書相關人物小傳

口述證言

文字資料

大事年表

評論與回應:未完的悲哀

未完的悲哀 詹宏志

重找一個閱讀《幌馬車之歌》的角度 須文蔚

《幌馬車之歌》對大陸文學的啟示 陳建功

誰的《幌馬車之歌》藍博洲

一條前行的路 藍博洲

讓歷史不再有禁忌,讓人民不再有悲情 藍博洲

二〇〇四年版後記

二〇一五年版後記

未完的悲哀

文 | 詹宏志

在一九八八年的眾多小說當中,《幌馬車之歌》可能是我個人最心儀的“小說”,我也向爾雅出版社負責人隱地先生推薦它為第七屆“洪醒夫小說獎”的作品。——但是,我得先解決一個理論難題:它是小說嗎?

包括作者藍博洲在內,原來都不預備把它當小說的,因為它是真人真事(一位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白色恐怖時期犧牲的臺籍知識分子的故事),作者的目的也定在“歷史重建”,他儘可能利用相關人士的口述以及可信的文獻,力求字字句句皆有來歷,絕非向壁虛構的fiction。——即使是《幌馬車之歌》的發表方式,也附有文中主人翁的照片,這都暗示它的“紀實”性格,而非創造。

小說被容許是“假的”(它不必是真實世界中發生過的事),但它一定得是假的嗎?恐怕未必。借用俄國形式主義理論的概念,我們似乎是可以把小說定義為“以文字構成情節(plot)來敘述故事(story)的藝術形式”,小說是否成立端看這些形式要件是否滿足,故事是真是假根本不重要。

何況小說中的真實與人生中的真實究竟如何彼此糾纏,還是難解的問題。小說家當然也求“真”,只是此真非彼真(歷史的真),另有洞天罷了。小說家處理故事材料時,不是也常考慮許多技術,使其人物或行徑合乎讀者的理性邏輯與感情邏輯嗎?

《幌馬車之歌》是完全符合一篇好小說的條件的,連關係人的口述記錄我們都可以認為那是表達上的“設計”,只是“碰巧”都是真的。(口述記錄也不必然就是報導文學形式,報導文學也可能經由作者敘述,不用當事人口述,可見《幌》作的形式也是有意設計來達成某種目標的。)

《幌馬車之歌》寫的是一位臺籍知識分子的時代悲劇。主人翁鍾浩東生在日本統治下的臺灣,自小富於民族意識,日本侵華戰爭爆發後一心想赴大陸參加抗日,他帶著妻子與同志冒險來到廣東,卻被誤為日諜,差點成了槍底冤魂,幸虧臺籍國民黨游擊隊領袖丘念臺營救,才加入抗戰隊伍。他們一行在大陸奮鬥了六年餘,作戰流亡,連生下的小孩都得送給別人,一直到抗戰勝利才返回臺灣。回臺後的鍾浩東,擔任基隆中學的校長,展露辦校的才華與風格。直到“二二八”事變爆發,鍾校長為了啟蒙民眾的政治認識,堅定階級意識,創辦了地下刊物《光明報》,到了民國三十八年,《光明報》事發,鍾浩東與同案多人被捕,在獄中待了一年多,於一九五〇年十月十四日被槍決。

這個故事本身是擁有悲哀與憤怒的,但作者沒有讓它氾濫出來,使它成為一篇具有藝術質量的“小說”,而不同於其他廉價的翻案文章。

小說家一開始,先通過同案難友的口,描述鍾浩東從容就刑的場面;然後故事跳回來,從浩東幼年說起,描述他的性格、成長;他的青年懷抱、他的戀情;然後,進入他的人生的轉折點,赴大陸抗日的雄心偉舉;故事再依時序發展到回臺、治校、辦報,直至被捕、受囚、就義。這期間波瀾壯闊的經歷磨鍊,作者是很有機會可以為他抱屈申冤的,但小說卻壓抑這些情感。一直到鍾浩東已死,他的弟弟帶回骨灰,並且騙母親是請回來祈福的佛祖骨灰;然後他“跑到屋裡,關起門來,先是乾號,然後就放聲大哭,眼淚流個不停”……

小說家殘酷地讓所有的情緒積蓄到最後才宣洩出來,但也只是點到為止——他的節制使作品呈現“未完的悲哀”,這悲哀因而是無窮盡的。我們都知道小說藝術貴在內斂,但很少小說家做得像藍博洲這麼好。

幌马车之歌(增订版)|荐书

----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

幌马车之歌(增订版)|荐书

ID:sanlianshutong

長按二維碼即可訂閱

----

回覆好文,閱讀更多專題文章

回覆聽課,瞭解書店裡的大學公開課

想讀《幌馬車之歌(增訂版)》,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