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甲骨文的穿越

去了一趟安阳,走了一趟殷墟,恍然发现甲骨文依然存在于我们的身边,朝夕与我们相处,只是我们不曾留意。

殷墟,顾名思义,殷朝的废墟,也就是奴隶社会都城遗址,距今已有三千三百多年历史。众所周知,殷墟首先是以出土甲骨文而闻名于世的,可以说没有甲骨文的发现,也就没有殷墟的发现。凝视着一层层不同断代黄土层的立体剖面和一件件的历史文物,仿佛走入了那个灿烂文化起源的年代,那些刻画在龟甲兽骨上的象形字也在向我们讲述着祖先们生活的诸多方面。

参观殷墟,首先要通过一扇红红的大门,据讲解员介绍,这是根据甲骨文中的“门”字仿建设计的,穿过这座甲骨之门,就开始了我的一次历史之旅。

小记——甲骨文的穿越

沿着时间走廊,很快从民国时期穿越了三千年,走进了殷墟。这座建设在地下的博物馆与整个殷墟遗址景观相得益彰。从平面上看,博物馆酷似甲骨文的“洹”字,这是取殷墟依附洹河之意,象征洹水在孕育商文明中的重要作用。

外有洹河,内有水院。荡起层层波纹的水面下,用青石板拼成了一个龟腹甲,上书董作宾先生的一首甲骨文诗句:“日在林中初入暮,风来水上自成文”,诗情画意的情境给埋藏了千年的文字注添了几丝灵气。

殷墟不仅有积淀了几千年的文字,亦有埋藏了几千年的青铜器、车马器、玉石器等珍贵物品,当然,甲骨文是殷墟文化中一个最核心的内容。这里展出的甲骨,是世界上最好的甲骨,展览方式也是独具特色,很多处的展览都采取了原址复原的方式,甲骨坑便是一个显著代表。3米多的深坑中央堆放着一些甲骨片,周围摆放着精美的随葬品;在距地表1米的深度,在窖穴的一侧有一具蜷曲的人的骨架,它是和这坑甲骨埋在一起的。

小记——甲骨文的穿越

据专家推测,应该是当时看管这坑甲骨资料的管理员。透过这层层叠压、分类明确的甲骨,就可以知道祖先们把刻有文字的龟甲要分门别类的归类和保存,一个档案馆的雏形就这样完整的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殷墟的地下就是这样一座内容十分丰富的“档案馆”,凭借它所保存的大量资料,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了殷代社会真实的状况。

如果说钻木取火标志着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野蛮岁月,那么文字的出现就意味着人类走出了结绳记事的洪荒年代。甲骨文的发现,更是照亮中华文明的一盏明灯。站在殷墟的大殿前,踩着脚下厚厚的黄土,感受到的不仅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的物质积淀,更是中华文化精髓的沉积。

甲骨文更是随着岁月长河流淌进了现代文明,我们不妨留意一下中国邮政的绿色图标,甲骨文中“中国”的“中”字就这样悄悄的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小记——甲骨文的穿越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