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傳家版》背後,竟有這些不爲人知的內情……

《道德經傳家版》背後,競有這些不為人知的內情……

《道德經傳家版》背後,竟有這些不為人知的內情……

有人說他是一個“怪人”,有人說他的書是一本“怪書”:

古今中外《道德經》的譯本汗牛充棟,但從傳家文化的角度來譯註,他是頭一個。

自古以來《道德經》讀本都是從頭到尾順著來,而從第八十一章倒著往前講的,只有他一人。

別人著書立說,不是拉名人作序,便是拉專家題跋,而他的書卻讓弟子寫序言,女兒寫後記。

別人譯註經典大多使用書面語言,而他卻使用口頭語言,用老百姓的話為老百姓寫書。

人家出書作者介紹都是鄭重其事,而他卻用一段搞笑的順口溜來自畫像。

人家書裡都選用一些與名人大咖的合影來顯示身份,而他的書裡卻連自已的照片也找不到一張。

別人的新書首發式,都是儘量選在大都市,而他卻選在一個小縣城。……

其實說怪也不怪,只不過是因為他的見解不凡、眼光另類,才把書做的如此別具一格。

《道德經傳家版》背後,竟有這些不為人知的內情……

他叫董延喜,號延熹道人,外號老道。《中國道學論壇》《中國道教論壇》總編,世界老子學會執行會長。他創辦的道網傳媒成為全球最大的老子文化傳播交流平臺和學術資源庫,擁有會員粉絲超百萬,被譽為“網絡弘道第一人”。他先後為國內外作了大量道文化產業策劃創意,使得一大批道學景觀和道教宮觀得以恢復重建,是業界享有盛譽的高級策劃師。他所創作的《道德經傳家版》,成為深受普通百姓歡迎的《道德經》大眾讀本,他所研發的“生活道學”系列講座”被列為國家圖書館公開課。

《道德經傳家版》背後,竟有這些不為人知的內情……

有人這樣評價《道德經傳家版》:這是一部《道德經》的現代版、大眾版、普及版;是一部用今天視野、今天話語解答人們今天困惑的生活道學讀本;是一部既有傳統文化精髓隋又有時代精神的創造性轉化佳作。董延喜先生集三十年悟道、行道、修道、傳道之體驗,用通俗易懂、深入淺出、風趣幽默的表述,讓玄達兩千多年的《道德經》從難讀、難懂、難入門中超越出來,走出象牙之塔,走進千家萬戶。錢財傳家禍子孫,道德傳家福壽長。讀一部經典,勝萬卷雜書!傳一部經典,勝萬貫家財!

《〈道德經〉傳家版》首發式在鹿邑昇仙臺隆重舉行

2018年4月18日上午,董延喜新書《〈道德經〉傳家版》首發式暨輔仁藥業集團《〈道德經〉傳家版》送萬家啟動儀式,在老子當年講學傳道的地方鹿邑明道宮昇仙臺隆重舉行。

《道德經傳家版》背後,竟有這些不為人知的內情……

鹿邑縣委常委、組織部長張麗娟在致辭中說:今天我們在這裡舉行《〈道德經〉傳家版》首發儀式和輔仁集團《道德經》送萬家啟動儀式。這部由河南文藝出版社隆重推出的《〈道德經〉傳家版》,是一部《道德經》的現代版、大眾版、生活版;是一部接地氣的《道德經》解讀新作;同時也是一部家道、家風、家教的好教材。這部著作的作者董延喜先生三十年如一日,致力於傳播老子文化,宣傳老子故里,為鹿邑老子文化的開發作了大量創意策劃,在老子文化的傳播、普及、踐行和應用方面卓越建樹。

《道德經傳家版》背後,竟有這些不為人知的內情……

鹿邑輔仁藥業集團總經理楊忠然說: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是家風的家,家教的家,家道的家,也是家國的家。老子歷來主張家國同構。家文化離不開經典的引領,我們之所以開展《〈道德經〉傳家版》送萬家活動,就是因為這是一部家道、家風、家教的好教材。董延喜先生用大眾語言講述老子深刻哲理,把老子文化時代化、大眾化、生活化,為《道德經》走出象牙之塔,走進千家萬戶,走近普通百姓創造了條件,老子故里鹿邑將永遠記住他的這個功德。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如今傳統家庭文化正在經受著西方貪婪文化的衝擊,讓《道德經》變成傳家文化,去淨化每一個家庭,我們的整個社會就會變成老子所希望的道德社會。

他的弟子梁濱在序言中說:

董延喜老師年屆古稀,孜孜不倦,以傳播道學為己任,面對這個紛擾混沌的世界和時常迷失自我的我們,他像一位古時的智者,悲天憫人,佈道弘道,指點迷津,聆聽他以獨特精準、大道至簡的風格講述天地萬象、世事人情,常有醍醐灌頂之感。他對世間天機的參悟和心解源於他三十年如一日對《道德經》、《莊子》等道學經典深刻的感悟和自己豐富的人生閱歷,老師解讀經典,信手拈來,用心若鏡,直抒胸臆,幽默通達。老師倡導生活道學、快樂道學,致力於把道文化和老百姓的生活結合起來,解決我們生活中所遇到的種種問題。

2016年農曆2月15日,老子誕辰2587週年,老師的《傳家版》當日在《周口晚報》開始連載,同時我們成立了以傳播道學文化為核心內容的老子學社,並把《傳家版》作為學社的主要學習內容而上了第一課。從此,每週六下午老師都會來學社,風雨無阻,深入淺出地為我們逐章講解,我們驚歎於老師的淵博,驚歎於這部偉大經典能如此通俗地解讀,大家像家人一樣圍坐在一起,或朗誦經典,圍繞老師的講解,結合自己的工作與生活熱烈討論相互啟發;或席地而坐,焚香品茗,鑑賞古樂,每週六的學習逐漸成為一種快樂的習慣。

他的女兒雪丹在後記中這樣寫:

老爸說,《傳家版》的後記由我來寫,“後記”也就自然地有了“後繼有人”之意,是“傳家”二字的最好解讀。當然,這個“傳家”,不僅僅是我們的家,還包括許許多多的家庭,是文化的一種傳承。只是我和弟弟、侄女侄兒和女兒,我們都是幸福的人,因為我們天生就擁有了一生用之不盡的傳家文化。

老爸是個老記者,只是,他不願意承認這個“老”字。別人稱他“董老”時,他也總是抗議,他也的確生就一顆童心,總像一個貪玩的孩子,一個永不知疲倦的頑童。現在,越來越貪玩兒,玩出了周口,玩到了全國各地,還心懷一個世界,成了“世界老子學會”的發起人之一。 玩吧,只要玩得高興,玩得充實,玩出一個屬於自己的新世界。

我感到幸運,我們的家族有著這樣一種精神傳承。老爸不僅僅給了我家族血統的遺傳,更給了我文化血統的遺傳。一部《道德經》,老爸翻了三十年,還沒有厭倦。他的書架上,有各種版本的《道德經》,一排又一排。我在這些書的薰染中成長,從十幾歲開始,也自然而然地翻開了一個無限廣闊的精神世界。道法自然的思想之於老爸,已變成一種人生存在,變成了一些生活細節,變成了生活本身。他把自己活成了“老頑童”,迴歸到一個孩子的真實,達到一種心靈自由舒展的狀態。

現在,他又用明白、樸實又生動的話去譯註、理解他心中的經典,讓更多的人能接受《道德經》,讀懂《道德經》。我覺得,寫《〈道德經〉傳家版》是他退休後做的最有意義的一件事。而所有這些,用他的話說都是在玩,退休後,給自己找個玩的地方。老爸玩得開心,我也為他開心。

看過《傳家版》專家學者如此點評

中宣部理論局原副局長董京泉:

《道德經·傳家版》在三個方面別開生面,實現了突破創新。一是創立了傳家版的《道德經》,這是曠古以降之壯舉。二是倒著往前講《道德經》,這也為古今所未聞。三是既能準確地把握經文的思想內容,又能熟練而成功地運用鮮明、生動、形象,為群眾所喜聞樂見的語言講解深奧的經文,這也是前無古人的。相信這部書必將成為傳世之作,為千秋萬代的子子孫孫傳頌之,受益之,共享之。

中國老子文化研究院院長 邱鋒

《〈道德經〉傳家版》是一部別開生面的力作、大作,是一部很接地氣的《道德經》解讀新作;同時也是一部家道、家風、家教的良好教材。最近我在參加弘揚國學、重視家風家教的傳承活動中,大力推薦這部書。《〈道德經〉傳家版》的出版發行,對於廣大家庭都要弘揚優良家風,以千千萬萬家庭的好家風支撐起全社會的好風氣意義十分重大!

北京元學文化院院長李健:

《道德經傳家版》是一本用通俗語言講述老子深刻哲理的老學佳作,這本書凝聚了董老師多年的心血,承載了董老師多年的寶貴人生經驗。董老師在老子文化的生活化、通俗化方面,確實是身體力行的,不論在各大論壇,還是在私下交流裡,都倡導這一點;在傳播講課方面,也是力求通俗易懂,用生活語言,結合生活實踐去理解老子思想,這也與董老師多年從事新聞工作有關,瞭解群眾需要,始終接底氣;在這本書裡,我們能輕輕鬆鬆的,像聊天一樣自然地聽董老師的佈道。《道德經傳家版》之所以通俗易懂,其中一個特色是用講故事的方法,裡面有歷史典故,有歷史故事,也有生活中的真實案例。一個小故事能讓人回味無窮地理解一些大道理,往往能引起共鳴,這也是董老師在地方上有很多粉絲的一個原因。

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博導 謝清果:

董延喜老師鑽研《道德經》有年,在與董老師接觸的過程中,您能感到他的慈愛,他的真誠,他的獨到眼界,他的道行天下宏願。翻閱《道德經傳家版》一書,每每為董老師的智慧所折服。不僅該書以“心解”的方式譯解《道德經》原文,並以“會意”的方式解說經文,且這部分常能結合古今中外的事例加以剖析,引人入勝,不禁令人讚歎“老來多能悟道”的名言不虛。董老師的人生閱歷本身就是一筆財富,而當這筆財富融匯入《道德經》的解析中去的時候,就讓史家司馬遷尚且以“辭稱微妙難識”來指稱的《道德經》以平白樸素的語言流淌入讀者的心底。其間,還不時穿插著“道歌”,以凝鍊之筆觸概括了各章的要義,正所謂《黃帝內經》所言“知其要者,一言以終,不知其要者,流散無窮”。

陝西樓觀臺道文化研究會會長鄧銀海:

董延喜老師所著《道德經傳家版》一書,是目前所有註釋《道德經》版本的一個重大創新和突破。首先是思路新,方法新,使人讀後耳目一新。最重要的突破是通俗易懂,作者通過自己48年的寶貴從文經歷,把《道德經》的真諦融入現代化、大眾化、生活化,讓最普通的人都能理解老子治國、修身之道。從而啟迪人生,“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這本書的出版是作者對廣大民眾的重大貢獻。

河南老君山總顧問張記:

品讀《道德經傳家版》受益匪淺。這是我閱讀過的道德經釋義方面的最接地氣、最實際、最有用的一部經典之作。其特點:一是打破了從第一章到八十一章的傳統解讀法,不再因第一章打住車而放棄閱讀,對初學者尤為適用。二是每章不僅有原文、心解、會意等內容,還用道歌形式提煉昇華,易學易記易懂,不落俗套。三是在會意部分,聯繫國家、社會、學校、家庭、焦點問題,逐一用老子話來闡釋當今現象,特別對當官、對公務員,本書是必備的處事做人教課書。四是在每章中,你用自己親自經歷和體會,創作出了不少詩詞,很有見地,對於子孫後輩的成長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什麼是功德,這本書就是大功德,是對整個社會的大道大德、大善大愛。

福建柘榮縣方誌委主任陳起興:

喜獲《道德經傳家版》一書,立即被新穎別緻的書籍裝幀所吸引,足見出版者在裝潢設計上匠心獨運,給人以賞心悅目的享受。不拉名人站臺,不拉專家作序,學生作序,子女題跋,是這本書的一大特色,這也體現了道統傳承、道德傳家和作者的文化自信。先生從事傳播事業四十二年,與各行各業的人打過交道,家有藏書上萬冊,寫作各類文章千萬字。退休後更是潛心修道,一本《道德經》讀了三十餘年,正是有了豐厚的社會閱歷和人生感悟,才造就了作者對道的通透理解。他的許多見解脫口而出而又自然貼切,不是那些只在故紙堆裡咬文嚼字的學究所能說出來的。

道本教育創始人陳鵬宇:

隨著《道德經》的普及,社會呼喚大眾道學、生活道學。被譽為“中國網絡弘道第一人”的董延喜先生《道德經傳家版》一書的出版,因需而生,因時而至,必將成為道學傳播史上的一件大事。董老師三十年學道、悟道、修道、行道、弘道的通透的生命體驗凝結其中,加上近五十年新聞工作練就的高度純熟的語言駕馭能力,讀來猶如滾滾江水,噴薄而出,又如涓涓小溪,綿綿不絕,讀後只覺得回味無窮,唇齒留香。一個評價油然而生:道學功底再淺的讀者,讀來不會覺得深;道學修為再高的人讀來也不會覺得淺。誠願每個家庭都能擁有這本書,以道為本,以道傳家,道化生活,德行天下。

老子文化學者陳明靈:

家師延熹道人是一位謹遵道祖教化,踏實認真、知行合一的道人。家師所做出的成就,在道學界、道教界有目共睹。正是有了豐厚的社會閱歷和人生感悟,才造就了家師對道的通透。家師的道,是行出來的,是修出來的,是悟出來的。《傳家版》正是要傳給千千萬萬個家庭,讓中華民族重新找回道德的精神血統。道德傳家,正是重拾中國人文化自信、價值自信、民族自信的最好方式。讓《道德經》走下神壇,走離玄學,走出象牙塔,讓我們都按照《道德經》的原理做人做事,並傳給我們的子孫後代。

老子文化學者裴君:

從去年三月份至今,在老子學社跟隨董延喜老師系統學習《傳家版》,一年來從《傳家版》中收穫很多。首先是好玩。玩著學,很快樂。董老師在講授《傳家版》時一直強調要用玩的心態來學習。其次是好學。樂意學,能堅持。董老師授課旁徵博引、幽默風趣、雅俗共賞。讓初學者由淺入深、漸入佳境。再次是好用。老師和學生身處學習共同體中,可以感受到的是人與人之間相互關懷、幫助的溫暖。董老師言傳身教道德傳家堪稱楷模,祝願董老師好玩好學好用的《傳家版》春暖花開,生生不息。

《道德經傳家版》背後,竟有這些不為人知的內情……

他在《古稀學者與老子故里的美麗約定》這樣答記者問:

在廣袤的豫東平原上,有這樣一位學者,長期致力老子文化的普及與推廣。多年來,他通過辦網站、開講座、寫書等方式,把自己多年來對老子文化的感悟與見解,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社會大眾傳播。

4月18日,在老子故里舉辦的“第二屆仙台論道暨《傳家版》首發式”上,記者見到了這位和藹可親的古稀老人董延喜,目睹了他在鹿邑明道宮景區,在老子當年講學傳道的地方,探討生活道學、宣講老子文化的風采,並對他做了專訪。

記者:董老,我是《周口晚報》記者李瑞才。想借這次您在鹿邑講學傳道的機會,對您做個專訪。

董延喜:您有什麼問題儘管提出來,我們一起探討,但“董老”這個稱呼我不敢當。人有生理、心理兩個年齡,我的生理年齡近七十,心理年齡才十七。所以喊“董老”我不敢應,把我叫老了可不是玩的。

記者:董老師,在網上搜索您的名字,內容幾乎都和老子文化、老子故里有關,是不是很多人把您當成了鹿邑人?

董延喜:的確,因為這些年我一直在從事老子文化的傳播和老子故里的宣傳,很多人以為我是鹿邑人。我雖然出生在離鹿邑不遠的沈丘,但我的精神故鄉在鹿邑。老子說“不失其所者久”,人的心靈都需要有一個安放之所,我的心就安放在老子故里,我的生命之根就在老子故里。

記者:那您是什麼時候開始接觸老子,接觸《道德經》的呢?

董延喜:真正與《道德經》結緣是在1986年,我到鹿邑採訪,一位朋友贈送我一本《道德經》。自從我結緣《道德經》後,這30多年,我一直在讀這一部書,讀了200多個《道德經》的譯註本。前三十年讀書萬卷,後三十年一部經典,我的讀書體悟是:讀一部經典,勝雜書萬卷。

記者:網絡上稱您為“網絡弘道第一人”或“網絡種道第一人”,您是什麼時間開始運用網絡傳播老子文化的?這個創意是怎麼產生的?

董延喜:所謂“網絡弘道第一人”“網絡種道第一人”,首先這個“第一”得去掉。運用無所不在的互聯網傳播老子文化我不是第一個,不過是做得相對早一些,影響大一些而已。說起這件事的起因,也是和老子故里的一個美麗約定。2003年,鹿邑做老子文化產業開發,請我為他們策劃,其中有一個創意就是要做一個傳播老子文化、宣傳老子故里的大型網站。因為我長期從事新聞工作,同時又比較熟悉老子文化,縣裡主要領導請我來挑頭創辦這個網站。當時網站的開通儀式是在老子的誕生地鹿邑太清宮舉辦的。這是我創辦的第一個傳播老子文化的網站,後來改版為中國道學論壇。後來又相繼創辦了中國道教論壇、莊子文化論壇。如今三大道網擁有註冊會員92萬多人,累計發表各類網帖260多萬篇,成為舉世公認最大的道學文化傳播交流平臺和學術資源庫。後來,我還開通了和老子相關的微博、微信、今日頭條等,所謂的會員粉絲超百萬便由此而來。

記者:除了運用新媒體傳播老子文化,宣傳老子故里,您還運用了哪些傳播方式?

董延喜:對於老子文化的傳播,準確地說我是運用全媒體、全方位傳播,就是廣播、電視、報紙、雜誌等各種傳播手段一齊上。30年間,我在中央電視臺、河南電視臺發表與老子文化相關的電視新聞報道300多篇;和商丘廣播電臺聯手開闢了《逍遙論道》欄目,主講老莊文化26講;在《周口晚報》用一年時間90多個整版連載了《傳家版》81章;與廣東斗門合辦了《道行天下》雜誌;還在周口老子學社用一年時間通講《道德經》81章;在全國各地論壇發言和開辦《道德經》公益講座360多場……

記者:從以上這些數字可以看出,您在傳播老子文化方面的確付出了大量精力和心血,您究竟圖個啥呢?

董延喜:經常有人問我這個問題,我說“種瓜得瓜,種道得道”。在被評為“2016周口最美公益人物”時,記者問我有啥感想,我說:“作為一個退休幹部,獲獎是一碗麵條,不獲獎是麵條一碗。在我看來,我的當選,只是對老子文化的又一次傳播。能讓更多的人用老子文化支撐人格,點亮生命,是我最快樂的事。所以這種快樂的事,我會一直做下去!”

記者:您的新著《傳家版》由河南文藝出版社隆重推出後,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請問董老師,這部書的首發式為什麼不選在北京、鄭州,而選在老子故里鹿邑?

董延喜:《傳家版》首發式之所以在鹿邑舉行,因為創作這部書的初衷也是和老子故里的一個美麗約定。因為寫作這本書的靈感就是在參加鹿邑“老子文化國際高層論壇”時產生的,這本書寫了一年,但準備了十年。過程是這樣的:在老子文化傳播普及中,我發現很多網友都在說一個共同的問題——沒有找到通俗易懂的《道德經》版本。為此我曾多次在全國老子文化、道學文化研討會上呼籲專家學者為老子《道德經》的普及撰寫通俗讀本、大眾讀本。2005月11月11日,在鹿邑舉辦的“老子文化國際高層論壇”上,我再一次向專家學者呼籲。就這樣千呼萬喚,可《道德經》的通俗讀本、大眾讀本、生活讀本一直沒有出來,網上的困惑依舊困惑著。在希望中等待,在等待中失望,如此循環了十個寒暑之後,2016年年初,我決定自己動手寫一本《道德經》普及讀物。這就是《傳家版》創作的初衷。

記者:那麼您對這部普及讀物是怎樣定位的呢?

董延喜:一是致力發掘《道德經》的現代意義,讓老子文化從傳統文化變成時代文化。不走“故紙堆裡研究”的老路,要用今天的視野、今天的話語回答現代人的困惑,要讓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要寫一本既有傳統文化精髓又有時代精神的書,讓老子文化造福當代。二是致力《道德經》的通俗化解讀,讓老子文化從精英文化變成大眾文化。要用通俗化、大眾化、趣味化的表述,讓2000多年玄奧的《道德經》從難讀、難懂、難入門中超越出來,要讓自己的心隨著老百姓的心而跳動,要用老百姓的話為老百姓寫書,要寫一本最接地氣的書。三是致力《道德經》的生活化解讀,讓老子文化從書本道學變成生活道學,變成人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方式,變成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變成人們的生存法則、生活智慧、生命能量。

記者:您和老子故里的美好約定一個接著一個,都變成了您弘揚老子文化的具體行動。下一步還有什麼新的約定和新的創意?

董延喜:鹿邑號稱東方道都、千古道源、道祖聖地,是老子的出生地、成長地、傳道地、昇仙地,是老子思想孕育和形成的地方,是獨一無二的老子文化聖地。每個鹿邑人在為擁有老子這位偉大先賢而驕傲、而自豪的同時,還要在老子文化的傳承、普及、踐行和應用方面走在全國的前列。下一步我還要一如既往,在老子文化傳播和老子故里宣傳方面做一點力所能及的工作:一是關於“老子故里仙台論道”的約定,去年我在昇仙臺講學傳道是第一屆,今年是第二屆,今後要年年有創新,當個品牌來做;二是以老子故里昇仙臺為平臺,面向鹿邑百姓,面向全國,開展“聖地遊學佈道活動”。……

《道德經傳家版》背後,竟有這些不為人知的內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