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临西臭豆腐

临西臭豆腐起源于临西县老官寨乡水波村, 三百多年来承传不息,是老百姓秋、冬季餐桌上离不开的美味佳肴。

清康熙年间,沈氏三兄弟宗圣、宗孔、宗舜迁至临西(时为临清)西水波村。其叔沈贵逃荒江苏,学到了臭豆腐制作技艺回乡,自开臭豆腐坊。经过不断实践改良,臭豆腐色味俱佳,名声日振。清光绪年初,沈氏麒昌、麟昌二兄弟在山东临清开创了“园香斋”酱菜园,产品臭豆腐被选为进京贡品。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园香斋合并到临清济美酱菜厂。后沈氏多名子孙被邢台、巨鹿、磁县等周边多地聘请传艺。“文革”期间,临西臭豆腐曾作为“资本主义尾巴”被割掉,直到1971年才恢复生产。如今,臭豆腐制作成为西水波村的支柱产业。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临西臭豆腐

临西臭豆腐,精选蛋白质含量高的优质黄豆为原料,辅以白酒、白糖、食盐,经过十四道工序、历时一年发酵而成。臭豆腐奇在以臭命名,臭而可口、散发异香,实属“闻起来臭,吃起来香”。它独特的风味,一经品尝,常令人欲罢不能。临西臭豆腐,其名虽庸俗,但外陋内秀、平中见奇、源远流长。成品臭豆腐具有"色如青,香如醇,嫩如酥,软如绒"的特点,富含蛋白质、氨基酸、植物性乳酸菌和维生素B12,极易被人体所吸收,具有健胃、调节胃肠道功能和预防老年痴呆的功效。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臭豆腐满足了穷人对植物蛋白质的需求,具有重要的营养价值和历史价值。如今,城乡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许多人对臭豆腐仍然是情有独钟,食之为快。

臭豆腐制作这一独具特征的传统技艺,蕴涵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临西臭豆腐作为一种地方特产,“香”飘四方,不仅丰富了人们的餐桌文化,也带动了一方经济的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临西臭豆腐

图片来源自网络

关注推荐“临西县历史文社”

给你的朋友们认识吧

历史是神秘的,是断层的,是令人向往的,对于年轻人来说,我们渴望了解这块土地的曾经,但又不耐其中的枯燥乏味,在这里,让我们用年轻人的方式,结合临清,临西等县市的传统文化,用最年轻的态度,为您还原一个临清州,了解临西县(古临清)人文历史,从这里开始!今日头条号“临西县历史文社”、搜狐号“临西县历史文社”、QQ看点平台“临西县历史文社”、百家号“临西县历史文社”等将同步进行推送!

“临西县历史文社”是归属于临西县文广新体局的附属文化账号,专门致力于临西县乃至周边地区的“古临清”历史文化推送,为临西县的运河文化事业、古临清的历史底蕴介绍贡献一份力量。届时欢迎社会各界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