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难治的“病”,终于有了救命良方

“分红了!快去领钱呀!”

那等激动,村民说,

“又过年了!”

——2017年末,大方县热闹非凡的蔬菜大棚年终分红现场。

1

从决定帮扶乌蒙山区的贵州毕节脱贫那一刻起,许家印就异常关注“精准”二字:不能做到精准扶贫,丢掉的不仅仅是几十亿元资金,更是恒大这块牌子,进一步说,还会影响到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形象,所以,做不到精准扶贫,不能让百姓真正脱贫、持久小康,就没有达到最终的目的。

最难治的“病”,终于有了救命良方

许家印和恒大从一开始就十分清醒地认识到,这场攻坚战既要攻克碉堡与山头,更要地毯式地清除每一个旮旯角落里的顽敌,如此方可称为完胜之战。回首 2015年 12月,有心人会发现,当初恒大与大方签下的那份 30亿元“大单”,协议上用的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八个字,这一定语是恒大帮扶大方的关键思路,也是许家印格外看重的内容。

对症下药,坚持“造血”与“输血”并举,不让一个贫困百姓在小康的道路上掉队,这是恒大打这场脱贫攻坚战的基本作战思想。

最难治的“病”,终于有了救命良方

《孙子兵法》早有论断:用兵之法,“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扶贫济困,国之大道,天时、地利、人和诸事俱备,于是“法”的作用格外突显,扶贫的战略战术成了关键之中的关键,成败在此一举。

撒一地黄金,送如山白面,是一种扶贫,是一种慈善,但黄金撒尽、白面吃光,贫困者依然贫困,这在我们扶贫的征程中有过无数先例。中国的脱贫之路为何如此漫长坎坷?“输血多过造血”是根本原因。所谓“跑死县干部,累死乡干部,闲死贫困户”,说的就是这个问题。一些贫困群众在获得政策强力支持的同时,也滋生了“等靠要”的懒惰思想,如果任由这种思想蔓延,脱贫攻坚将变得更加困难,而脱贫后返贫则会屡见不鲜。

最难治的“病”,终于有了救命良方

-开荒开到天边边-

脱贫攻坚关键在扶志、在铺路,要把贫困农民自己主动脱贫的志气“扶”起来,把“内因”激活起来,要铺设农民生存与致富的根本出路。许家印思考的就是这些方面的问题。

乌蒙山区的百姓缺粮吗?似乎不太缺,但那粮又苦了山里人——乌蒙山区根本不产大米,贫困百姓的日常主食是苞谷、土豆,又没有其他蔬菜和肉类搭配,最后吃得人忍无可忍、面黄肌瘦。这两样主食只能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却无法让农民们享受到吃的愉悦和健康。而土豆加玉米作为产业,也无法让农民们富裕起来。

最难治的“病”,终于有了救命良方

-种地种到山尖尖-

那么,当农民们“安居”之后,恒大人如何让他们“乐业”,生活得更富裕、更舒心呢?这对许家印和恒大来说,是一场智慧与力量的考验。

2

让我们把镜头拉到大方县群山深处的一个村庄——

一位恒大扶贫队员站在一群村民中间,拉开嗓门喊道:乡亲们,今天我们又要开讲啦!大家说说,等你们住上新房子后,想做点什么事?

有啥子事做嘛!啃着苞谷、数着土豆生娃儿呗!

哈哈哈……就是,这儿一没地、二缺水,养条牛娃叫狗牛,没路子呀!

对呀,所以今天我要跟大家讲讲如何种植大棚蔬菜。咱们农民最大的本事,除了种粮,就是种菜。过去我们种菜只给自己吃,给全家吃,而这大棚种的菜,不仅给自己吃,更多的是要卖给城里人,靠它赚钱回来,改善咱们农民生活……

最难治的“病”,终于有了救命良方

-起早贪黑都不说,种一筐来收一箩-

小李专员(恒大扶贫队员每人都挂着写有“恒大扶贫专员”字样的胸牌,所以大方百姓都叫他们“某某专员”,这个称呼在如今的乌蒙山区家喻户晓),我们这儿种的菜不好吃,城里人愿意买吗?卖得起价钱吗?

众村民七嘴八舌一顿质疑:是呀,能卖钱吗?

能,一定能!

年轻的扶贫队员打开电脑,展示彩图:你们瞧,这就是大棚蔬菜……冬天可以种黄瓜,春天可以种西红柿、西瓜。过去我们冬天吃不到的绿叶菜、黄瓜,现在三九天也能在大棚里长得蓬蓬勃勃!

最难治的“病”,终于有了救命良方

众乡亲瞪大了眼睛:这么神啊?!

是啊,所以城里人会买,我们能用它赚钱。

这大棚菜我们不会种呀!

这就是今天给大家开课的内容……

扶贫队员打开课件,开始详细讲解大棚蔬菜的栽培技术、施肥方法等等。

等一下,小李专员,我们以后搬到新房子住,原来的地就没有了,在哪儿种大棚菜呀?

不会没地种菜的,政府会帮你们统一流转新居周边的土地,再由我们恒大帮你们建立互助合作社,我们出资集中援建大棚,每家每户能分两个大棚……

盖一个大棚需要多少钱?

20000元左右吧。

哎呀,那得四万块钱呢!我们哪有钱嘛!

扶贫队员再度提高嗓门:大家听好了,蔬菜大棚是恒大建好后无偿送给大家的,蔬菜种苗的钱由基地的合作社先帮你们垫付。啥意思呢?就是你们不用花钱,等蔬菜长出来后,也不用担心能不能卖出去,能不能卖个好价钱,我们引进上下游龙头企业统一指导生产,统一收购,保证不让大家感到吃力!

有这么好的事啊?那快给我报名吧,我要种大棚蔬菜!

我也报名!

有人扒开人群,跑到扶贫队员面前问:我这人笨,学啥都不会,这大棚菜更不会种了,咋办?

扶贫队员耐心地说:放心,我们包教包会!

哈哈哈,他是石臼脑壳,得手把手教才行!

放心吧,我们恒大给大家请了一位老师傅,叫“地利”,他们是国内种蔬菜、卖蔬菜这行的老大,你们跟着他们学习,用不了多长时间就入门了!

过去我们只能靠天吃饭,如果收成不好,一年就白干了,种大棚菜不至于这样吧?

放心,传统务农和大棚种植的方式截然不同,收入也相差很多,再说,还有我们恒大托底,您怕啥!

透过蜂拥的人群望去,几位迟到的村民从远处飞奔过来,气喘吁吁地问道:喂喂,小李专员,我们没听到讲课,啥时你再开课呀?

明天,还在这儿开讲!

最难治的“病”,终于有了救命良方

这是 2016年大方县扶贫战场上的一幕。以之为开端,一种新型的“农业讲习所”迅速在全市范围内推广,遍地开花,如今更成为当地全面建设小康生活的重要阵地,或宣讲十九大精神,或传授农业知识,或提倡乡村文明素质……它获得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且产生了巨大影响力。

十万农民实用技能大培训的突出特点是接地气,肉牛培训班、蔬菜培训班、中药材班、食用菌班,按农民实际需要到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培训,教会为止。

对此恒大副总裁姚东说:“我们刚开始帮扶农民时,老乡不了解情况,需要跟他们多做沟通和交流,所以我们要求扶贫队员下乡到各村寨,宣讲政策、普及科技知识。后来这成为一种很受农民欢迎的形式,尤其是在推进产业扶贫进程中,这个培训起的作用更大、更直接,很快被推广到当地各个乡村。”

时至今日,种植大棚蔬菜的秘诀已经通过扶贫队员们的一堂堂课、一次次亲手示范,慢慢在毕节大地上传开,为农民们所掌握——

最难治的“病”,终于有了救命良方

原来,塑料棚里的冬天是暖融融的啊!瞧,原本夏天才能吃上的黄瓜,这会儿已经挂满了藤!先尝一根……嘿,这么嫩啊!瞧,还给它配温度计哩!有个“感冒发烧”就能及时治,比人上医院还方便呢!

瞧,大棚里的水是循环的,一滴也不浪费,啥时它渴了就啥时喂……

快看,原来施肥可以不动土,真是头回见!

……

大棚里的秘密有一百个,每一个都令大山里的村民感到新鲜和好奇,让他们激动和兴奋,久久在大棚里流连、钻研,甚至忘了回家的时间。

他们过去不知道,没有土壤也能长出鲜嫩的瓜果;

他们过去不知道,大棚里可以采用绿色防控,就是以虫治虫、以菌治菌,采用雄蜂授粉,基本上不使用农药;

他们过去不知道,在大棚里装上植物生长灯,可以有效地缩短蔬菜的生长周期,提高产量……

由开始的茫然,到后来的感兴趣,再到扯他走都扯不动的痴迷,村民们把全部身心都投入了大棚,这儿成为他们的第二个家。大棚里,有永恒不变的春天,有四季常绿常鲜的叶果和露珠,有泥土的芬芳和鲜花的娇艳,还有不用担心天气和节令的丰收……大棚,凝聚了他们长久以来散漫的心神,激起了他们对富裕生活的向往。

最难治的“病”,终于有了救命良方

如今在大方,每个“恒大新村”的附近都有成片的银色大棚,熠熠生辉,它们被易地搬迁的贫困百姓亲切地叫作“小银行”,在绿水青山间与“恒大幸福新村”彼此呼应,成为当地最为欣欣向荣的景致。

3

“现在毕节到处都有大棚,而且基本是统一的标准形态,造价也从过去的 20000元左右降至 17000元左右。这个过程,其实我们是分了三个阶段,在实践中一点一点地试验、摸索,最后形成现在的规模。”

姚东的解说充满哲理,“许家印主席是从农村出来的,知道让农民们接受任何一种新鲜事物,都要循序渐进,有一个眼见为实的过程。所以我们制定的推广计划分三步走:

  • 第一步,试验阶段,从 2015年 12月 1日到 2016年 6月 30日;

  • 第二步,示范阶段,从 2016年 7月 1日到 8月 31日;

  • 第三步,推广阶段,从 2016年 9月 1日开始。

后来我们就是按照这个计划走的。这三个阶段中,第一个试验阶段是可能失败并允许失败的,因为我们要进行摸索,需要适应乌蒙山区自然、人文、社会和市场等方面的环境。尤其是,贫困农民在接受新鲜事物的过程中往往会有反复和观望,这个阶段其实就是扶贫能不能精准的准备阶段。

所谓精准,既有产业定位对不对的问题,也有产业实施过程中服不服水土的问题,更有农民心理上是否真正接受的问题,这都是我们在扶贫实践中会遇到的课题,需要重点思考、研究与解决。

我们要的精准不可能天生存在,具体到中国的扶贫工作来说,每个地区、每户百姓的情况各不相同,如何做到精准,就需要不断摸索与探寻,这个过程,一定会有挫折、有失败,而失败本身是接近精准目标的重要过程,是经验的积累,接受失败,才能迎来最后的成功。”

最难治的“病”,终于有了救命良方

在执行扶贫工作中自上而下制定的“精准”二字上,姚东和恒大扶贫队员丝毫不懈怠、不马虎,于是也几乎没有走弯路。“其实也没有多少时间允许我们走弯路。”姚东说。

2016年 6月底,大家看到第一批大棚里结出的西红柿,那份激动和兴奋简直无以言表!一方面,它是我们大棚的第一批成功果实,这是非常关键的,它从科学技术的角度给出了一个结论:我们为乌蒙山区选择的大棚蔬菜产业方向是可行的。另一方面,它让当地百姓真真切切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与传统种植完全不同的新型生产方式。其实,在 5月份时有些大棚里就结出了西红柿,要知道,5月份的贵州山区有时温度还相当低,在那么冷的天气里,我们种出了鲜嫩的西红柿,口感又那么好,有些老百姓边吃边高兴得流泪,说自己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西红柿!之前专家告诉过我,西红柿是比较难种的一种蔬菜,只要西红柿丰收了,种其他蔬菜我们心里就有底了!

最难治的“病”,终于有了救命良方

第一批西红柿个头硕大,像一盏盏红艳艳的小灯笼,乡亲们爱不释手地传看着,津津有味地品尝着,那甘甜的滋味浸透了他们的唇舌,沁进了他们心底,最后变成了一首优美抒情的歌——

春天的大棚菜,茂密的杨树林,

枝叶新绿,围护着四月宁静的村庄。

厚实的沙土地,阳光跳跃,

围护着白色的塑料大棚。

春天的风,夏天的风,

秋天的风,冬天的风,

一律含情脉脉,变得细腻温顺,

围护着这一幅幅田园风景画,

点染出心中同样的激情。

一垄一垄精心培育的秧苗,

朦胧着阳光细雨,

让遥远的童年发出回声。

和阳光一样急切敲着窗子的,

还有这些采摘欢乐的笑声……

那从大棚里传出的朗朗吟诗声,听起来轻松又惬意。我问那年轻的守棚人以前在家做什么营生,他说几年前出去打过工,后来家里老人病了,又有孩子,就回家种地。

“种大棚蔬菜跟以前种地有啥不一样?”我问。

“以前只能吃玉米、土豆,现在有白米饭吃。过去唱山歌只能唱‘开荒开到山边边,种地种到山尖尖,起早贪黑都不说,种一坡来收一箩’,现在可以有闲情逸致写诗。每次看到这一年四季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大棚,我的脑海中就浮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不由得诗兴大发……”

看来这是个文艺青年呢,话说得生动形象,又能诱人浮想联翩。

“来点具体的,比如你的收入增加了多少。”我说。

他笑了,收敛起诗人的不羁,换上一副农民的精明相,扳着手指给我算账:

我现在给蔬菜基地值班,一天 70块,一个月的基本收入是 1500多元,如果算上两个大棚的分红,一年 2万多元还是有的。妻子经乡干部介绍在恒大援建的学校做宿管员,一个月也有 1500元工资,这样所有收入算下来一年四五万块还是有的。我全家五口人,靠大棚这一块就可以过安稳日子了。

我知道,像他这样的贫困家庭还有一个“小银行”——养牛。

4

恒大把为贫困百姓建蔬菜大棚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一环,他们在这上面的宏观举措,是建立具有创新意义的产业机制:帮助农民们建起合作社,引进上下游龙头企业,再通过市场需求指导生产,从而把产业化的大棚蔬菜种植各个环节有机衔接,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基地”的帮扶模式,再通过“供、产、销”一体化的经营手段,彻底解决了农户“种什么、种多少、怎么种、卖给谁”的根本性问题,从而有效建立起持久、可内生发展、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确保贫困户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最难治的“病”,终于有了救命良方

恒大最出人意料的,是“抓大”而不“放小”,群策群力照顾到这一产业链方方面面的细节。这天清早,恒大扶贫队员和几个大方县的宣传干部,带领我和一批前来采访的记者到了东关乡的恒大产业扶贫育苗中心。亲爱的记者朋友下笔如飞,记录下一幕生动的场景——

出门时天还没亮,雷江竖起领子,快步走到离家最近的奢香大道公车站。

乘公交车上班,这是雷江以前想也不敢想的事情,搬到奢香古镇前,他在距离大方县城几十公里的核桃乡石艳村生活了四十多年,因为交通不便又没有闲钱,连县城都没去过几次。

可现在,他是县城的主人,有 100平方米的住处,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4路车缓缓进站,雷江找了个临窗的座位坐稳,嘴角一直捎着笑。

到东关育苗中心有四个站,7点30分,雷江走进 3号玻璃温室。“我在这里上班哩,巴不得来早一点!”他很熟练地收拢遮光板,打开温室补光灯,然后弯腰贴近播种盘里绿油油的小白菜苗,一排一排仔细地看……

东关育苗中心是恒大在大方开展产业扶贫所建起的育苗基地之一。这个占地总面积 3.46万平方米的种苗基地, 7000万投资均由恒大投入, 2016年 8月 27日动工, 2017年 4月 30日交付使用,到我去采访时,据说已经为当地大棚菜农提供 1000多万株优质种苗。目前恒大在大方县共援建了22处育苗中心,皆为自动化调控,设施非常先进,阳光雨露信手拈来,苗宝宝们在此茁壮成长,调控着全县蔬菜大棚的收种节拍。

最难治的“病”,终于有了救命良方

雷江于 2017年 8月进入东关育苗中心工作,此前,除了种地,他也四处打短工贴补家用。照他的话说,没有进入恒大精准扶贫名单之前,他和家人的日子“苦得不敢想”。说起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四十五岁的雷江一肚子苦水:

“我家有四个孩子,六口人住二十多平方米的房子,哪有什么厨房、客厅和卧室,吃住都在这一间,娃娃们写作业都没个桌子。”

雷江想改变,但他最小的孩子只有两岁,老婆又体弱多病,动过几次手术,干不了重活儿。“想到外边打工,家里脱不了身。想自己做点事,没文化没技术,什么都做不成。”他平摊双手,“听人说养鸡能致富,我买过几十个仔鸡,但一场病全部死光了,欠下的债背了好几年。又养过猪,这次是想等母猪下崽贩卖,可惜还是没搞成,又多了几千块外债。 ”勒着裤腰带从牙缝里省钱还债的日子里,雷江心灰意冷。“那时候就死了心,觉得我没能力改变什么,只能出去卖苦力,让大娃有钱读书。 ”

雷江不挑活儿,工地上搬砖筛沙子,一天给 50块、 100块都干,但他的勤劳并未改变家庭经济状况,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是家庭开支的常态。“几亩地里都种苞谷,大部分自己吃,卖一点换回钱,只够给大娃交学费。小娃生下来就没吃过奶粉,孩子妈身体又不好,奶水少,母子两个都瘦瘦黄黄的,我看着心疼,又没办法。”

看不到头的苦日子在 2016年夏天有了转机。雷江做梦也想不到,几个恒大扶贫队员会走进石艳村,走进他家里,给他和同样挣扎在贫困线上的 18万大方农民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县城?住新房?还有一份稳定工作?雷江脑子里的问号在 2017年 6月全部变成感叹号,是真的!

他和家人搬离了晴天不见光、雨天四处漏的老房,顺顺当当拿到奢香古镇的新房钥匙,成了 100平方米新居的主人。更让他惊喜的是, 8月,经过恒大吸纳就业招聘,他正式成为育苗中心员工,每月有 2100元工资。

最难治的“病”,终于有了救命良方

-辐射全县的东关蔬菜育苗中心-

“这个工作重要着呢,全县 10000多个蔬菜大棚等着下种,苗苗都要从我们这里出。”雷江十分自豪地说。中心领导经常提到“市场经济”,技术员也把“科学种植”“最大效益”等等他从没听说过的词挂在嘴边,他每次都很认真地听,回到家还会请教读高三的儿子,一点一点弄清楚这些词的含义。他说出自己的理解:

育苗中心的种苗是经过精挑细选的。种什么,是经过市场调研的。种出来怎么卖,也有一整套的方案。育苗中心就是一个‘指挥中心’,指挥县里所有蔬菜大棚的种植,收获以后还包卖出去,总之就是让贫困户能赚到钱。

这个贫困户的蜕变,在记者的笔下完整地展现出来。

对于育苗中心在大方县大棚蔬菜产业中的功能,恒大扶贫办驻育苗中心的专员朱体明解释得更加清晰,他说,这些青翠的嫩苗看似很平常,实际上背后隐藏着一整套科学的产业扶贫体系,“我们要解决的,是以前散种贫困户育苗‘价格高、周期长、成活低、规模效益不高’的问题”。据朱体明介绍,恒大援建大方的蔬菜育苗中心,都配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硬件设施和农业技术人员,依据不同蔬菜品类的育苗周期,最短一个月左右便可以完成一次 600万到 800万株的幼苗培育。此外,育苗中心还拥有精研蔬菜供给市场的工作人员,他们触觉灵敏,对蔬菜品类的价格走向预判精准。

“通过大棚蔬菜脱贫见效快,带动能力强。对本来就以农耕为生的贫困户而言,种菜是他们最易于掌握的技能,只要选对种苗,学会不同蔬菜的种植技巧,市场前景就特别好。”朱体明对自己分管的这块工作越来越信心满满。

最难治的“病”,终于有了救命良方

-育苗中心内景-

地利集团驻东关育苗中心的负责人张宏丽女士也接受了我们的采访。这家由恒大引进的龙头企业负责运营东关育苗中心,不定时派出农技人员走访种植贫困户,指导他们的种植生产,并以市场价格回收贫困户的瓜果蔬菜。

“我是北方人。”个头高挑的张宏丽一开口,就显出东北人的豪爽。她说,自己刚到这儿时,只知道要参与恒大的扶贫项目,却不知道到底要做什么。

初来乍到,听领导说‘我参与,我骄傲,我自豪’,私底下直犯嘀咕:我是参与了,可怎么没觉出骄傲和自豪?后来看着这里的一粒粒种子慢慢破土、长大,又被输送到各个地方的大棚里,长成后再送回来,我的心变得越来越柔软。现在每天上班时摸摸这些小苗,好像能听到它们努力向上时娇嗲嗲的声音,感动死人了!

开口就是笑语的张宏丽骄傲地介绍说,地利集团在全国有 18个分级市场,都是超大规模的。集团今后的目标,是将东关育苗中心作为全国样本,在所有市场复制推广。“你要问我眼下最深的感受,那就是,现在的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同恒大人并肩扶贫的骄傲和自豪!我在大棚蔬菜整个产业链的末端,百姓的满足感在我这儿看得最清楚。我看到恒大手把手地教给贫困户生产技能,又教会了他们经营技能,让他们真正直起了脱贫的腰杆!”

最难治的“病”,终于有了救命良方

“真脱贫还是假脱贫,这些大棚能告诉你……”没想到,“女汉子”外形的张宏丽面对一片银光闪闪的育苗大棚,抬手一挥,来了句很抒情的话。

5

“分红了!快去领钱呀!”

这是 2017年年末的一天,大方三元乡“恒大幸福五村”小广场上热闹非凡,村民们纷纷拥到蔬菜大棚年终分红的现场。

“杨绪利, 2600元。”

“周光德, 2400元。”

“蒋忠大, 2800元。”

……

“我呢?我多少?”有人等不及了,问道。

“你,何忠举——正好 3000元!”

“哈哈……我也有 3000元呢!太开心了!”那个叫何忠举的村民只知道咧着嘴乐,有人就催他:“快过来签字按手印,把钱领走!”

“好嘞!”

这一天,三元乡第一批 150多个村民都拿到了蔬菜大棚的分红,那场面、那心情,用何忠举的话说,是“又过年了”!

“就是嘛!”何忠举说,“有了大棚后,我们从农民变成了股东,坐在田头都有钱。还能到合作社务工,每天都有一份现钱。以前种苞谷,一亩算它收成 800斤,全部卖掉也才值 600多块,扣除成本,剩不下几个子儿。如今有了大棚,啥都不用愁了!”

最难治的“病”,终于有了救命良方

他的话没有错。三元乡的蔬菜大棚发展模式走的是自己的道路:恒大建好大棚后,各村党支部协助贫困户联合成立农民专业种植合作社,再按照“党支部+商会+合作社基地”的运营模式,发动乡上、村里的个体经商户和那些致富带头人牵头组成商会,由他们负责把大棚蔬菜销售出去,再按约定的利润分成与种植户们结算,所有环节均由乡党委全程监管。用乡党委书记彭筌的话说,三元乡的大棚蔬菜种植与经营模式,使得所有收入“滴水不漏地都到了百姓口袋里”!

而这,正是恒大人扶贫的最终目的:引导贫困户们自立自强,直到他们齐声高唱“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摘自何建明新作《时代大决战》(人民出版社出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