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把德操、情懷放一放,工匠精神是一種盈利模式!

先把德操、情懷放一放,工匠精神是一種盈利模式!

小的時候常偷爺爺的一個輕易不肯借人的刨子玩,他告訴我那是 “小鼻子”的產品,我的家鄉,昔日的殖民地大連把日本人稱為“小鼻子”,俄國人稱為 “大鼻子”。那個刨子好就好在刀刃特別鋒利而且不易捲刃,日本的鋼在上個世紀初就是出了名的好,而他們的工匠精神也為全世界所稱頌。

然而,近日的日本卻連連爆出有違工匠精神的醜聞,先是“神戶制鋼所”偽造鋼材指標數據,接著是著名餐廳用低質牛肉冒充優質牛肉,再接下來是三菱汽車燃油效率檢測造假,進而是我們大家都看見的把英國人坑慘了的日本地鐵……

先把德操、情懷放一放,工匠精神是一種盈利模式!

神戶制鋼副社長(右)

不排除有些情緒化的中國人故意捏造,用以黑日本人以謀求快感。而且即使確有其事,如果是偶有發生,也有情可原,哪片田裡都難免有歪瓜裂棗。但如此大範圍頻繁出現的誠信醜聞,卻不得不讓人問一個問題:高度發達的日本的工匠精神哪裡去了?不是說日本人的民族性裡天生就有追求完美的基因嗎?到底什麼是工匠精神?

在日本沒有發生這些事情以前,這絕對不是一個問題。我一直深信工匠精神是道德、情操範疇的文化心理,是一種高尚的職業操守和美德,從來沒有認真思考過它產生的社會機理,而現在,我卻對工匠精神有了新的認識。

一、工匠精神是一種盈利模式,是一種競爭手段。

神戶出事兒的鋼鐵企業那可不是一般的企業,貨真價實的世界500強,憑藉著刻苦的鑽研和認真細緻的研發試驗,掌握了大量不同鋼材的生產技術和工藝,我爺爺那隻刨子說不定用的就是他們產的鋼。這種工匠精神帶來的成果就是,他們憑藉過硬的產品在二戰中成了槍炮、戰艦的供應商和戰後進入全球市場的利器,獲得了鉅額的回報和企業的壯大。而與此同時的中國,卻在鋼的產量上苦苦煎熬,甚至新中國還不惜採取精神勝利法的大躍進,大鍊鋼鐵,但所生產的生鐵粗鋼都是白菜價,真正需要工匠精神才能生產的高價值的各類特種鋼幾乎是空白。直到上世紀90年代,標高僅僅160米的大連電視塔的鋼材還要從日本進口。

由此可見,工匠精神首先是一種經濟行為,或者說是一種盈利模式。通過它可以獲得比普通產品高得多的超額回報,進而被個人、企業進行強化和固化,獲得更高的回報,形成一個正反饋狀態的盈利閉環。

二、沒有哪個種族天生就有工匠精神的基因,工匠精神是一種積極的社會文化,它必須有利潤的“水”來澆灌。

如果我們在世界的範圍和近兩百年來的時空內覆盤人類工匠精神的興衰與轉移,我們就會發現,日本人並沒有天生的工匠精神基因,美國人、德國人,還有我們中國人都沒有。因為這些國家在歷史的不同時期都有著不光彩的劣質、低價、山寨史。因此,工匠精神應當屬於一種社會文化,當通過工匠精神能夠獲得超額經濟回報時,這種正向積極的文化就會被社會和國家宣揚、倡導,成為整個社會的行為準則,促進整個社會登上新的臺階。

但是,一旦這個正向的可獲利的閉環被打破,工匠精神可能就崩潰瓦解見鬼去了。我們再來複盤一下神戶制鋼所的造假原委:假如他們本著工匠精神,用時間、精力、材料、技術摺合成200元的經濟成本生產一噸鋼,本來可以賣出2000元的好價錢,而此時的中國技術和能力也提高上來了,由於天生勞動力等成本低廉,可以僅用40元就能生產一噸同樣質量的鋼材,只需賣出400元就能獲得同樣的利潤率,於是中國的鋼材很快就充斥市場。此時神戶制鋼面臨兩個選擇,一是降價,二是繼續發揚工匠精神開發新產品或進一步提高質量。然而,工匠精神是有成本的,此時的日本早已陷入長期的停滯,根本無力進行這樣的投入,何況技術、工藝是有瓶頸的,而質量也是有需求上限的。於是,神戶制鋼所很快被逼到了生存邊緣,除了需求量小的特種鋼、工具鋼尚有優勢外,艦船、建築、鐵路等大宗鋼材的優勢越來越小。我相信日本鋼鐵公司上上下下在簽下虛假的合格證書的時候,長期堅守的工匠精神的心一定在流血,然而現實就是這麼殘酷。其實,這一幕也發生在一百多年前的中國,那時候雖然不叫工匠精神,但那之前的中國卻是一個充滿工匠精神的國家,然而,面對著西洋人的超越也只能望洋興嘆,除了同仁堂(中醫沒有同類競爭對手)等少數幾家,其他的,紡織、陶瓷、傢俱等等企業或作坊,別說堅守工匠精神,能夠造假活下來的都寥寥無幾。

三、工匠精神能夠存活、生長必須具備的三個條件。

工匠精神的存活與生長必須具備一定的社會環境,失去了合適的社會環境,有了工匠精神也會慢慢枯萎,就像今天的神戶制鋼,就像晚清的中國企業。

首先,工匠精神不僅僅是抽象的情懷、德操,工匠精神是需要成本的,是需要經濟實力為基礎的。工匠精神需要在時間、人力、材料、技術、工藝、資金等各方面進行更多的投入,打造出更好的產品和服務。因此,沒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根本支撐不到正反饋的盈利閉環的形成。錢、錢、錢!工匠精神是需要錢滴。

第二,匱乏經濟中是產生不了工匠精神的,工匠精神必須產生於整體社會達到一定消費水平。美國的山寨史,日本的山寨史,都是因為當時社會整體經濟水平較低,技術工藝能力本來就不夠,即使用工匠精神造出高品質的東西,也沒有足夠的市場,無法獲得超額回報,無法覆蓋工匠精神的成本,形成盈利閉環。中國改革開放之初,整個社會都處於貧困狀態,社會對產品的需求處於飢渴狀態,也同樣經歷工匠精神鬥不過山寨、劣質的階段。

第三,工匠精神必須有一定的技術水平做支撐。沒有一定技術積累和儲備是不可能擁有工匠精神的,要擁有工匠精神,你得首先是個工匠。

產業從業者的經濟實力、社會整體的消費能力、以及社會的技術能力,這三者相互支撐,也相互轉化,它們構成了工匠精神生存成長的社會環境。由於這種環境在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出現,往往有著週期性的特點,所以,工匠精神的興起與衰落,也往往成了一個國家興衰的重要標識。

四、工匠精神是強勢經濟和強勢技術的社會文化

工匠精神不是某個種族所具有的天性,工匠精神雖然表現為一種正向積極的操守美德,但工匠精神本質上是一種盈利模式,競爭手段。工匠精神不會產生於匱乏經濟中,它是一個社會經過一定時期的發展積累,在產業從業者的經濟實力、社會整體的消費能力、以及社會的技術能力,達到一定程度後,在業者、消費者、社會(政府)共同推動下,逐漸形成的強勢經濟和強勢技術的社會文化。

今天,我們中國經歷了幾十年的努力,已經把三個工匠精神所需的必要條件湊齊了。因此,現在提倡、推廣工匠精神是最好時機,也是必然選擇。因為,在這樣的環境下,沒有工匠精神你也活不下來,就像沙漠環境變成了溼潤的糧田,就沒有了沙漠植物的生存空間。

去年十一月,我根據當下的國情,寫了一篇文章叫《中國即將進入情懷時代》(點擊觀看原文 ),獲得了很多人的共鳴。今天,發生在日本的這些事兒,更加證明了我的判斷。它讓我們更深層地認識情懷,以及情懷的重要表現形式——工匠精神的本質,讓我們明白它的形成規律並有效地駕馭它。

沒有工匠精神的國家,就無法實現經濟技術的強勢,而失去工匠精神的國家,必將走入荒漠化、貧困化。蒼天饒過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