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學者研究表明:反感情緒有助於人們保持身體健康

澳洲都市報6月5日訊(實習記者 蔡鵬程) 雖然大多數人不願意感受到“厭惡、反感” 這種令人不悅的情緒,但最新的研究表明,它可以幫助我們避免疾病和機體感染。研究者還希望通過對人類產生反感情緒的研究幫助人群改掉一些不良習慣。

英國學者研究表明:反感情緒有助於人們保持身體健康

人類對特定事物產生厭惡情緒恰是保護自身的一種能力

英國皇家學會哲學學報(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the Royal Society)發表的一項研究成果顯示,遠在人們開始使用顯微鏡觀察細菌和寄生蟲之前,人類就形成了一種“反感體系”,該體系含有六種基本觸發因素,能夠警告機體避開有害病原體。

作為倫敦大學衛生與熱帶醫學院環境健康小組(Environmental Health Group of the London School of Hygiene & Tropical Medicine)的負責人和教授,同時也是該研究主要作者的瓦爾·柯蒂斯(Val Curtis)表示,“在古代,對一些事物的反感已經演變成了保護人們免於疾病的保護傘。現在,反感可能幫助找到致病源,但也並非絕對。”

柯蒂斯和她的合著人倫敦布魯內爾大學(Brunel University London)的講師邁克爾·德·鮑爾(Mícheál de Barra)表示,“能夠引起人們反感情緒的很多誘因同時也與傳染病的流行有著密切的聯繫,這不可能完全是巧合。”

為了更好地理解反感情緒,柯蒂斯和鮑爾招募了2,500多名志願者參與調查,他們中大約三分之二是女性,平均年齡為28歲。柯蒂斯和鮑爾為參與者提供了一天中可能會遇到的75個令人反感的場景,參與者在翻看這些場景時,從“不反感”到“極度反感”等級依次打分。這些場景包括:

  • 朋友給你看他腳上的大膿瘡
  • 門把手上的粘液
  • 將結了塊過期牛奶倒進麥片
  • 一隻無毛的老貓碰到你的腿
  • 一個女人在挖鼻孔
  • 電視上看到有人在生吃魚頭
  • 一隻蟑螂從面前跑過

研究人員發現,人們通常將膿瘡評為最令人反感的場景,第二令人反感的是一些不衛生的行為,例如很重的體味。

研究者將參與者的反饋分為6類常見的會引發反感情緒的誘因:1、不講衛生;2) 攜帶病菌的動物或昆蟲(如老鼠和蚊子) 3) 混亂的性行為 4)一些不正常的身體狀態(身體畸形以及不正常的行為,如咳嗽和無家可歸),5) 病變、水皰,瘡或膿液; 6) 變質的食物。

對於誘因之一的性行為,柯蒂斯解釋說:“從進化的角度來看,性是具有吸引力的,因為從古至今性可以幫助人類繁衍。但性也是有風險,因為性行為也是傳染病的傳播途徑之一,因此也會引起人的反感情緒。”她補充說,情色作品不同於性,因為情色作為性的替代品是具有吸引力的,但同時它是沒有風險的。

但實驗結果最終與預期存在差距。“我們希望能夠從實驗中得到反感情緒的誘因會反映出疾病的類型,”柯蒂斯說,但這些誘因似乎只反映出為了避免感染的風險, 應該避開哪些事物和人。”

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心理學教授保羅·羅津(Paul Rozin)表示雖然大多數研究者認為反感的情緒可能是與生俱來,但他認為這雖然不能確定,但是有可能的。 在他自己的研究中,他表示為了更好地理解人類反感反應,我們必須要同時關注生物學和文化演變。

杜克大學腦科學研究所(Duke Institute for Brain Sciences)的助理研究教授亞娜·薩爾費·柏格(Jana Schaich Borg)也指出,“在過去的十年裡,反感的情緒引起了很多關注”,許多研究人員注重於研究“反感的功能”,而不僅僅是其作為“神經生物學基礎”。

儘管在柯蒂斯的實驗中,在線收集數據並不理想,並不足以支撐這項研究,但薩爾費·柏格表示這項研究已經為未來的研究“提供了足夠有效的數據” 並奠定了基礎。“作者描述的六種常見的疾病傳播途徑將有助於研究人員在未來作出更精確的假設。” 薩爾費·柏格說。 此外,薩爾費·柏格表示從反感情緒引發的行為出發可能能更好地理解反感的類型,而不是僅僅關注於引發反感的誘因。

在她自己的研究中,薩爾費·柏格和她的同事們發現,大多數被認為會引發反感情緒的誘因促發的是相同的感知系統。“有趣的是,這個感知系統似乎與於大腦中負責產生同理心和判斷行為是否符合道德標準的區域重疊。”她說。

薩爾費·柏格的研究使用了很多進化理論,包括柯蒂斯和德巴拉所提出的理論,她提出一個假設“如何使負責同理心、反感感和道德判斷的神經系統催生出做出符合道德標準行為的動機。”

未來,厭惡感研究能夠促使人們改變不好的行為,例如,在印度和坦桑尼亞等國家,促使他們建造廁所和用肥皂洗手。(《澳洲都市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