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打人?乾的漂亮!

滴滴打人?乾的漂亮!

2017年2月,時任Uber CEO的特拉維斯·卡蘭尼克在乘坐Uber專車時,與一位Uber司機發生爭執。

在幾個回合嘴仗中,卡蘭尼克出言不遜,咒罵了那名現年37歲的司機,最後還告訴他:“一些人不喜歡為自己的事情負責,他們把人生中的一切都怪到其他人頭上”。

一年後的2018年4月28日,中國也發生了一起廣受關注的網約車嘴仗事件。

“滴滴投資人”張桓通過滴滴平臺約車時,在電話裡同滴滴司機發生口角,雙方互致問候,其中不乏“言辭過激”之語。

最終嘴仗升級,事件變成滴滴司機對張桓的一通暴打。左眼被打傷的張桓深夜發文,稱“滴滴打人在我看來原本只是個笑話,想不到昨天我被滴滴司機打後變成了笑話。”

大水衝了龍王廟

在被打後,張桓第一時間寫了一篇文章,把自己的經歷完整的發了出來。

28日夜裡,他叫了一輛滴滴快車,等待20多分鐘之後,司機仍未到達。打電話得知司機拉錯人,他想要取消訂單時,卻被突然出現的司機無緣無故暴打一頓。

但滴滴方面29日給出的回應中卻稱,是張桓要舉報司機,先使用了侮辱性的詞彙,致使衝突升級。

於是“滴滴打人事件”成了互相指責對方有錯的羅生門。目前來看,滴滴司機打人是真,雙方辱罵也是真,只是,辱罵能成為最後打人的藉口嗎?

最新的消息是,司機已經在30日凌晨2點找到,並已帶回派出所接受問詢,張桓在微博中說“兩三天出結果”。

其實,滴滴司機和乘客發生衝突的新聞時有報道,如果這事落普通人身上,可能也沒幾個人知道,一時也翻騰不起多大的水花。

但這次事件鬧得動靜大,短時間內刷屏朋友圈。只因被打的張桓不是普通人,自述是開過新媒體公司的“老司機”。

據悉,張恆目前為瘋蜜創始人兼CEO、尚道董事長和知名女性營銷專家,投資過多個女性項目,對於營銷傳播非常擅長,不過這次沒想到用到這種事情上。

而在這起事件中,張桓還有一個更重要的身份:“滴滴投資人”,他曾經通過某投資公司參與了滴滴的D輪融資,可以說是滴滴公司的一位小股東。

滴滴司機乾的漂亮

滴滴出來的這些年,網絡上有關滴滴司機的負面消息就沒少過。

吸毒如《滴滴司機為提神邊開車邊吸毒 司機:沒料警車停身後》;猥褻如《網約車司機求抱抱,稱聊天群學來猥褻女乘客招數!》;搶劫如《滴滴又出事!莆田少女打順風車出行,慘遭司機打劫》……

把滴滴司機打人事件單拎出來一樣有不少案例:

2016年8 月,滴滴司機張某某用拳頭擊打醉酒乘客董某致其死亡。

2017年7月,據姑蘇晚報報道,滴滴司機強行趕乘客下車,當乘客視頻拍下整個過程後,該司機還下車追打女乘客。

2018年3月,據湖北經視報道,滴滴司機半途要求加價,遭拒後毆打女乘客還開車撞人。

……

上面都是普通乘客被打,而滴滴投資人被滴滴司機打,則讓這起打人事件看起來有點像冷笑話。

“我瘋起來連自己人都打”,如果從一視同仁的角度看,滴滴投資人和普通乘客被無差別對待,打張桓的滴滴司機能夠“堅持原則”,著實幹的漂亮。

實際上,這位滴滴小哥大概也沒想到,他一怒之下打的不是個普通乘客,而是自家公司的投資人。結果自己的司機賬戶被凍結,還要被警察蜀黍請去喝茶,五一勞動節都沒過好。

其實也難怪,張桓的臉上又沒寫著“滴滴投資人”幾個字,滴滴小哥又是在氣頭上,下起手來不知輕重,關鍵也不知道打的是誰。

不過,這件事情算給其他滴滴投資人提一個醒。

下回打滴滴——張桓是沒啥機會了,他自己都說“卸載滴滴,從我做起”——提前告知司機自己“滴滴投資人”的身份,說不定還會受到對方的優待,打人事件或許就不會發生了,至少下手也會輕一些。

司乘兩端的不滿

自從滴滴合併了uber中國,坐穩了中國網約車行業的頭把交椅,就開始琢磨收割韭菜的事兒。

隨著市場價格連續的提高,無論是乘客端還是司機端,對滴滴的不滿愈見增多。

司機管控方面,滴滴通過服務分的模式對司機進行評價管理。服務分類似信用檔案,從司機的接單、接駕、送客和行程後四個維度進行評價。

服務分與滴滴司機的訂單質量和實際收入息息相關。

如果司機收到乘客投訴、差評或是私自取消訂單,司機將被扣除一定的服務分,導致其派單數量減少、接到長途訂單的概率降低甚至被平臺封號等。

服務分處罰措施讓不少司機擔心收入會因此受到影響。許多司機抱怨在收到差評之後向滴滴申訴,客服處理不及時亦沒有完善的投訴渠道,經常吃啞巴虧。

張桓被打,部分原因就是因為滴滴司機以為他投訴自己。此外,收入減少也是司機們一直抱怨的問題。

據報道,在滴滴uber補貼大戰時代,專職司機月收入一度可以達到上萬元,而如今大部分網約車司機收入維持在6000-7000元左右。

乘客方面,許多人抱怨多次打到套牌車,感覺滴滴變貴了、叫車難了。已經被培育成熟的網約車市場,無法再打低價牌,而消費者在支付更多花費的同時,勢必會要求“優質優價”的服務。

滴滴投資人被滴滴司機暴打的這件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並非偶然。而張桓在被打後的激烈言辭,也在發洩著本身對滴滴的諸多不滿。

當然,這並不是說滴滴司機個人就沒責任,一言不合就打人存粹是素質問題。

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滴滴好歹坐擁4.5億的用戶,平臺司機超2100萬,即使方方面面都做到極致,也難以完全避免司機和乘客發生衝突的情況。

滴滴也不容易

2018年4月24日,滴滴出行創始人程維在“洪流聯盟”成立大會上描繪了這樣一幅壯麗的藍圖:

“未來十年,滴滴平臺將在全球範圍內服務20億用戶,滿足用戶50%的出行需求,並推廣超過1000萬輛共享新能源汽車。”

滴滴對於未來的野心不可謂不大,只是目前來看,作為中國網約車行業的扛把子,滴滴處境微妙,日子並不像想象中的那麼舒坦。

去年2月,美團打車登陸南京,試運營十個月,就取得了日訂單量超過10萬單的成績。

今年3月,美團打車登陸上海,上線三天,就分別拿到15萬、20萬和30萬單,一週內總共服務乘客220萬人次,一舉打掉滴滴打車1/3的市場份額。

雖然後來網約車新政與政府的監管使美團打車失去了擴大戰果的時機,但美團打車的攻擊證明了滴滴的商業模式並不穩固,美團打車作為平衡網約車市場格局、打擊壟斷的一支重要力量,仍能給滴滴造成巨大的威脅。

而作為滴滴對美團打車的反擊,滴滴外賣日前卻被曝出,過去十幾天時間在無錫的訂單暴跌超50%。

消息稱,滴滴騎手單筆報酬也進行了下調,從之前的25元降到了每單15元,並且系統派單量驟減,多位騎手反應稱一天也就10單左右,每天收入僅百餘元,甚至有滴滴騎手開始罷工了。

雖然滴滴公司公關部作了回應,稱訂單下降50%沒有任何依據,但這不能打消外界對於滴滴外賣未來發展的疑慮,有關滴滴外賣是滴滴一個戰略錯誤的論調依然很有市場。

另外就在近日,滴滴因為違規派單,在三亞被相關部門罰款96萬元。

再回到滴滴投資人被滴滴司機暴打的事件上,無論最終的處理結果如何,對滴滴而言都是有害無利。尤其是,據張桓的最新說法,打他的滴滴司機不是北京戶口,不符合北京網約車的政策要求。

滴滴不容易,領導們也沒閒著。

事實上,就在滴滴投資人被滴滴司機毆打事件的前一天,滴滴總裁柳青還在耐心地回應滴滴大數據殺熟的事兒:預估價跟隨路況動態變化,好心辦了壞事,是誤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