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不及防!盒馬鮮生之後,馬雲在新零售賽道又落一子

打開手機淘寶,緊跟在頭條欄目的下方,"淘鮮達"三個字盤踞在頁面C位,非常顯眼。

何為淘鮮達?可能聽起來有點陌生,其實它的原名叫淘寶便利店,是以線上線下一體化為模式,以生鮮百貨為主要業務範圍,為消費者提供1小時內送達服務。

猝不及防!盒馬鮮生之後,馬雲在新零售賽道又落一子

也就是說,用戶在手機淘寶的"淘鮮達"欄目中下訂單,附近商家會在一小時內給你送貨上門。

談到淘鮮達,就不得不提阿里與大潤發的合作。

作為大潤發的最大股東,阿里將其在上海、廣州、長沙、南京、深圳等華東、華北、華南、華中、東北五大區域的100家門店進行升級改造,上線淘鮮達業務,為門面附近3公里範圍內下單的用戶配送商品。

加入"阿里系"大家庭不到半年,雙方的新零售試驗走向了深水區。"大潤發過去是以服務線下顧客為主,現在通過與阿里的合作,實現了線上線上融合,提供了一體化的服務。"

阿里巴巴與大潤發流量"融合"的核心支點其實就是淘鮮達(流量、數據、會員、支付、庫存的線上線下打通等)。對此所要實現的是,線上的流量、訂單,線下要有能力接住。線下的客流則要能在線上培育起消費習慣。所以,線上線下兩套系統要能對接,線下門店也要進行改造。

猝不及防!盒馬鮮生之後,馬雲在新零售賽道又落一子

淘鮮達看起來是引進流量,真正要做的是數據的打通,透過數據驅動重構人貨場。首先要做的就是流量打通,再把會員、數據、庫存一一打通,將來才可能透過數據選購商品,看看對哪些顧客何時去提供線上線下的商品。的確並不是每一個顧客都喜歡到線上去,有些東西線上怎麼做都沒有辦法。現在線上顧客據統計沒有超過20%,線下還是佔整個消費多數,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很多的場景下不是每一個顧客都到線上購買,所以線下仍然存有大批量客戶。現在是消費多元化時代,而且多渠道。所以顧客在不同的場景,要提供不同的工具,不同的便利,線上也行,線下也行,方便就到線下門店,不方便就到線上購物。

猝不及防!盒馬鮮生之後,馬雲在新零售賽道又落一子

大潤發接入淘寶的背後,可以看到"淘鮮達"將是阿里更大的局。

按理說,阿里不是已經有盒馬鮮生了嗎?為何又花大力氣搞出功能架構大體一致的的淘鮮達?

其實,看似相同的模式之間,存在著諸多不一樣。

譬如實體門面。盒馬鮮生需要自建門面,耗時耗力,據說,盒馬鮮生單店開店成本就達數千萬元。而淘鮮達則是依託已有的大型商超,快速實現大面積業務覆蓋。再有,盒馬鮮生多數門面開在居民聚集區,淘鮮達則圍繞在城市商圈。其次,在SKU種類、倉儲等方面,淘鮮達依託的大潤發平臺,擁有更大的優勢。

淘鮮達與盒馬鮮生就像是"兩兄弟",後者是新零售的開頭炮,前者是新零售的又一次升級行動,他們同是阿里進一步佈局新零售的重要武器。

猝不及防!盒馬鮮生之後,馬雲在新零售賽道又落一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