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鹰农牧:为什么养殖企业不能搞高端猪,不能向下游拓展渠道?

2018年6月13日,财经大V“市值风云”发布了一篇长达万字的文章,质疑雏鹰农牧涉嫌严重财务舞弊。当晚,雏鹰农牧发布公告,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侯建芳及其一致行动人所质押的部分股票触及平仓线,可能存在平仓风险,股票自6月14日开始起停牌。

财务造假仅仅是个表象,没有公司会在经营蒸蒸日上的时候进行财务造假。造假之前,一定是经营出了问题。经营的事情,开始永远都是小事情;但问题没有解决,财务窟窿越来越大,不得不掩盖亏损。此时我们看到的不止应该是雏鹰农牧造假的手段,而是昔日的明星企业,因为什么经营上的失误,导致史上最长的强猪周期都没有挽救雏鹰,就需要做深入分析。

与其他养猪企业不同的地方只有两个:其一雏鹰开始尝试养殖高端生态猪;其二是雏鹰向下游进行一体化拓展。那么这两块业务到底带来了什么效益,我们逐一拆解分析。

1. 生态猪项目到底给雏鹰造成了多大的损失?

雏鹰农牧并没有在年报公告中单独披露生态猪的实际出栏量,而仅仅披露仔猪、商品猪、种猪的销售量,因此我们从成本端入手来推测。2011年1月签订生态猪投资协议,建猪舍预计1年,进猪到出栏要至少5个月,因此2011年三类出栏猪中不含生态猪。

假设:2012年以后的生猪部分业务头均营业成本保持不变。猪饲料成本要在生猪养殖全成本中占70%左右,2011年-2014年猪饲料原料是略有下降,因此假设成本不变是比较保守的合理假设。(2011年之后雏鹰不再单独披露每种出栏猪的成本)。

逻辑:按照2011-2016年报中披露的出栏量,计算如果出栏全部为非生态猪的成本。那么这部分与实际生猪养殖业务营业成本的差额,即为生态猪养殖增加的边际成本。

结论:生态猪在2013-2015年,产生的边际成本增量为0.63亿、1.57亿和2.16亿,损失在逐步扩大。2016年涉及处置非流动资产、调节折旧等财务造假,因此2016年数据不参考。

雏鹰农牧:为什么养殖企业不能搞高端猪,不能向下游拓展渠道?

雏鹰农牧:为什么养殖企业不能搞高端猪,不能向下游拓展渠道?

2. 像下游扩展渠道给雏鹰造成多大损失?

雏鹰向下游拓展主要目的之一在于推广生态猪(生猪养殖企业的下游为屠宰场,屠宰场按照统一价格收猪。因此如果没有自己的屠宰场就无法把生态猪推向终端)。

从上游来看,公司于2010年成立农贸公司,专门负责饲料原料的采购加工,节省成本,投资额达1.8亿元;从下游来看,公司2012年初拟投资2亿元建设生猪屠宰加工项目(当年Q3投产)、1.5亿元建设年储存10万吨冷鲜肉的冷链物流项目。从2012年起,在终端建立自己的“雏牧香”品牌上升为公司的长期战略选择,公司开始在终端开设专卖店。为了弥补增加终端店的坪效,公司在2012年披露增加业务范围,包括蔬菜、冷鲜肉、熟食等农产品、农副产品的销售。2013年,专卖店数量预计开到1000家,实际拓展了200家。除此之外2014年6月,公司增加生猪屠宰、预包装食品零售批发和新产品技术研发;7月,公司成立微客得,利用互联网思维,以游戏社交平台为主,依托粉丝经济吸引销售。第三方网络销售也在同步进行,公司甚至还收购了电竞俱乐部OMG。

除生猪养殖之外,公司的禽类养殖、物流、屠宰、终端销售专卖店、游戏平台和电竞均归于其他业务。禽类养殖在2012年仅仅占营收不到5%,随后更是逐年走低,后几项业务逐渐成为其他业务中的主要部分。

由下表可见,公司自2012年以来,其他业务毛利一直为负,随着规模的扩大损失也在不断扩大。除此之外,其他业务造成费用的增加也十分可观。两者加总,下游拓展产生的净损失在2014年最高达到6亿。

雏鹰农牧:为什么养殖企业不能搞高端猪,不能向下游拓展渠道?

3. 两者加总产生净损失超出预期

2012-2016年,上市公司由于生态猪和下游渠道拓展,保守估计5年间损失至少26.3亿元营业利润,且不包含如果把损失投入到正常产能扩张中、而后获得利润这部分机会成本。这部分营业利润转化为正常产能扩张,则对应着至少200万头以上的产能扩张。如果雏鹰选择专注主业这条路,在2015年开始超长强猪周期时可以享受到量价齐升的福利。然而时光不可倒退,一代巨头陨落,只能为后来者带来教训与警醒。

雏鹰农牧:为什么养殖企业不能搞高端猪,不能向下游拓展渠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