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的教育,是让孩子成为长不大的“大人”

失败的教育,是让孩子成为长不大的“大人”

失败的教育,是让孩子成为长不大的“大人”

别让孩子成为长不大的“大人”

文 | 阿 景

◆◆

“不想让爸妈失望,一定要有所成绩,要做个听话的孩子,我要快快长大,这样……”

——孩子的心声

“我们都是为了你好,你要争气!”“你能考个好学校,我们就放心了……”

——家长的心声

中国的很多家长可能是世界上最舍得花时间、最不计成本、最不惜余力培养孩子的家长。

他们也可能是世界上最望子成龙,最专治专管的家长。

你的舐犊情深,你的所谓都是“为你好”,最终会让孩子永远长不大。

我们不要着急把孩子变成“大人”,迎合他人的成长连成年人都做不到,又何必强求孩子快点长大呢?

孩子的成长世界如同成人的生活世界,不是只有“我能”才是全部的生活写照。

1

让孩子学做自己,而不是要在父母的羽翼下成长

找自己、做自己是一个持续不断、颠簸的过程,绝对没有快捷方式。

“做自己”,大概可以在青少年的标语口号排名中挤进前三,是这几年流行到浮滥的一个词,也是我最常听见学生们挂在嘴边的一个词。

“做自己就好,不要想那么多!”早已成为孩子们安慰自己或者彼此慰藉的一句话。

而我认为,“做自己”有两种不同的类型:

感官类

这一类型的“做自己”,把“做自己”当作掩护自己放任的借口,打开“做自己”的大伞,肆意伤害他人、颠覆规则,随心所欲地自我沉溺,不经大脑的说话叫“做自己”,对规则不屑一顾的作风叫“做自己”,尖酸刻薄的自恋叫“做自己”,百无禁忌的举止也叫“做自己”。

思维类

这种类型的“做自己”,是明知自己所做的与社会期待相悖,但经过审慎思考、掂量利弊后,仍选择聆听内心的声音,以对他人最低的影响为原则,决定要做自己。

那么,你什么时候才要开始做自己?曾经和一个学生的谈话,令我至今印象深刻。

“升学,当然是升学!老师,我从一年级开始就想好了!”他说起话来,每个字都加了重音,仿佛刻意让人感受他不可小觑的决心。

我问他,为什么要升学。

他说,如果不升学,爸妈就会看不起他,自己将来找工作的时候更会碰壁。他要证明给爸妈看,要拿世界第一。

做自己的内在阻碍——惧怕,怕搞砸、怕他人眼光、怕被说闲话、怕无法融入、怕人失望、……

然而,怎么怕,怎么错。

除了内在的恐惧外,让我们无法做自己的阻碍之一常常来自我们最熟悉的亲人。

在尝试踏上“做自己”这条路的时候,也许我们能够无视那些无关紧要、仅仅靠动动嘴就批判他人的人,但面对家人的关心与爱的呢喃、不管你喜欢与否的循循善诱,才让人格外为难。

“大家都这么做,为什么你……”

“早就告诉过你了……”

“这样很不正常!”

“我们为了你好……”

所以,在放手“做自己”之前,父母能和孩子有一次真实的交流,听听彼此的心声,一定会更好。

2

什么才是孩子真正的成长?

当你是个孩子的时候,你常常被问道:

“你赢了吗?”

“你考了多少分?”

“你有没有得奖?”

“你考了第几名?”

长大以后,你会发现:“你学到了什么?”才是一个更好的问题。

成长是什么?

所谓的长大到底是什么?

我发现,成长不是一个外在的数字。

当你满十八岁的那一刻,也许你“成年”了,但你不会突然就“成长”了。

成长,是经历过一些事后,有了一些领悟,获得了一些启发,并对生命的认知提高到另一个高度。

世界的中心,显然不是你自己

有一天,你会恍然大悟,没有人会围着你转,忙着讨好你;也没有人有义务安慰你,照顾你的情绪,听你无休止的牢骚。

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没有什么是你说了算。

你所盼望的事情,不管是有形或无形,都必须自己争取。

标准答案不复存在

答案不会握在某个人的手中,每一个掷地有声、对自己有意义的解答都得靠自己去寻找。

小时候,父母是我们的“神”,他们说过的话就是不容质疑的标准答案。长大后,我们有了各自崇拜的男神、女神,他们的言词、举止令我们追求、奉行;但再过一些时候,你终究会发现,他们也不过是有偏见、会犯错的血肉躯体。

成长,是一条回归自我的路

在领悟标准答案不存在之后,你会开始脱离盲从,试图寻找自己的声音,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

让真实世界里发生的事成为最生动的教材,让每次的成功经验成为你独有的秘密,让每次跌倒的失败经历成为你的成长手册。

能够看见自己的有限

长大,意味着看着自己的身形越来越大,却发现自己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中存在感越来越小。

因此,必须摆正自己的心态,学习观察人群中每个人的优点与缺点,并且找到一个夹缝,把自己塞进去。在骄傲与谦卑的情绪中找到平衡,探寻出一个自己在人群中的定位。

你将明白,这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其实是一面展开在你眼前的明镜。你所遇见的每个人,都能让你更透彻地认识自己。

找到抱怨的底线

一个孩子的人格养成,不在于他取得好成绩、成功、开心的时候做了什么,而在于他考试失败、人际关系受挫、情绪低潮、愤怒的时候做了什么。

抱怨本身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抱怨最大的杀伤力会中断人的思考,让人停止理解事物背后深层的原因。严重的话,甚至会阻断孩子的行动,让他变成“动口不动手”的问题少年。

表面往往只是伪装

一个令人不太愉快的成长事实,在发生事与愿违的情况时,要学着承受,而不是靠撒娇、耍赖、讨好去扭转事情的走向。

要学着一步步承认,有些事情并不是表面看起来的那样,要学着接受一些事物的黑暗面。但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就不会这么容易受骗,不再以表象来推断结论了。

学到的比赢得的更可靠

赢得的会失去、分数会被遗忘、奖杯会被杂物淹没,名次也终将归于虚无。但,那些从失败、困境、忧伤、眼泪中学习到的东西,是没有人可以从你的内心偷走的。

而且,最值得庆幸的是,这样的学习并不需要建立在别人的失败上,而是建立在自我的超越上。

高晓松教育女儿的态度非常洒脱,不期望女儿有多成功,只愿她一生温暖纯良:“其实没几个孩子长大真成功了,而且成功是命,无法教育。所以最实用的教育是:家长要让孩子懂得成功不是孩子唯一的出路,坦然面对生活,无论遇到什么,都能平静淡然。

哪怕平凡,也要不甘于平凡的腐烂,依然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面对非议和磨难,希望每个孩子如《无问西东》里所说:“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 ;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要拥抱自己的“不能”,告别拔苗助长式的“伪成长”。

失败的教育,是让孩子成为长不大的“大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