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詩學|杜甫詩《飲中八仙歌》中蘊含的道家風骨

唐玄宗天寶五年(公元746年),青年詩人杜甫初入陝西長安,結識了早已成名的大詩人李白等文化名流。

“飲中八仙”是中國歷史上繼“竹林七賢”、“建安七子”之後第三個因酒而結緣的文化群體,“八仙”分別是:賀知章、李璡、李適之、崔宗之、蘇晉、李白、張旭、焦遂。此時的杜甫揮毫寫下了這首別具特色的千古奇詩——《飲中八仙歌》,用以讚頌當時的名士風流。

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陽三鬥始朝天,道逢麴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聖稱避賢。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談雄辯驚四筵。(杜甫《飲中八仙歌》)

首句:“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描寫的是“八仙”之首賀知章飲酒之後坐在馬上暈暈沉沉,好似乘船一般搖來晃去。在眼花之際竟然跌落到井水中睡去了。

相傳道教靈寶派祖師葛仙翁一次飲酒大醉,竟然跌落進池塘中睡了三天三夜才從水中甦醒過來。賀知章崇尚道教,曾謂李白為“謫仙人”,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而且賀知章還在山東齊州受過道籙,是正宗的正一派道人。唐代是道教最為興盛的朝代,故而杜甫用將寫入詩中,並推為“八仙”之首。

道教詩學|杜甫詩《飲中八仙歌》中蘊含的道家風骨

第二句:“汝陽三鬥始朝天,道逢麴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這時出場的第二位“仙人”,是唐玄宗李隆基的侄兒,當時倍受寵愛的汝陽王李璡。李璡生性好飲酒,曾戲稱自己為“釀王”、“曲部尚書”。話說汝陽王李璡飲酒三鬥以後才去覲見玄宗天子,路上碰到裝載酒麴的車,酒味引得口水直流,恨不得自己封到的甘肅酒泉郡去。

第三句:“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聖稱避賢。”第三位出場的“仙人”,是左丞相李適之。李適之有著高貴而敏感的血統,因為他是太宗朝廢太子李承乾的嫡孫。

左丞相為每日的酒興不惜花費萬錢,飲酒如同巨鯨吞吸百川之水。自稱舉杯豪飲是為了擺脫政事,以便讓賢。“賢”暗諷指奸相李林甫。

第四句:“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第四位出場的“仙人”是齊國公崔宗之,他是一位瀟灑的美少年,舉杯飲酒時,常常傲視青天,俊美之姿有如玉樹臨風。這句將其傲骨寫的非常生動傳神。

道教詩學|杜甫詩《飲中八仙歌》中蘊含的道家風骨

第五句:“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這時出場的“仙人”是吏部侍郎蘇晉。蘇晉他雖在佛前齋戒,但是飲起酒來常把佛門戒律忘得乾乾淨淨,而拋棄戒律。雖說蘇晉信佛,但其表現出的哪有佛門味道?明明是瀟灑豪放、豪情萬丈的道家的風骨嘛。

第六句:一位巨星級人物要出場了,那就是一代詩仙李太白。詩曰“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李白飲酒一斗,便可賦詩百篇,他在長安酒家飲酒而常常醉眠。天子在大明宮湖池遊宴,召他為詩寫序,他因酒醉不肯上船,而且還自稱自己是酒中之仙。這樣的描寫,生動地表現出李白不畏權貴的傲骨。李白身份雖不同於汝陽王李璡,但他卻何止是敢斗酒朝天子?詩仙李白乾脆就懶得去朝天子。

其實唐代所說“鬥”酒並不是指稱糧食的“鬥”,而是一種狀如北斗七星的酒器,與小碗差不多大。這種鬥有長長的柄,其實就是盛酒的勺子。李太白斗酒就能賦詩百篇,說的是李白詩才實在是冠絕古今,並非指李白酒量多大。

道教詩學|杜甫詩《飲中八仙歌》中蘊含的道家風骨

第七句:“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說的是“草聖”張旭飲酒三杯之後,他常不拘小節,在王公貴戚面前脫下帽子,用自己的長髮蘸上墨汁,代筆而疾書,其書如雲煙傾瀉般書於紙張之上。

這個境界,更不得了!用頭髮當作筆來寫書法,這是何等的桀驁不恭?何等的不拘禮儀!瀟灑酣暢地表現了張旭傲世獨立的性格特徵。

第八句:“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談雄辯驚四筵。”最後一位出場的“酒仙”焦遂,出身為一介平民,而且還有非常嚴重的口吃。但是在飲酒五斗之後,從一個不善言辭的人就變得高談闊論,而且語驚四座,嚴重的口吃居然是被酒給治好了!滿懷的豪情著實令人感佩!

道教詩學|杜甫詩《飲中八仙歌》中蘊含的道家風骨

《飲中八仙歌》中八位文人雖然出身不同、境遇不同,但是在酒後的那股瀟灑酣暢、豪情萬丈的情懷卻是相同的。曾有人說:“

中國文人的外表是儒家,但內心永遠是莊子。飲中八仙的背後,其實蘊藏的是大唐盛世的繁榮與文化的自信,這種空前的繁榮背景和表現出來的萬丈豪情是“竹林七賢”所不具備的。

唐代是道家文化空前繁榮的時代,道家喊出了其他任何學術、宗教流派均不敢言的“我命在我,不在天”。八個人用自己的豪情歌頌青春、自由與那些看似遙不可及的理想,雖有苦悶,但是更有豪情。這種文化風骨均是來自道家之學。這一激情與活力,也將生生世世地影響著中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