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半年,银行界发生了哪些大事?看这一篇就够了!

2018年上半年,银行界发生了哪些大事?看这一篇就够了!

还有两天,2018年上半年就结束了。

这半年,银行界发生了哪些大事?今天,小编将跟您一起细细盘点。

1

严监管持续,银行领巨额罚单

2018年年初以来,银监系统已累计公布1000多张罚单,罚没金额累计逾10亿元。数量之多、金额之巨达到近几年之最。

具体而言,在千余张罚单中,处罚案由最多的是信贷业务违规、违反审慎经营原则以及票据业务违规。其中,信贷业务违规行为高达400多次,这主要是因为信贷业务是银行的传统业务。违反审慎经营原则在罚单中出现200多次,这意味着银行在风险控制方面仍需加强,确保以稳妥的方式开展业务。其次,票据业务也是银监系统的处罚重点,在所有罚单中共出现60多次。

除以上常规处罚案由外,千余张罚单中也包含其他形形色色的处罚案由如,管理不尽职、存在损害客户利益的行为、遗失金融许可证以及违规任职等各类违规案由,其中,管理不尽职占较大比例。

有业内人士表示,从2018年上半年的监管态势来看,严监管仍将持续。

2

银行理财打破刚性兑付,不再保本

2018年4月27日,央行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标志着资管新规正式落地。

《意见》明确规定,金融机构开展资管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出现兑付困难时,金融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垫资兑付。

有业内人士表示,资管新规对于银行业影响很大,因为银行业目前管理有22万亿级别的银行理财产品。按照新规的要求银行理财产品必须打破刚兑、净值化管理,并且确定了严格的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并要求其成立专门的资产管理公司跟银行的存贷款业务分开,这是对银行理财业务的彻底变革。虽然短期难免阵痛,但这有助于资管行业回归业务本源,有利于资管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如今,资管新规对银行业的影响已经显现。资管新规正式落地2个月,保本理财的占比逐渐减少,净值化转型加速。

值得关注的是,资管新规落地以来,随着保本理财逐步退出,叠加存款总量稀缺,结构性存款快速增长。央行统计数据显示,截至5月末中资全国性银行结构性存款余额9.26万亿元,同比增长 53.9%,增速较去年同期高42.9%;5月末结构性存款余额较2017年末增长了2.31万亿元。

3

继四大行之后,11家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联姻

继4大行后,众多银行纷纷与金融科技公司联姻,加强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的合作。

如,1月,兴业银行与微软中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月,民生银行与华为、天津银行与浪潮集团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5月,浦发银行与蚂蚁金服、光大银行与蚂蚁金服、华夏银行与蚂蚁金服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6月,中信银行与蚂蚁金服、中国农业银行与腾讯、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与腾讯、天津银行与蚂蚁金服、浦发银行与腾讯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据不完全统计,仅上半年,与金融科技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银行已达11家。

有业内人士表示,银行和金融科技公司从竞争关系转变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科技公司将会赋予银行科技系统新能量,而金融科技公司也会从银行的风控、牌照和庞大客群优势中收益,有利于促进双方共赢发展。

4

对标互金巨头 银行纷纷设立科技子公司

“近些年来传统银行一直备受金融科技公司的折磨,现在我们可以说,老银行也要颠覆它们了。”建行董事长田国立3月份在建行2017年业绩发布会上曾笑言。

如今,面对新金融机构在金融科技领域的逐渐领跑,“老银行们”的正面反击如约而至。4月18日,建信金融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上海挂牌成立,5月15日,中国民生银行发起成立的科技公司——民生科技有限公司在京正式成立。

2015年底至今,除建设银行、民生银行外,兴业银行、平安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等早已陆续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目前,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已达6家。

值得关注的是,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的业务路径,大多遵循着由内到外的轨迹,即成立初期以服务本行集团及其子公司为主,随后逐渐扩展到服务同业,实现技术输出。

有别于传统的IBM等IT服务商与BATJ互联网金融巨头,同样是银行出身,银行系科技金融子公司输出的产品本身便带有浓厚的银行基因,这被认为是银行系科技子公司更受银行欢迎的主要原因之一:同行更懂同行。从银行系金融子公司的输出效果和市场反馈来看,这些优势似乎也确实得到了认可。

业内人士表示,面对金融科技的崛起,银行业已从被动防御到主动进攻,预计后续将会有更多中资银行跟进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

5

校园贷正规军入场,银行重返校园争夺大学生市场

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共有在校大学生2695.8万人,大学生消费市场总规模超过6000亿元。伴随着大学生群体消费需求的增长,在经历了不合规的“校园贷”退出之后,银行“正规军”在阔别大学生借贷市场数年后再度回到校园,走进大学生的生活。

2018年上半年,包括工农中建在内的国有大行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广发银行、中信银行等股份制银行争相推出学生信用卡,发力学生市场。据不完全统计,相关卡种达近百种,而且各有特色。

以建行为例,除了与国内知名高校推出建行龙卡名校卡,还有针对女性大学生群体推出的芭比美丽信用卡、Line Friends粉丝信用卡;针对男性大学生群体推出的龙卡JOY信用卡、变形金刚5主题信用卡等。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银行信用卡业务在大学校园深入开展,各大银行争相“进场”,以便捷的金融服务增加客户体验,培养未来庞大的潜在客户。银行之间学生市场争夺战将愈演愈烈。

6

银行业进军住房租赁市场,住房租赁金融雏形初现

在“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这一既定政策导向下,上半年,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光大银行、中信银行等多家银行已在加速布局住房租赁市场。

从参与内容来看,银行多将重点放在为住房租赁供求双方提供融资授信业务上,提供金融支持是主流方向。如中国银行计划为八家房地产企业提供规模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的住房租赁领域融资;中国工商银行计划未来五年为广州市住房租赁市场参与主体提供5000亿元授信资金;中国农业银行拟提供2000亿元信贷资金用于支持北京市集体建设用地租赁住房开发等。

商业银行为什么这么热衷于住房租赁市场建设呢?有业内人士表示,商业银行介入住房租赁市场建设,更多的是提供资金支持,合作方是政府和开放商,其资金投入有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在提供资金支持的基础上,部分银行开始涉足提供住房租赁服务。如中国建设银行搭建了住房租赁综合服务平台。平台主要包括监管服务、企业租赁、共享应用、公租房监测分析等五大系统,整合供房、承租、撮合、融资、服务等流程,服务监管机构、房地产企业、专业化住房租赁机构、房地产中介、个人等五类主体。

7

网点转型提速,银行进入“无人银行”时代

今年4月,建设银行开放了国内首家“无人银行”,客户办理业务全程无需柜员操作,仅需要和智能设备互动便可以完成业务全过程;4月,农业银行在重庆推出国内首家自己动手、自己做主的DIY智慧银行,除金融产品和服务外,客户可通过智能橱窗查询周边商圈地图信息、重庆特色餐饮名单,以及周边商圈和农行各类优惠活动以及目的地二维码导航服务。

当前,大力发展金融科技,探索智能化转型已成为银行业共识,随着机器人、智慧柜员机等智能机具不断铺开,银行网点正在被重新定义。

目前,各家银行已在网点智能化转型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但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何飞称,目前银行智能化发展还不成熟,一大原因是数据维度不够丰富,各类数据并没打通,无法实现有效交互,大数据分析不够成熟,实时提供智能服务的能力不强,故仍需人工做补充。如果技术成熟,一些常规性、基础化的动作会交给机器,未来人工很可能是提供创新性、个性化服务。

波士顿咨询近日的一份报告称,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网点的升级转型,到2027年,银行业将削减104万工作岗位,降幅22%。

8

银行冲时点揽储迎来“最强监管”

曾经几乎全行业呈现的冲时点揽储,在2018年遭遇了“最强监管”。

6月8日,银保监会和央行联合发布《关于完善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银保监办发〔2018〕48号),通知强调,商业银行应进一步规范吸收存款行为,不得采取以下七种手段违规吸收和虚假增加存款:

(一)违规返利吸存。通过返还现金或有价证券、赠送实物等不正当手段吸收存款;

(二)通过第三方中介吸存。通过个人或机构等第三方资金中介吸收存款;

(三)延迟支付吸存。通过设定不合理的取款用款限制、关闭网上银行、压票退票等方式拖延、拒绝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

(四)以贷转存吸存。强制设定条款或协商约定将贷款资金转为存款;以存款作为审批和发放贷款的前提条件;向“空户”虚假放贷、虚假增存;

(五)以贷开票吸存。将贷款资金作为保证金循环开立银行承兑汇票并贴现,虚增存贷款;

(六)通过理财产品倒存。理财产品期限结构设计不合理,发行和到期时间集中于每月下旬,于月末、季末等关键时点将理财资金转为存款;

(七)通过同业业务倒存。将同业存款纳入一般性存款科目核算;将财务公司等同业存放资金于月末、季末等关键时点临时调作一般对公存款,虚假增加存款。

需要注意的是,“48号文”调整了存款偏离度定量考核方法:一方面简化计算方法,将季末月份与非季末月份采用相同的指标计算标准(原计算方法对每季最后一月“本月日均存款”的可计入金额进行了限制);另一方面将监管指标值由原来的3%调整至4%。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此次修订有利于规范银行吸收存款行为、督促银行强化合规经营,以稳定存款市场,提高存款的稳定性,有助于规范银行更为合理地开展存款业务,进而增强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

9

社区银行规模缩减,半年关停超100家

从2013年6月全国首家社区支行——兴业银行福州联邦广场社区支行开业算起,社区支行已经走过了近五年的历程。然而,进入2018年,社区银行发展势头明显减缓,且出现关停潮。

数据显示,从今年年初至今,超100家社区支行终止营业,其中,京沪以及广东地区(包含深圳地区)共有67家社区支行获得了终止营业的批复。

社区银行从开始建设到如今,始终充斥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支持者有之、怀疑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

社区银行以后是否会彻底消失?“社区银行减少只是部分城市或部分银行扩展太快而产生的必然现象,”某业内人士分析,“起码就目前的市场来看,线上渠道和线下渠道缺一不可,在变化中不断进行调整,社区银行的存在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成功的。”

10

区块链风生水起,银行加速推进区块链技术落地应用

相较半年前停留在理论探索阶段,上半年,区块链技术的落地应用正在加速推进,包括五大行、邮储银行、兴业、招商、光大、中信、浙商、民生、微众、江苏银行、赣州银行、贵阳银行、上海银行等在内,不同规模的银行都已开始布局区块链。

如,工行在2017年5月建设了业界首个服务于精准扶贫的区块链平台,实现扶贫项目及用款审批的透明运作,保障扶贫资金的封闭运行管理;建行则探索“区块链+贸易金融”技术,在雄安新区将区块链技术运用到租赁住房平台上;农行在国内银行业中首次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电商供应链金融领域,上线涉农互联网电商融资产品“e链贷”,,并推进金融数字积分系统建设,打造区块链积分体系;中行推出贸易融资区块链应用,推出指纹、指静脉及声纹认证等生物认证科技应用;招行也宣布实现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全球现金管理领域跨境直联清算、全球账户统一视图以及跨境资金归集这三大场景;等等。

业内专家表示,从实践进展来看,区块链技术在整个银行体系中的应用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的观望和实验状态,想要将区块链技术完全应用到实际的银行运营系统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专员张哲宇的建议是:银行当前应合力部署区块链技术应用。一是主动拥抱国际国内现有的区块链联盟,优先选择具有官方背景的联盟组织,以便在行业标准制定过程中确立自身话语权;二是充分汇聚银行的集团内部力量,包括银行部门及非银部门(如租赁、基金、信托、保险等),合力组建区块链的研究和实践团队,避免出现“单个部门单点作战”的低效率布局模式。

近期本网热文

2018年上半年,银行界发生了哪些大事?看这一篇就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