鸕鷀捕魚,是鄱陽湖傳承了兩千多年的傳統捕魚方式,它曾一度是漁民賴以生存的絕技。更是鄱陽湖上流動的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鸕鷀俗稱魚鷹、水老鴉,有的稱“哇子”或“捕魚鸛”,羽毛呈黑色,有綠色光澤,頷下有小喉囊,嘴長,上嘴尖端有鉤,善潛水捕食魚類,漁人常馴養之以捕魚。據介紹,鸕鷀主人多用“白話”與其馴養的鸕鷀進行溝通,漁民以歌代令的鸕鷀號子,鸕鷀號子有不同的調子和不同的節奏,表示捕捉不同的魚及作業時的不同“指令”。對於僅有“喔呵呵依唷呵呵”而無歌詞的鸕鷀號子,鸕鷀都能聽懂。漁民用這種口頭秘傳的馴養方法能將鸕鷀馴養得非常通人性,使其成為漁民捕魚的忠實夥伴。當湖面浸滿了這種“喔呵呵依唷呵呵”的號子聲,加上鸕鷀在水面和竹竿上上下下的動感,使整個湖面充滿了生機。再配以捕魚的豐收場景,整個人鳥對話的元素就是一幅美畫。
據當地漁民介紹,鸕鷀捕魚使用的木船與普通木船不同,是由兩隻不同形體的單船組合而成。單船身長6尺多,寬不過2尺,船腹兩塊隔板分成前艙、中艙和後艙。船的頭尾形狀一樣,常以人站在船上放鸕鷀時分辨前後。單船因小不能載重、因窄容易搖晃,故還用兩根橫槓將兩隻船並排相連,中間前後左右留一尺五見方的空間,便於站人。兩船相併中間,內側各釘上一塊踏板,漁民就站在踏板上放鸕鷀。因為鸕鷀船是由兩隻單船相併而成,船身短小、划行輕便、掉頭靈活,所以在水上划行十分平穩。
用鸕鷀捕魚一般採取的方法是放漂和放潭兩種。他們早上四、五點鐘將鸕鷀從棚裡趕到小船上然後駕一葉漁舟開始一天的勞作,他們先用荷包草做的繩子將鸕鷀的頸部綁住,防止鸕鷀消化掉捕到的魚。然後用竹竿將鸕鷀驅趕下水,鸕鷀們靈巧地騰空躍起,一會兒紛紛鑽入水中,搜尋著湖水下的魚兒,待捕到魚後,先貯藏在喉囊中,漁夫伸出竹竿,鸕鷀便跳躍其上,竹竿再那麼往漁舟上一搭,鸕鷀就上了船。待鸕鷀抖落毛上的水珠,漁夫用手抓住其喉囊,輕輕一捏,囊內的魚便逐條轉個方向,順著魚鰭的方向把魚擠出來。經過幾個小時的勞作,船艙裡逐漸堆積起大大小小的魚,鸕鷀疲乏了,漁夫就喚回鸕鷀駕船返航,把船停泊到棲息地,用早已準備好的小魚犒勞辛苦工作的鸕鷀們,這時,飢腸轆轆的鸕鷀聞到了魚味,都爭先恐後地圍在他們身邊搶奪食物。
據漁民介紹說,一般一隻鸕鷀一天能捕到10公里左右的魚,而鸕鷀自己只吃1公斤左右的小魚。所以來說,利潤還是可以的,一個漁民只要養十幾只鸕鷀,就夠養活一家人了。
以前湖裡的魚多,村裡的年輕人都願意養鸕鷀捕魚。可現在不行了,魚少了賺不到錢,年輕人大都出去打工了。十幾二十年前,鸕鷀捕魚還能經常看到,如今不少人嫌幹這行太苦轉了行,現在只能偶爾看到一兩隻鸕鷀捕魚的身影。原來家裡養有鸕鷀的,可是捕不到魚又得買魚給鸕鷀吃,無奈只好把它們給賣了,只留下一兩隻在農閒時捕魚改善生活和貼補家用,老漁民感慨地說:“等我們老了以後,祖輩傳下來的鸕鷀捕魚的技藝恐怕就要失傳了”。
閱讀更多 快樂老叟844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