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跨越山東幹部再「南下」 找差距30位一把手真反思

山東這次真的“豁出去”了!

7月5日一大早,省委書記劉家義、省長龔正帶隊,一支由山東省直及17市主要黨政領導幹部組成的代表團,開啟“南下”征程——4天時間,集中考察廣東、浙江、江蘇三地,“取經”學習,為再改革“蓄力”。

改革開放初期,山東曾搶得先機並獲得大發展,成為別人仰慕和學習的對象。如今,互聯網經濟發展風起雲湧,供給側改革方興未艾,山東與發達省份的差距卻越拉越大,對比周邊省份的優勢也越來越小。

奮起直追,刻不容緩!

縱觀山東歷史,改革開放之後,由一把手帶隊,省市主要領導參與,規模如此之大、規格如此之高、時間如此之長的外出考察學習,堪稱少有。

山東省的改革決心,從中可見一斑。

南下前, 30名來自山東省直及各市的黨政一把手,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對山東“再改革”存在的各種問題,深入進行分析闡釋:

光盯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怎麼行?

這差距那差距,根子還是解放思想的差距。

看不到問題就是最大問題,不觸及本質不是真改革。

以開放推動創新,以創新倒逼改革。

讓“慵懶散拖”“太極高手”無立足之地。

……

讀懂他們說的這些話,也就能更好理解,這次史無前例的高規格學習,究竟意味著什麼。

打破“潛規則”

重點定在說問題

人們印象中,一般官員談話,都是七分成績三分不足,即便談問題,也多一帶而過,不會讓其“沖淡”成績,這歷來都是官場上大家不言自明的“潛規則”。

但這次的訪談卻截然不同。

記者注意到,此次所有人基本都是一上來就談缺點、談不足,這些內容能佔到談話內容的2/3以上,有些人還專門列出數字,對比中問題一目瞭然。

比如,談及營商環境,青島市長孟凡利認為本市跟深圳、杭州等城市相比,還存在著效率不夠高、創新不夠足、整合不到位等問題,根子在於“改革不到位”。

談及一些地方存在的“路徑依賴”問題,省發改委主任張新文則直言,有的地方只做中央和省委部署的“規定”動作,不會結合實際做“自選”動作,存在應付心態、等靠情緒。

可以說,這些問題並非今天才有,而是長時期形成的。

數字更有說服力。臨沂市委書記王玉君談到本市發展時就用了兩個數字:臨沂經濟總量位居全省第7位,但人均水平卻排到16位。簡單的對比,就能看出發展任務多麼緊迫。

而談到發展的第一資源“人才”時,省人社廳廳長於富華給出了令人“觸目驚心”的一組數字:山東現有在魯兩院院士48人,僅佔全國院士總量的3%,分別比江蘇、廣東少52人、12人;現有國家“千人計劃”專家230人,佔全國2.9%,分別比江蘇、浙江、廣東少620人、495人、388人。簡單的兩組數字,讓山東的高層次人才在數量和質量方面跟發達省份的差距,暴露無遺。

要想解決問題,必須先認識問題,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邁出改革的第一步。

谋跨越山东干部再“南下” 找差距30位一把手真反思

談差距

解放思想到底有多重要

40年前那場席捲全中國的改革開放風暴,就始於一場史無前例的“思想大解放”運動。思想解放對於小到個人,大到組織,意義之大都不言而明。

山東再改革,首要解放人特別是主要黨政領導幹部的思想問題,說的更形象一點,“這差距那差距,根子還是解放思想的差距”。

德州市委書記陳勇談到,一些幹部多年來在工作中自覺不自覺形成了一些慣性思維和思維定勢,遇到問題,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如何解決問題,而是如何“掩蓋問題”。

一次、兩次、三次……問題可能不難解決,但一旦“掩蓋”上癮了,也就成了一種“路徑依賴”,其背後則隱藏著“懶政怠政”的心理。

有時候對於問題的忽視或者“掩蓋”,除了“不想為”的因素外,還有一個就是“不能為”——專業不足,無能為力。

省司法廳黨委書記、廳長解維俊談到,長期以來很多幹部甚至領導幹部,平時不注意學習思考,新知識新理念沒有入心入腦,遇到新情況繞著走,總拿過去標準要求現在。

在這樣一個網絡發達的年代,學習的機會無處不在,但如果不學不思,即便坐的位子再高,當的官越大,照樣“腦中空空,一無是處”。

同一片藍天下,一些先進省份能做到的,為什麼山東做不到?

不是做不到,而是不願想。或者,即便想做,也囿於自身能力,根本就做不到。

在記者看來,本次南下,山東黨政代表團的第一目標就是要開眼界,解放思想。

谋跨越山东干部再“南下” 找差距30位一把手真反思

解決問題

“官本位”思想要不得

解放思想,發現問題,說到底還是為了解決問題。

一般人眼中,山東人忠厚傳統,變通性思維不足。但其實改革以來,山東也有過“領全國風氣之先”的時候。

比如1992—1994年,轟動全國的山東“諸城模式”,就採用了在當時非常“時髦”的股份制形式,對國企進行改革。

與當時很多改革一樣,諸城模式雖曾引發爭議,但最終盤活一大批企業,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至今被當地人引以為豪。

可以說,山東人骨子裡並不缺乏“改革”的基因,過往40年正是靠著“勇爭人先,不甘落後”的精神,山東在全國一直保持前列。

但為何現在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揮之不去的“官本位”思想。

這方面,省編辦主任劉維寅有著深刻認識:很多省份很早就提出“店小二”、“保姆式”服務理念,但山東這方面意識還不強。雖然山東也有簡政放權改革,但有些部門老盯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過於強調部門利益,缺少大局意識、改革意識。

他還打了形象的比喻:放權就像擠牙膏,一點一點往外拿,能不放就不放。

這種官本位思想造成的後果可以歸納為9個字:重審批、輕監管、弱服務。

在互聯網經濟高度發達、線上線下無處不強調“體驗感”、“獲得感”的今天,這樣“以我為主,高高在上”的官本位思想,早該被丟到太平洋,但讓人遺憾的是,這卻是很多人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好在,這樣的問題已經開始改進:“最多跑一次”改革,已經在包括濟南在內的全省各地鋪開。

谋跨越山东干部再“南下” 找差距30位一把手真反思

放開膀子

破除一切頑瘴痼疾

除了打破思想的“藩籬”,在實際行動中也要讓想幹事的人能“放開膀子”。

對於這點,20多年前鄧小平南巡考察時有個小故事,頗耐人尋味。

當時考察基本結束,時任深圳市委書記李灝彙報了未來深圳將推行的幾項改革,鄧小平表示完全贊同,並指示:要及時總結經驗,對的堅持,不對的趕快改,新問題出來抓緊解決。

這時李灝誠惶誠恐地表態:爭取少犯錯誤,不犯大錯誤。

而鄧小平卻糾正他說,“我剛才說,第一條是不要怕犯錯誤,第二條是發現問題趕快改正。”

只要做事,就有可能犯錯,有問題改正就行。

怕就怕有些官員抱著“寧可不幹事,也不幹錯事”的想法,糊弄日子。

怎麼辦?去看看別人是怎麼做的!

而此次南下,相信上面提到的問題,都會在學習考察之列。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按照省委書記劉家義所言,改革推進到今天,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惟其艱難,才更顯勇毅。必須弘揚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開拓精神,堅定不移破除一切頑瘴痼疾,打破利益固化藩籬。

(來源: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劉志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