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粉絲經濟、影響力、產品,都是創造節點

粉絲經濟、影響力、產品、交易所、......

所謂的粉絲經濟、影響力、產品,都是創造節點

01

兩種網絡結構

中央集權,必然有自己的好處,在於,他能夠更快更高效的去達到一個目標,調動資源的速度非常的快。他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說,方向選擇上過於單一。因此,決策上面會存在一些侷限和偏頗,令一小部分的人獲得足夠充足的重視和發展。而大部分成為中央的一個附屬品。

分佈式,一個好處在於每個人都有相同平等的權利。但是人人都有話語權,就很難統一起來,導致整個團體就像一盤散沙。在決策方面就相應的慢了很多。這是我目前所能夠了解或者說能夠理解的大部分情況。

有不少人提出過各種各樣的解決方案。目前為止,我能夠聽到過相對比較好的一種。一個相對比較分散的結構。但是,每一個區域都會有一個自己的中央節點,形成各個區域之間的自治。這種方式好處是,在區域中決策速度還是很快的,同時在大環境下,又能夠保證相對的平等和自由。

美國目前的政治結構其實有一點點類似這樣的一種方式,但是如果要做到完整的,其實是很困難。

02

節點效應在其他地方的推演

我們其實可以把這個模型在很多事情上都是可以推演的。例如,我們現在很火的各種粉絲經濟。其中最火的應該是,網紅經濟。網紅本身並沒有達到,明星那麼強的中央集權性質,但是也是相當一部分人群當中形成了一個節點。而作為節點,它獲取到足夠的信息量和關注度,帶來相應的流量和話題,甚至是金錢利益。(萬惡的金錢,請腐蝕我吧。)

通過這種的思路下去,其實交易所或者是我們日常使用的工具類的APP也是。他們在某些領域形成連接各個方向的一個重要節點。當一個節點足夠強大的時候,它的價值就誕生。因此在網絡效應當中最重要的是節點。它作為一個傳輸的工具,承載更多的責任和更多的義務,也獲得更多的價值和利益。

不管是產品、交易所、甚至人際關係或者影響力。他們都是在打造你個人節點。

而且節點效應在很多的資源分配上,或者在,利益獲取上,或者在問題關注上,甚至在責任分配上面,都會擁有更多。擁有節點效應的人,會具有更大的社會競爭力和市場價值。比如,一個leader,作為一個團隊節點,擁有的資源比別人更加多。而相應的價碼也比別人更多。

例如社交工具非常好。當被無數人利用,那它本身作為工具的屬性,也會隨著他的網狀結構不斷放大。它成為各種環境裡面最大的節點。而使用它的人,因為它鏈接起來。而在這個網絡中,必然也會形成其他的相對比較小的節點,或者不同屬性的節點。例如,社交工具作為工具節點,某個名人作為媒體節點,某個節目作為內容節點等等。

03

自我發展

考慮自身發展,或者做產品的時候,就一定要考慮所謂的“粉絲經濟”。其根本原因,成為別人眼中的節點。當你的產品被稱為一種情懷,便是連接所有人的一個橋樑。所謂的“品牌”,也是如此而已。當這個節在網絡中的效果不斷變大,產生的經濟效應也是越大。

作為個人,在節點這樣的理論下,也需要形成某個網絡的節點。市面上所謂“影響力”的大小,根本就是你能夠鏈接多少人。當你的節點足夠健壯,足夠寬的通路,足夠多的觸點。那麼,你就足夠牛~

首先,足夠的健全,那麼相應的就是你的產品足夠的完善。連最基本的功能都無法完成,讓其他的網絡點怎樣敢跟你建立關聯呢?甚至,只會不斷減少關聯。

其次,節點對應的網狀的通路,是否足夠的寬,足夠的粗壯。對應的產品性能是否足夠高。當這個做好後,每一關聯關係都會得到足夠的滿足,才能保證現有的關聯都是可以滿足,而不是離開。

最後就在於它的觸達點是否足夠多。對應產品的可複製性有多強。如果一個節點在當下不可複製,那麼,它的侷限就是如此大。如果它可不斷被複制,那麼它就可以建立更多的空間。那麼,它能產生的效應也更好。

小密圈,最重要的一個點就連接一千個鐵桿粉絲。有這麼一個理論,如果你有一千個鐵桿粉絲,那麼你這輩子就不用愁生活問題。

這1000個粉絲對你的“供養”,或者說,你們在交流過程中的點點雨露,就可以把這個人“養”起來。作為個人,我們應該還是要儘可能有自己的才華,有自己的本事,有自己的價值,然後才能讓所有的,粉絲或者說所有的人,更得更多,獲得更多的東西。因為在這個裡面當中,我們看到的是作為節點,它能夠獲取多少的東西。但是節點本身有輻射效應,能夠把它的價值輻射出去,帶給整個網絡,也是會有更多的社會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