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109處長城資源點劃定「保護紅線

4日,記者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獲悉,市文廣局會同市規劃局全面完成了鞍山長城資源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劃定工作。鞍山現存長城遺存全部為明代建築,共有109處長城資源點。

今年5月,市文廣局會同市規劃局,組成專業隊伍,對我市長城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進行劃定。目前已全部順利完成我市長城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劃定。這次劃定工作用時35天,共走訪5個縣(市)區,31個鄉鎮街道,100餘個行政村和社區。我市現存長城遺存全部為明代建築,主要包括烽火臺、敵臺、牆體、附屬建築街等共109處長城資源點。

鞍山地區境內的明代長城,是明代九邊之首的遼東鎮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鞍山境內的長城屬土牆,外側依河為壕,歷史上起到了重要的防禦作用。它在春夏秋三季以太子河、渾河、遼河為天險阻敵,而在冬季河流封凍之時,長城土牆則又被凍得十分堅硬,發揮禦敵的作用。鞍山境內明長城的建築,採取就地取材,均為土築並伴有磚石。多數地段隨遼河走勢構建,因年久失修,很多已經面目全非,遺蹟難尋。更有些地方遼河改道,沖毀遺蹟,沒入河底,目前已經沒有了蹤跡。只有個別地段,距河套較遠,但其建築早已坍塌,如今或成為農田,或是鄉間土路,不過仍可辨其遺蹟。市文廣局文物普查人員介紹,從普查情況看,遺存較多的是遼東長城附設的墩臺。墩臺大致分為三類:一是邊臺,即修在長城邊上的烽火臺;二是修在內地的腹裡臺;三是修築驛路兩側的路臺。三種類型的墩臺相結合,形成一套完整的傳烽通訊設施。

遼東長城鞍山境內的走向,史料記載不詳。1980年春季開始,鞍山文物普查隊進行了近3年的實地考察,確認了兩道明代遼東邊牆遺蹟:一條稱之為“外邊牆”,一條稱之“內邊牆”,其總長百餘公里。“內邊牆”從鎮寧堡(今遼寧省黑山縣西南坨山子)經臺安縣桑林鎮蔣坨子村西北入境,向東南經新四臺子、富家、高力房、韭菜臺過三岔河,進入海城境內;再沿遼河東岸北上,經牛莊、望臺、開河城、新臺子出境進入遼陽唐馬寨。“外邊牆”從臺安縣新四臺子入境,經富家、新華農場,折向西南進入盤山境內,再由盤山的西寧堡(今盤山西古城子)過三岔河進入海城後與內邊牆相接。

市文廣局文物處相關人士介紹,通過這次長城資源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劃定工作,更好地瞭解了鞍山境內現存的長城遺蹟歷史價值。市文廣局也將及時關注長城動態,補充長城資料的不足,不斷完善長城的檔案管理,科學的保護我市境內明代長城遺存。

千山晚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