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改不改三四線城市大勢

一.國開行回應PSL暫停傳聞,仍嚴格執行有關棚改政策

25日中午,一則網傳信息說,各地PSL(抵押補充貸款)審批暫停,回收國開行總行,等待新政策。另據媒體報道,國開行總行回收了棚改項目的合同審批權限,此前在分支行可以簽訂的,現在必須總行審批,但並未暫停所有棚改項目,目前仍在進行中的項目依然繼續執行。此外,過去曾經貨幣安置為主的方式,今年以來多以實物安置為主。

棚改不改三四線城市大勢

PSL是指政策性銀行貸款,即國開行和農發行的棚改專項貸款,央行PSL投放是此類專項貸款的重要來源,約佔棚改貨幣化資金的80%左右。2014年開始,棚改貨幣化安置得到大力推廣,佔比從2014年的9%快速提高到2015年的28%,至2016年達到48.5%,2017年或達到60%。2018年棚改將開工580萬套,這一數據雖然較前期有所回落,但仍然是超過市場預期的一陣強心劑。棚改無疑是三四線城市去庫存的助推器,PSL的暫停審批幾乎意味著棚改貨幣化被一刀切叫停,市場上恐慌情緒蔓延,A股地產股版塊在下午重挫3個點。

晚間,國開行回應此傳聞稱,今年以來,開發銀行嚴格執行國家有關棚改政策,在國務院相關部委指導下,配合地方政府依法合規開展棚改融資工作。據國開行數據,截至5月末,開行今年發放棚改貸款4369億元,有力支持了棚改續建及2018年580萬套新開工項目建設。目前各項工作正在有序開展。

二.棚改僅為三四線回暖的催化劑,而非決定性因素

棚改由來已久,棚改主要有實物安置和貨幣安置兩種方式,相比於實物安置(拆房子補償房子),貨幣化安置的主要運作模式是將拆遷的房子以現金的方式來補償。

對於棚改的作用,我們的觀點較市場看法更為冷靜。棚改最早可追溯到2004年。2004年年底,李總理調任遼寧省委書記,一年三入莫地棚戶區,並將遼寧棚戶區改造列為遼寧省一號工程,以莫地棚戶區改造為始點,遼寧省集中式的棚戶區改造拉開序幕。

“遼寧模式”不能稱之為棚改貨幣化。在2014年,國開行棚戶區改造專項貸款進入大眾視野,進而推動地方政府積極推進棚改貨幣化工作。

若將棚改貨幣化看作是三四線城市市場回暖的主因,那麼2013年國家棚改專項進來後,市場理應上行。雖然2013年作為起點,貨幣化比例較低,但是數據顯示,2013年、2014年甚至2015年時,貨幣化安置比例不斷提升,市場無明顯起色。事實上,三四線城市經歷了從2010年下半年至2015年近6年的沉寂期,期間房價猶如一潭死水,未出現任何波瀾。

棚改不改三四線城市大勢

表:棚改的政策演變歷程

棚改不改三四線城市大勢

表:棚改拉動銷售測算總表

棚改不改三四線城市大勢

圖:2012~2017年棚改推動情況

因此可以認為棚改貨幣化不是三四線城市市場回暖最重要原因,理由有以下兩點:

01

其一、2015年開始的,我國實施了棚改三年計劃,即從2015年至2017年完成棚戶區改造1800萬套。2017年5月,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針對目前一些地方棚改推進難度加大、配套建設滯後、融資困難等問題,要落實各項支持政策和地方責任,加大督查力度,管好用好棚改專項資金,完善水電氣熱路和教育、醫療等配套設施,提高入住率,在商品住房庫存量大、市場房源充足的市縣,進一步提高貨幣化安置比例,確保完成今年再開工改造600萬套的棚改任務。會議確定,實施2018年至2020年3年棚改攻堅計劃,再改造各類棚戶區1500萬套。1500萬套的棚改總量,每年的棚改量是500至600萬套,2018年是580萬套(2018年兩會也明確提出,啟動三年棚改攻堅計劃,2018年開工580萬套),按照棚改的這個力度推進,未來三年棚改將全部完成,即最遲在2020年,棚改貨幣化將全部完成,如果棚改貨幣化是主因,那麼棚改結束後,市場將何去何從?

02

第二、棚改目前推進的節奏是相對比較快的,棚改也取得了顯著成效。棚改越往後越難改,通過貨幣化的方式很難再推進,如果認為三四線城市的這波行情是由棚改貨幣化引致的,那麼這波行情是很難看長的。

但棚改加速三四城市的回暖,對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市場的回暖具有催化劑的作用。這其中有個先後順序,市場沒有起來時,棚改貨幣化沒有能力從0到1把市場推起來,市場起來後,棚改貨幣化開始發揮作用,居民獲得貨幣化補償金後,支付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購房的意願也將增強。即房價漲了之後,居民才有意向將棚改貨幣化獲得的資金投入房地產領域,房價未漲時,居民的購房意願不強,貨幣化的資金更可能用於汽車等的消費上。

簡而言之,棚改貨幣化發揮了催化劑的作用,並非是市場起來的原因,棚改的作用更大程度上是一個階段性的催化劑的作用,無法長期發揮作用。

三.三四線回暖為體系性修復

如果說三四線城市的回暖中,棚改貨幣化發揮的只是階段性催化劑的作用的話,那麼三四線城市回暖的真正原因在哪?

我們首先回顧2009年至2016年三四線的市場表現:2009年至2011年,全國房地產市場全面回暖,三四線城市土地供應大幅提升,土地供應規劃建築面積同比增幅多為100%以上,供應過量。大量供地之後,新區建設需要建設週期,項目配套不完善,需求下降,部分城市出現大量“鬼城”。並且大量房企進入三四線後被套牢,最後使房企和金融機構紛紛逃離三四線。我們稱2011年至2016年三四線的衰退為體系性衰退。

在經歷過體系性衰退後,本輪三四線市場回暖為體系性修復,主要原因有以下四點:

1

供給真空。2012年之後,土地市場成交情況惡劣,土地價格低,政府無力收儲,因此政府開始主動控制土地出讓量,因此三四線城市的供給呈較低水平。

2

一二線溢出效應。一二線城市土地供應減少之後,房企開始尋找三四線機會,同時金融機構在一二線調控政策後,也開始尋找三四線機會。尤其是在三四線市場回暖後,開發商、銀行、信託、政府等對三四線城市的態度發生扭轉,各方都積極投入三四線城市的房地產大軍中,對三四線城市房價有拉動作用。

3

供給質量提高。包括項目的質量與項目周邊生活配套的質量。得益於品質型規模房企的進入,三四線城市項目的質量較往年有大幅提升。基礎設施、商業等生活配套經過5年左右時間的建設,也日趨成熟。因此,無論是房屋的質量,還是房屋配套的質量都在提升。

4

居民支付能力和支付意願在增強。支付能力具有積累特性,一年勝過一年。當前三四線城市的經濟發展較快,即使是一般的打工收入水平也在提升,包括棚改貨幣化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購房者的支付能力。飽暖思美好生活,支付能力提高了,居民支付的意願也在不斷增強,當前的三四線城市處於良好的需求氛圍下。

各種因素的持續支撐下,三四線城市的回暖具有一定的持續性,可能會超過多數人的一致預期。並且,棚改的暫停也未必能對三四線城市體系性回暖造成較大影響。

棚改不改三四線城市大勢

圖:2009-201805三四線城市土地供應規劃建築面積(萬方)情況

棚改不改三四線城市大勢

圖:2017年三四線普通城市GDP及增速情況對比

棚改不改三四線城市大勢

圖:表:2018年三四線城市軌道交通計劃城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