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片酬哪里来?电影业要凉吗?

日前,中宣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通知》,要求加强对影视行业天价片酬、“阴阳合同”、偷逃税等问题的治理,并且要求政府资金不得参投娱乐性强的影视剧。 虽然相关部门已经多次发布“限酬令”,仍然止不住天价片酬之风。原因在于资本大量涌入,行业热钱增多,推高了演员片酬。除了添加片酬之外,演员通过“阴阳合同”等方式偷税漏税,也造成了社会不公平。即使出台强有力的法律条例,但是资本方凭借着诸多玩法,依然可以“暗度陈仓”。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电影业有没有健康发展的可能?有没有资本良性进入的可能?

本文作者为凯盛签约专家王大仁,上海影视戏剧学会会员,中国高校影视教育学会会员,在高校从事十多年文化产业开发事业。

天价片酬哪里来?电影业要凉吗?

资本方的玩法

实力雄厚的金融机构和公司进入电影行业后,电影制作公司就可以委托他们进行专业的资本运作,对于电影制作公司来说既省心又省时。影视公司需要通过融资壮大自己,金融资本也可以通过投资实现快速增值。

目前,金融资本已经由单一投资,渗透到电影业的各个环节,并且促使整个电影产业链不断优化。每一部国产超级大片问世,必然需要一套完整的金融机制来保驾护航。

金融资本在影视圈中有三种常见的资本运作方式。

首先是保底。保底就是制片方和发行方在电影上映前打一个赌,发行方预估一个票房数字,制片方觉得划算就签订协议,然后发行方马上把这笔钱支付给制片方。如果票房没达到这个数额,那就算保底方亏损倒霉;如果超过了这个数额,发行方就有权利按照协议规定的比例,比平时多拿一些分成。

其次是私募基金,以私募股权基金为主要形式。私募股权投资的投资对象是非上市公司的股权,等到公司上市、并购或者管理层回购后,再卖掉手里的股票赚钱。比起要求严格、周期死板的银行贷款,这种方式无疑更合电影人的胃口,能把社会上的闲钱、热钱都拢进怀里。

最后是公司股价。现在商业大片的出品方、发行方数量越来越多,一部大卖的电影,票房层层瓜分下来,每家获利可能并不多,这时股市上的收益可能才是一些公司更为关心的。华谊、光线等影视公司的股价某种程度上都是电影票房的晴雨表。例如,周星驰的比高集团股价颓靡多年,《西游降魔篇》没上映便开始刺激其上涨;光线传媒在《美人鱼》票房大捷股价大涨。

天价片酬哪里来?电影业要凉吗?

热钱多了没好处

影视资本为国内电影发展助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任何行业资本过多都不一定是好事。目前股权投资已经打通影视上下游壁垒,甚至末端的放映市场都开始受到资本的操控。在这种情况下,国产片数量越来越多,市场竞争越来越无情,对于中小成本电影而言,生存空间将会更加严峻。

此外,市场热钱涌入,也推高了影视剧成本。例如,一个优秀剧本原价100万,随着资金进入推高价格,现在需要1000万才能买下,但是剧本有可能不值1000万。

金融只是一个工具,归根到底取决于操控它的人。目前国内金融参与远远没有达到成熟的阶段,未来中国电影行业应该利用好资本,形成互相关联和支撑的体系,使不同种类的电影都有生存空间,特别是中小成本电影,促进行业良性循环。

天价片酬哪里来?电影业要凉吗?

抓住“口红效应”,促进健康发展

“口红效应”指经济不景气时期,人们的收入和对于未来的预期都会降低,首先削减的是大额消费,会有更多的闲钱购买廉价的非必要之物,刺激廉价商品消费。

近两年,中国实体经济、股票市场不景气,银行利率下行,但是电影市场却在疯狂扩大投资,大阵容、大制作的电影成为当前主流,电影业有着丰富的投资空间。

2017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559.11亿元,同比增长13.45%。在刚刚过去的5月,单月票房达到了43.2亿元,比去年同期上涨了11%,同时刷新了历年来5月份中国票房的最高纪录。今年1月至5月,国产电影票房近160亿元,占全国总票房约六成。

越是经济低迷时,人们往往拥有更多闲暇时间与金钱,越需要丰富的文化产品补充大脑,慰藉心灵。很多国家的电影产业都是“口红效应”的受益者。

但是,“口红效应”建立在电影产业规则健全完善,发展态势良性健康。当下中国影视业还是一片群雄逐鹿,乱象杂生的局面。资本涌入是好事,但是需要资本理性进入,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口红效应”。

关于凯盛群英

天价片酬哪里来?电影业要凉吗?

凯盛群英 是一家专注产业经济的严肃内容供应商,由来自全球各地、各行各业的一线专家对行业热点和前沿议题进行深入分析。

读者及会员通过持续关注特定领域的多元观点寻求在专业路径的职业成长,同时也收获跨行业学习、交流、分享的宝贵机会。

凯盛专家,群英智慧。现在起就关注 严肃内容供应商 @凯盛群英 的头条号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