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工程质量管控“大招”已上线——这些必备要点值得一看

结构工程是建筑的“骨架”,在承载荷载,保障建筑安全性能与使用性能方面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对结构工程进行全方位、全周期的质量控制是施工阶段不容忽视的重点内容。

结构工程质量管控“大招”已上线——这些必备要点值得一看

分段质量控制

(1)全面控制施工过程,控制重点工序质量,确保各分部分项工程质量均符合质量标准。严格检测每道工序,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后续施工。

(2)贯彻预防为主的防控理念,加强对原材料质量的控制,加强事中过程控制,对质量的事后检查把关,加强对中间产品的质量控制。

(3)预防系统性因素的质量变异,通过制度,强化技术交底与安全交底,消除人员、材料、机具等质量风险,减少偶然性因素的不良影响。

混凝土结构

(1)对有特殊要求、技术复杂、施工难度大的混凝土结构须编制专项施工方案。

(2)大体积混凝土须做好温控及保湿保温措施。

(3)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寻找合适的预拌混凝土供应商,根据运输时间调整配合比。

(4)加强混凝土养护,预拌混凝土的第一次养护时间应尽量提前。

钢结构

(1)钢柱、梁安装时须检查柱底板下垫铁是否垫实、柱是否存在偏斜或位移,并进行矫正。

(2)螺栓安装阶段须检查原材料合格证和复试单,螺栓孔不得用气割扩孔,板接触面须大于 75%。

(3)加强对螺栓施工的质量检查,终拧完毕后须全部检查,对欠拧、 超拧的应进行补拧或更换。

(4)钢结构施焊前须检查焊条质量,焊缝表面不得有裂纹、 焊瘤,不合格的焊缝不得擅自处理,且同一部位的焊缝返修次数不宜超过2次。

(5)焊接拼装完成后须进行防腐材料及防火材料的涂刷,施工前清理钢材表面焊渣及污迹,涂刷后检测涂刷遍数及涂层厚度是否达标。

砌筑结构

(1)砌块成型时采用自然养护28d,在蒸汽养护达到规定强度后,再停放14d。

(2)施工时严格控制水泥石灰混合砂浆配合比,控制砂中的含泥量,确保砂浆饱满。

(3)顶层圈梁可增设砌体水平钢筋,加强整体性能。

(4)建筑物端部外纵墙与内横墙交接处及山墙与内纵墙交叉处均设置构造柱,增强空间作用及整体性。

(5)施工时控制温差,减小材料的温差线膨胀系数,冬季及夏季须做好防寒防晒工作,控制裂缝出现。

结构工程质量管控“大招”已上线——这些必备要点值得一看

损伤识别

(1)对结构进行损伤识别,分为整体法和局部法两种,分布评价整体结构的状态或某个特定结构部件检测。

(2)整体检测法包括模型修正与系统识别法、神经网络法、遗传算法等。

(3)局部检测法包括声发射法、频域ARX法、超声光谱法、几何时域法等。

结构优化

(1)通过梁铰机构增加柱端抗弯能力,使除底层柱以外的各柱端在较强的地震作用下不出现塑性铰。实际配筋中纵筋用量相对较多。

(2)通过强柱弱梁,增大后柱弯矩进行柱端控制截面的承载力设计,使梁端出现塑性铰比柱端出现更早更多,实际施工中箍筋用量相对较多。

(3)通过强剪弱弯,增大构件的抗剪能力,面对强烈地震作用时,避免结构延性未发挥出来之前出现非延性剪切破坏。

(4)控制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包括最大配筋率和最小配筋率,同时保证梁有一定的受压钢筋分担部分剪力。

加固措施

(1)混凝土置换加固法:适用于梁、板、柱、墙和一般构造物的混凝土重置(置换)加固,但湿作业时间长。

(2)粘贴钢板加固法:施工快速、现场无湿作业或仅有抹灰等少量湿作业,对生产和生活影响小,但加固效果受施工水平影响较大。

(3)加大截面加固法:施工工艺简单、适应性强,湿作业时间长,影响加固和建筑物净空。

(4)预应力加固法:加固效果温度,可显著提高整体承载力,但影响原结构外观,且不可在高温环境下施工。

(5)增加支承加固法:加固效果好,但显著影响建筑物原貌及净空,使用空间收到影响,一般仅适用于特殊情况。

结构工程质量管控“大招”已上线——这些必备要点值得一看

建立各方责任体系

(1)勘察、设计单位的质量责任:必须在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承揽相应的施工任务,禁止已经承包的业务转包他人或者以违反法律的手段进行分包。

(2)建设方的质量责任:签订质量合同,明确质量责任,合法招标选择工程建设各方,并对发生的质量问题承担相应责任。

(3)工程监理单位的质量责任:在资质等级范围内承揽相关业务,不得转包监理业务,遵循人监理合同复杂建设方对建筑质量的委托。

(4)施工单位的质量责任:根据承建资质承接工程项目,禁止出现转包或者分包,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管体系,划分质量控制环节与关键点。

质量预控

(1)预判施工过程中突发情况,包括处理设计变更、工程签证等。

(2)定期对设计文件进行审核,核查结构计算书,确保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3)加强机械控制及材料控制,包括设备采购、健全“人机固定”、“持证上岗”、定期维护、安全使用等,消除安全与质量隐患;原材料须严格检查验收,合理使用,加强运输、储存环节的质量控制,消除不合格风险。

(4)根据项目类型合理选择施工工艺,并审核施工方案是否可行,安全性与经济性是否合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