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青天爲什麼可以穿龍袍?

宿遷周大大

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江湖豪傑來相助,王朝和馬漢在身邊......這是曾紅遍大江南北的電視劇《包青天》裡的唱詞,家喻戶曉,耳熟能詳,也算是一代人的青春記憶了....



包拯,百姓親切的稱之為“包青天”、“包公”、“包龍圖”、“包黑子”等等,躍然熒屏的包公形象,額生月牙、皮膚黝黑、龍虎狗三道鍘刀,其中狸貓換太子、鍘陳世美、棒打龍袍等不畏權貴、六親不認的事蹟,更是深入人心。(歡迎關注頭條號:峰子奇觀)

不過很多朋友後來似乎發現了一條奇怪現象:包青天身穿一身龍紋的袍服?什麼?這不是龍袍樣式?鐵面無私、伸張正義的包大人穿龍袍,身為臣子,這不是造反嗎?

各位親愛看官朋友,莫急,且聽峰子哥為大家一一道來。


首先,簡單介紹一下歷史上的包拯


包拯,北宋時期人,字希仁,廬州府合肥(今肥東縣)人。


28歲中進士,曾作為北宋外交大使出使契丹,當過開封府尹(相當於首都市長),曾先後任職於刑部、兵部、戶部,歷任御使、諫議大夫,多次論劾權貴。最後做到樞密副使,位列朝廷宰輔重臣,位同副宰相。

由於包拯擔任過“大章閣待制”和“龍圖閣直學士”,人們又雅稱他為“包待制”、“包龍圖”。


當時大宋京師流傳“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可見包公鐵面無私、貪腐小鬼如見閻羅王一般。後世認為包拯是奎星轉世 ,民間傳其黑麵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其次,再來看一下“龍”和“龍袍”


在古代,龍是天子的象徵,也代表絕對無上權威,只有皇帝才能夠配穿龍袍(或龍紋袍服),獨一無二,具有明確的唯一性和排他性。

龍袍,即皇帝的朝服,上面繡著龍形圖案、繡有龍形圖紋的袍服。帝王的禮服,皇帝專用的袍服,又稱龍袞。其特點:盤領、右衽、黃色。此外,龍袍還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龍章禮服。

按照中國古代等級森嚴的封建制度:君君臣臣,天道綱常。



君臣有別,兩者地位劃分的尤為清晰。自漢唐以來,“君權身授”思想酷烈,皇帝皆被稱受命於天,皇帝即是真龍天子,上天之子。因此,皇族子孫也被稱為“龍子龍孫”。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君之外皆為臣,除皇帝外,任何臣子敢穿龍袍等同造反,是殺頭滅族大罪。哪怕皇帝的親兒子們,也不能隨意僭越。否則,如同宣告“謀逆”。

另外,黃顏色(明黃、金黃及杏黃等黃色系),也是帝王專用色。一般只有皇帝才可穿明黃服飾,用明黃飾物,其他人絕不可私自濫用,否則就犯了帝忌後果嚴重。



當然有幾種情況例外:一是儲君(太子)經皇帝允許也可穿明黃服飾;二是有些朝代一些皇族貴戚,經皇帝特別加恩;三是皇帝為褒獎一些功臣,賜其穿明黃服飾,以彰天恩浩蕩。比如,清朝皇帝會賜一些有功之臣穿“黃馬褂”,黃馬褂代表身份,在當時被視為一種莫大的榮耀。


其三,包大人真的穿了龍袍嗎?

我們來看鐵面無私、執法六親不認的包拯包大人,服飾紋路什麼顏色?一眼就看得出來:黃色嘛!穿龍紋袍服、還著黃色.....這些可都是禁忌,難道包大人真不知道嗎?(頭條號:峰子奇觀 獨家發佈)


包大人:本包當然知道,但本包穿的不是龍袍!不是龍袍!不是龍袍!(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不是龍袍,那是什麼?

原來在唐宋至明清時代,皇帝為褒獎有功之臣,會特賜一種榮耀——蟒袍。

蟒袍,又稱花衣,因袍上繡有蟒紋而得名。上繡蟒,非龍,只因爪上四趾,而皇家之龍五趾,故四爪(趾)為蟒。婦女如受封誥者﹐亦有穿蟒袍現象。

遵照古代禮制:“五爪為龍,四爪為莽”。(這裡的爪可不是指腳,而是指腳趾。龍袍上的龍每一隻腳都有五個腳趾,而衣服上四個腳趾的則稱之為莽。)

龍袍是皇帝專用的,皇帝龍袍上的龍紋為五爪金龍。如有僭越,輕則殺頭,重者滿門抄斬。在古代,蟒袍加身,是大夫們的最高理想,即意味著位極人臣,榮華富貴。

仔細看包大人的衣服,有沒有發現是四個腳趾的?



沒錯,包大人穿的衣服就是蟒袍,外形上乍一看有點像“龍袍”樣式,其實細看與龍袍差別還是很大的。


最後,蟒袍是一種禮服

其實“蟒袍”一種榮耀象徵,是皇帝特賜的額外服飾,跟官服不同,官員平常上朝或辦公大多都是穿官服的。

而蟒袍,一般大都是在節慶典禮、皇帝壽誕、祭祀等重要場合才穿的,相當我們今天所說的“禮服”。而有些影視劇裡,為了觀看效果及視覺衝擊,讓包青天不管坐堂斷案還是日常行走,一律穿著蟒袍,這其實是不符合歷史的。


(發現沒有?戲中服裝有時5爪、有時4爪,混淆著用)


當然,很多現代影視劇畢竟只是為了娛樂,對服裝方面沒那麼嚴格講究(四爪、五爪濫用都有),也是比較常見的現象。所以,也不必太過糾結,看過開心了就好。


【原創:峰子哥;點關注更多有趣歷史!版權聲明:原創版權、侵權必究。歡迎點贊、轉發、評論交流!】


峰子奇觀

自漢唐,皇帝(天子)皆自詡為受命於天,真龍天子。皇室子孫稱龍子龍孫。

唐宋至清末,皇帝以五爪金龍獨享,親王、郡王則以四爪為榮。一般王公重臣則至多三爪蟒袍。如有僭越,輕則殺頭,重者滿門抄斬。


現在文物鑑定專家,對書畫、瓷器等是否官制官窰看龍爪就可判斷。

至明清,更規範,文武官員看補子,例:文官一~九品:鶴、錦雞、孔雀、雁、白鷳、鷺鷥、鵪、鵪鶉、練雁;武官一~九品:麒麟、獅、豹、虎、熊、彪、犀牛、犀牛、海馬。

這些基本常識為何在當下電視劇中會顛覆呢?如題主所說包拯也穿五爪龍袍?

可能是對包青天鐵面無私、秉公無畏斷案、深得民心的尊重,或對古制的戲謔,但這樣明顯僭越的事歷史上是不可能發生的。包拯,權知開封府一年又仨月,龍圖閣直學士、包侍制數年,著三爪蟒袍足己。而絕不可能著龍袍。

前朝幸虧有宋徽宗聽琴圖傳世,知圖中有徽宗自己及蔡京等人。紫袍為三品以上,綠服為六品以下。


補子,明清為文武官員前胸後背的身份識別,文以禽,武以獸。章法不亂。唯皇室親王、郡王以四瓜、三爪團龍示之,以彰顯貴。


晚亭與落霞同暉

包青天,名包拯(999_1062),字希仁,廬州府合肥人。28歲中進士,先後任揚州,廬州,贏州,開封等知府。後在刑部,兵部,財政部任職。最後做到了朝廷的宰相。曾經當過大章閣待制和龍圖閣直學士使。被尊稱為(包龍圖),(包青天)。

包青天為什麼可以穿龍袍?

我們在電視劇中看到的包青天穿的,其實並不是什麼龍袍,而是蟒袍。只是外形酷似龍袍罷了。龍袍是皇上的御用服飾,怎麼可以隨便給別人穿呢。所以包拯是不可能穿龍袍的。



那麼什麼是龍袍,蟒袍,有什麼區別?

龍袍,

龍袍,顧名思義真龍天子的袍子,即皇帝的朝服。上面繡有龍形圖文的袍服,古代帝王的禮服,皇帝專用的袍,又稱龍袞。也叫黃袍。


據史料記載,皇帝的龍袍上面繡有九條進龍,其中胸前,背後各一,左右兩肩各一,前後膝蓋處各有兩個,還有一條隱藏在衣襟裡面。前胸和後背的龍也就是面相外的龍被稱(正龍)或者(坐龍)。側身上的龍被稱(行龍),行龍也分方向上下不同分為(升龍)和(降龍)。

為什麼要繡九條龍呢,原因就是歷來帝王受(周易)的影響,崇尚九五至尊,詞描,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寓意真龍以飛上天,表達到了最高境界。象徵著江山穩定,唯我獨尊。

龍袍的特點是:圓領,右衽,主要以黃色為主,另有硃色和紫色。重點龍袍上的龍每個腳都有五個腳趾。

龍袍是歷代皇帝專用的服飾。

蟒袍,

蟒袍又叫花衣,因袍上繡有蟒形圖案而得名。古代官員的朝服,也叫禮服。蟒袍與龍袍的區別是,龍腳上為四趾,皇帝龍袍上是五趾圖案。因此四趾龍為蟒而非龍。


蟒袍下方斜向排列的線條稱(水腳),水腳上有波濤翻滾的水浪。水浪上面立有山石寶物,俗稱(江牙海水)海水又有立水平水之分,立水指袍服下端斜狀條紋組成的浪潮。平水指江牙下面麟狀的海浪。海水寓意海潮,與朝廷的朝同音。因此做為官服專紋飾。江牙又叫江芽,似姜之芽,寓意飽滿旺盛吉祥之意。總體圖案代表著太平盛世,江山永固之意。

蟒袍的特點:齊肩圓領,大襟,袖寬,帶水袖袍長及足。色彩以金色,銀色,紫色為主。

蟒袍是歷代朝廷將相和身份高貴之人通用的禮服。

綜上所述,大家看到包青天穿的龍袍,確實不是什麼龍袍。頂多算是蟒袍而已。因為帝王將相之別,包拯官職在大也不可能隨隨便便的穿上御用的龍袍。

所以包青天穿的不是龍袍。


任馳贏天下

知名偵探“有書君”今天接獲一宗線報:"包青天穿龍袍!"


老包穿龍袍?他是要造反嗎?這個問題很嚴重呀,如果屬實,那可是要掉腦袋的呀!“有書君”決心查個水落石出。



1.包青天真的穿“龍袍”了嗎?


接到線報後,有書君向報案者詳細瞭解“案情”。報案者說不僅電視劇《包青天》裡包青天穿著飾黃龍紋的龍袍,京劇“包公戲”裡的包公也穿著一樣的服裝。言之鑿鑿,難道包青天真的穿“龍袍”了嗎?


大家先彆著急,既然有了案情的線索,就讓有書君帶著大家來玩一個“案情分析”遊戲——“數爪辨身份”:


這位穿著“五爪”龍袍,這位一派老子天下第一的氣概,沒錯,這位是“一哥”——皇帝;


這位穿著“四爪”蟒袍,氣宇軒昂,這位是親王;


這位穿著“三爪”龍紋服,挺精神的,這是普通官員。


五爪金龍,每隻爪有五個分支,和人的手掌一樣,這樣的是真龍。龍袍,真龍天子的袍子,即皇帝的朝服。除了皇帝以外,不管哪位仁兄豪姐膽敢穿著五爪龍的服飾等同於宣佈造反,斬立決! 而四爪的龍形物,只能叫蛟龍,或蟒 ,似龍非龍也。


蟒,源於明、清時代的"蟒衣"。明代"蟒衣"本是皇帝對有功之臣的"賜服"。至清代,"蟒衣"則列為"吉服",衣上的蟒紋與龍紋相似,只少一爪(趾),即四爪龍為"蟒"。在古代,蟒袍加身,是大夫們的最高理想,即意味著位極人臣,榮華富貴。


“案情資料”分析至此,有書君總結兩點:


一是連王爺都只能穿四爪蟒袍,如果硬要說包拯的官服上有龍紋,而且是飾以五爪龍的龍袍,這個跟歷史肯定是不符的,身為嚴明執法者的包大人當然不會讓自己“提著腦袋穿龍袍”啦!


二是影視戲劇裡包青天穿的是蟒袍,那也是不可能的。雖然從唐宋開始就有五爪、四爪、三爪龍形物的區分,但蟒袍是明朝才出現的。包公是宋朝人,如果說包拯穿的是蟒袍,難道包青天穿越啦?哈哈。



現在影視戲劇裡宋朝戲的戲服尤其是官服,實際上並不完全按照朝代設計,宋朝的官服並不是這個樣子的。那些戲服是參考了明清兩朝的官服並加以美化而成的。因此包公戲服可以用蟒,還可以是黃色的。


至於官服顏色,正宗的宋朝官服並不是黑色的。影視戲劇裡包青天穿黑色飾黃龍紋的戲服,是為了襯托包拯的鐵面無私。


2.包大人身處的北宋,官服是什麼樣的呢?


既然造反嫌疑排除了,龍袍、蟒袍包青天都穿不成了,可是身為北宋官員的包大人總得穿官服吧,那麼包大人威風凜凜,帥氣大拍驚堂木時究竟穿的是什麼樣的官服呢?


宋朝官員的朝服沿襲了唐代官服的特點,朱衣朱裳,裡面穿著白色羅中單,外面扎系羅料的大帶,身上掛著錦綬、玉佩、腳上穿著白綾抹黑皮履。


朝服的樣式是統一的,官職的高低是以搭配的不同來區別的。主要是在有沒有禪衣和錦綬上的圖案體現級別變化。官員穿著朝服的時候,必須戴進賢冠貂蟬冠和獬豸冠。手裡要拿著笏(手板)。


宋代官服中最有特色、最有創新的是男子的首服——幞頭。這個時期的幞頭已經完全脫離了隋唐時期巾帕的形式,而變成一種帽子。


由於幞頭變成了帽子,併成為文武百官的規定服飾,官吏上朝面見皇上時帶的幞頭大多是直腳的,有一尺多長的帽翅,這種幞頭還有一個名字叫“交頭接耳”。


據說,這是皇帝防止臣子上朝時交頭接耳而設計的。(呵呵,原來是皇帝也怕官員的開會開小差呀!)


宋朝的官服一般是以等級分,一、二品飾以龍(五爪以下),三、四、五品飾以山水,再往下官階飾以花鳥。



找到了,終於找到包大人可以名正言順穿的官服了。


包拯是進士出身,從知府做到開封府府伊(四品)再到樞密副使(一品),後被加官為龍圖閣大學士。龍圖閣大學士就等於皇家圖書館榮譽館長。在戲曲中,他穿的戲服上有龍,是大家喜愛他的表現。實際上,包拯的官服並沒有真龍的圖案。包大人不同時期穿的官服紋飾的圖案會隨著他官職的升遷而變化。


好了,有書君分析至此,案情已經水落石出了,“包青天穿龍袍”根本是子虛烏有的事,大家都不用為包大人擔心了。


人們之所以說:“包青天穿龍袍”,有書君覺得一是人們把“包青天”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為人民伸張正義,就算穿龍袍也不過份;二是被影視戲劇美化了的戲服誤導。


包拯一生清正廉潔,鐵面無私,最高峰時做到了副宰相之職,相當於現在的紐約市市長加國家司法機關最高長官兼皇家圖書館榮譽館長,真是好厲害呀!


有書君在此對一心為民的包大人深鞠一躬,同時為破解了“包青天穿龍袍”之謎還包大人清白,沒砸了"有書君"知名偵探的名牌而竊喜。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題主看到的包青天形象,應該來自電視劇《包青天》。而電視劇《包青天》的包拯服裝,則照搬自京劇“包公戲”的戲服。但是,“包公戲”的戲服是完全不合歷史的,宋朝人的官服並不是那個樣子的。

宋朝官員的公服為曲領(圓領)大袖,下裾加橫襴,腰間束革帶,頭戴幞頭,腳登靴或革履。三品以上公服為紫色,五品以上用朱,七品以上綠色,九品以上青色。元豐年間改為四品以上紫色,六品以上緋色,九品以上綠色。凡緋、紫服色者都加佩魚袋。

下圖這樣子的才是宋代官員的公服——


那麼“包公戲”裡的包公戲服又是從哪裡來的呢?來自清代官員的“蟒服”。按清制,“凡有慶典,百官皆蟒服,於此時日之內,謂之花衣期。如萬壽日,則前三日後四日為花衣期。花衣期內,官署皆停止刑事”。下圖就是清代的蟒服——


清代蟒服又是從哪裡來的呢?繼承自明代的“蟒衣”。蟒衣始見於明朝,是皇帝賞賜給臣下的榮耀之服、恩寵之服,正統初年,只賞賜給各個部落的首領;不知何時開始,又賜給司禮監的太監;弘治年間,內閣大學士也得到大紅蟒衣之賜。嘉靖以降,蟒衣就氾濫開來了。


蟒衣是什麼樣子的呢?見上圖。另按《萬曆野獲編》的記載,“蟒衣為象龍之服,與至尊所御袍相肖,但減一爪耳”。蟒衣的圖案看起來跟龍袍很像,區別在哪裡?龍袍上的龍圖案為五爪龍,而蟒衣上的蟒只能是四爪。

但到了清代,這個區別也消失了,出現了五爪蟒袍。據《清稗類鈔》,“文官之蟒袍,一品至三品,九蟒五爪;四品至六品,八蟒五爪;七品至未入流,五蟒五爪,均不拘顏色。至蟒袍之金彩織繡,則各從其便,不論品級。武官之蟒袍,一品至三品,九蟒五爪;四品、五品,八蟒五爪;六品、七品,五蟒五爪。”

清代蟒袍與明代蟒衣雖然一脈相承,但樣式還是有很大區別的,一眼就可以看出來。“包公戲”裡的包公蟒袍,樣式跟清代的蟒服更接近,包括蟒的圖案,也是五爪。

說到這裡,糾正題主的一個錯誤:包公戲裡的包公,穿的並不是龍袍,而是蟒袍。但是,真實的包拯是不可能穿蟒袍的,因為明代才開始出現蟒衣。事實上,宋朝的皇帝也幾乎不穿龍袍。你能找到一幅宋代皇帝身著龍袍的畫像嗎?

編撰“包公戲”的文人,沒什麼文化,大概以為宋代的包拯也像清代官員那樣穿著一身醜陋的蟒袍。而電視劇《包青天》的製作方,肯定也沒多少文化,直接拷貝了舞臺上的戲服。


吳鉤的鉤沉

這種衣服叫蟒袍,不是龍袍,雖然外形很像。龍袍是皇帝專用的,而蟒袍則是皇帝為了表彰有功的大臣,特別賜給他們的,是一種榮耀的表示。按照古人的說法, “五爪為龍,四爪為莽”。所謂的爪可不是腳,而是腳趾。龍袍上的龍每個腳都有五個腳趾,而莽的腳上都是四個腳趾。仔細看題圖裡的衣服,是不是發現是四個腳趾的。

不過電視劇中的樣式是被藝術加工過的,歷史上真實的蟒袍樣式有嚴格規定的。每個品級所能穿戴的蟒袍都有嚴格要求。

這種衣服跟官服不同,平時是不穿的。官員平時辦公、上朝時候都是穿的官服。蟒袍是什麼時候穿呢?一般都是重大節慶典禮、祭祀什麼的重要場合才穿的,就相當於禮服。

五爪的龍袍

蟒袍都是皇帝嘉獎有功勞的臣子的,如果你沒有突出的表現是得不到這樣的賞賜的,跟現在的軍功章一樣。所以有什麼重要場合的,比如皇帝請臣子們吃飯了,被賜有蟒袍的就會傳出來嘚瑟,沒有的就只能穿著官服眼饞了。

宋代官服樣子

而電視裡這樣,包青天不管斷案還是平時,都是穿著蟒袍,這其實是錯誤的。包拯是北宋時候的官,他在電視裡出現都是作為開封府的知府。放到現在就是首都的市長。這個官職在當時是個四品官,他平時穿的官服應該是下圖這樣的才對。


漂浮菌

給你說個常識,五爪才是龍,四爪是蟒,這叫蟒袍,不是龍袍,

在古代,蟒袍加身,是大夫們的最高理想,即意味著位極人臣,榮華富貴。

蟒袍在明代以前是禮服,在明代是官員的朝服,到清代才放寬限制,上至皇子下至未入流者都可穿服,只在顏色、蟒數上有區別限制。


南朝四百八十寺

我看到這個題,真的嚇了一跳。包青天怎麼可能穿龍袍?他是要造反?

包拯穿的肯定不是龍袍,只是蟒袍而已。當時宋朝的大臣都穿蟒袍,如果蟒蛇沒有腳的話,看上去不夠威風,所以呢,就畫成了這種四角的大蟒。而我們都知道畫蛇添足的故事,實際上這個給蛇畫腳的人並沒有錯,因為他是照著當時很多大官的官服上面的蟒圖來畫的,那上面的蟒蛇都是有腳的。

大家之所以有這種誤會,可能也是從包龍圖這個名字上來的。因為之前並沒有龍圖這個官職,只是包拯幫宋仁宗找到了老孃,皇上感激他。這位宋代皇帝特別擅長畫畫,就給包拯畫了一幅畫像。但是皇帝畫的像呢,又不能讓他自己隨便拿回家,只能專門蓋了一棟樓給他掛上,這個地方就叫龍圖閣,讓給包拯住。後來又封包拯為龍圖閣大學士。從此以後,龍圖閣就正式成為了一種官名,包拯包青天包龍圖就成了一個人。所以包龍圖跟龍跟皇上確實有關係,但是跟他穿的衣服卻沒什麼關係。



龍袍當然只有皇帝一個人能穿了。包公的蟒袍上面的蟒蛇可以是赤橙黃綠青藍紫,什麼色兒都行,但是衣服本身絕對不能是黃色的。所以包公一般穿的是黑色或者紫色的衣服,而只有皇帝能穿黃袍,就是黃顏色的龍袍。而蟒袍跟龍袍的圖案之所以有點兒像,是因為龍是一種中國古代神化創造的神異動物,他本身原型就是蟒蛇,具有蛇身,蜥腿,鳳爪,鹿角,魚鱗,魚口,虎鬚,額下有珠的形象,能騰雲駕霧,併吞雲吐霧。所以如果仔細分辨,龍和蟒的形象還是有很大差異的。


三個書童吃西瓜

包拯是北宋時期的一名官員,最高峰做到了開封府府伊,開封府府伊相當於現在的,紐約市市長,職位的確很厲害了


但是並不是像電視劇裡面一樣,包拯有那麼厲害,連當時的王爺都不放在眼裡,說包拯可以穿龍袍更是無稽之談,當時的包拯連穿蟒袍的資格都沒有,更別說穿龍袍了!北宋初當時的朝廷對衣服都有著嚴格的標準,三品以上的穿著紫色,五品以上的穿著硃色,七品以上穿綠色,九品以上穿青色,老百姓的話只能穿黑白色!包拯被大家廣為流傳的時候是開封府府伊那是正四品,其實歷史上包拯最高做過副宰相,那應該是一品了!但是他絕對沒有一個傳龍袍的!連王爺都只能穿蟒袍,包拯不可能穿龍袍的!

很多都是電視劇裡面誇大其詞!事實上包拯沒有那麼厲害的!民間把包拯稱之為包青天,也就是說這個人斷案很公平公正,鐵面無私!


他額頭上的月牙有人說包拯小時候淘氣被馬踩的,也有人說那個月牙包拯一生下來就有的!他這個月牙可以日斷陽,夜斷陰,白天可以斷陽間的案子,等晚上了包拯往他的遊夢仙枕一靠就去陰間斷案去了!其實這也是大眾百姓對當時的不公平一種想法,希望在陽間得到的不公去了陰間能夠得到公平!
很多歷史問題都被電視劇給誤導了,大家就以為是這樣子的!包括電視劇裡面包拯有三口閘刀,龍頭鍘,虎頭鍘,狗頭鍘,這些根本就是不存在的!尤其是龍頭鍘可以鍘皇親國戚,這怎麼可能呢,即使皇親國戚犯了大罪也輪不到包拯來處置的!!


雲山耕田人

在戲曲裡,這個有個專用名詞叫【蟒】分紅蟒、白蟒、黑蟒,另外還有佘太君一類人物穿的女蟒。皇帝穿的才叫龍袍。戲曲服裝不是歷史時代服裝的還原,與歷史時代並不相符,在戲曲裡,漢、唐、宋、明服裝基本相同。

大龍蟒。

《馬前潑水》是漢代戲,朱買臣是西漢官員,但戲臺上他的官服也有補子,實際上官服上出現補子是在明朝。兩者相距一千多年,隔著很多朝代,官服相差很大,但在戲曲裡不會細分。

佘太君的女蟒

因為清朝官服與以前的官服差距太大,不能通用,出此意外,幾乎全都是以明代官服為藍本,根據人物身份不同在稍加改動而來。戲曲舞臺上穿蟒袍的一般都是朝中大員,丞相、王爺、侯爺一類的人物,其他官員還是以明代朝服為藍本的。甚至在一些外族人身上也會體現明代官服的樣式,為了區分,一般是在帽子上加兩個雉雞翎,也有下邊垂兩條狐狸尾。比如四郎探母裡的楊四郎,就是再帽子上加雉雞翎。

很多影視劇,特別是一些港臺劇,大多參考了戲劇中的服裝,而不是追探歷史原型,這個和戲曲較早出現,併為人們所接受有關。但一些比較嚴肅的歷史劇則還原了相應朝代的服裝。比如央視版的《三國演義》《水滸傳》等,都是比較符合歷史服飾特點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