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始於方寸

傳承·始於方寸

傳承·始於方寸

2017年12月底的某一天,是我和牛老師第一次見面。我們約好在灞柳風情街見,要談一下關於實習的事情。那天見面的人很多,大家坐在一起喝茶吃飯聊天,相談甚歡。

說實話,我並不是一個善於言談的人,尤其是和初次見面的人更慢熱,大學四年也沒有太多走出校外實習工作的經歷,更別提和社會經驗豐富的人交流。

我是個站在象牙塔內望窗外的人,這次與各位老師的見面,與我預想的不太一樣,但我同樣珍惜這個將我帶出象牙塔的機會。對於圍困於此的人來說,任何透進光來的地方,都是希望。

傳承·始於方寸

風情街外景

傳承·始於方寸

那天大家的談話中提到最多話題是:文化、歷史、傳承。

說起文化傳承,政治課本是提法最假大空的。很多時候人們把這個話題想得太大了,其實不然。細微之處見真章,其實那就是一個個再尋常不過的身邊事,並不是政治書裡被考試妖魔化的考點。

就如同那天牛老師等前輩們一邊攪動著手裡的油潑面一邊所講,它之於陝西,之於西安,就是一碗麵的情懷。

傳承·始於方寸

傳承·始於方寸

什麼是歸屬?什麼是鄉愁?什麼是尋根?一個抽象表意的概念說白了,就是一個具象實際的東西。

傳承·始於方寸

傳承·始於方寸

褲帶面

我從高中開始接觸漢文化,在浩如煙海的傳統文化中找到了自己感興趣的代表符號——漢服。

從三言兩語說不清的淵源文化,到兩三行字就能定義的一件漢服,我完成了我個人對於文化傳承的由抽象到具象的轉變。

文化很大,我們要做好傳承,就要先找好自己的切入點。

我記得學校里老師講發展時,總說要兩條腿走路。中國經濟迅猛發展,文化傳承成了一根柺杖。

大學社團裡的孩子們聲稱對傳統文化有興趣的多半是打打鬧鬧,我的一腔熱血也曾被當頭澆下冷水。在我的身邊,很多年輕人已經被西方文化同化了,更有甚者,大肆宣揚抵制中醫,還告訴我這是很多的高精尖人士的選擇。我很想反問他們,如果中醫是悖論,那麼中國人幾千年是如何對抗病魔的?靠意念?但我人微言輕、勢單力薄……

傳承·始於方寸

風情街外景

這次與各位老師的見面,讓我的熱忱重新燃動,他們談起灞河、談起先秦、談起家鄉歷史文化的激動驕傲與著迷,讓我看到身為華夏兒女、漢家兒郎的使命和責任仍有人在堅守。這條傳承的路固然難走,但一定不是孤軍奮戰。

借用老師的一句話,中華民族又一次到了最危險的時刻。此時,亡羊補牢,為時不晚。化繁為簡,從最基礎的做起,從自己的身邊做起,從生活的這方寸之間做起。

傳承·始於方寸

央視節目現場

傳承·始於方寸

宣傳陝西面食文化

傳承·始於方寸

於陝西面食文化傳承人而言,他們的方寸之間就是做好一碗麵。

我並非自命不凡,只是認為生命必須有它的重量,而人不能承受的反而是生命之輕。

《獵場》裡羅伊人問鄭秋冬,什麼時候才能想做一個普通人,鄭回答,他一直都不想,但一直都是。

聽到這裡,我心裡有種莫名的心酸和慌亂,彷彿一直掩藏在內心深處的秘密被人一聲道破,瞬間無處遁形。可能大多數人都覺得人生一世平凡最真。這沒錯,但我覺得這真應該是歷盡千帆,洗去鉛華,返璞歸真,方不負人生。而非碌碌無為,眼看這高樓起,又眼看這大廈傾。

誰都不該做一個歷史的旁觀者,而該做一個歷史的參與者、記錄者、傳承者。

傳承·始於方寸

寫在最後的話

寫下以上這些文字,是出於我的坦誠。日本哲學家岸見一郎在他的書裡提出過,人要做真實的自己,並且不要變現得比實際上好。所以我認為我有必要坦誠,以彌補初次見面中留下的印象裡的不足。

文:張喬丹(長安大學大四學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