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培科:应抑制银行股的融资和再融资行为

随着中国经济增速下行、地方债务风险隐现和银行业务发展及坏账增加,各大银行的核心资本不断被消耗,加上MPA(宏观审慎评估体系)考核带来的持续资本补充压力,以及巴塞尔协议Ⅲ过渡期临近结束,商业银行开始频频“补血”,而上市银行再次又将手伸向了股票市场,面对上市银行的新一轮补血行动,市场高度关注。

据统计,39家在A股和H股上市的中资银行,除国有大行、华夏银行和今年新上市银行外,大多在今年公告或完成再融资计划,27家上市银行合计融资额5280亿元。其中,新增再融资主要通过优先股、可转债、非公开发行(定增)完成。根据相关规定,上市银行的定增将直接补充核心一级资本,优先股用于补充其他一级资本,可转债在转股后可补充核心一级资本,而一级资本得到补充也将带动整体资本充足率的上升。

虽然上市银行通过再融资可以快速提升资本充足率,可以改善监管指标,但是投资者对于上市银行频繁的再融资行为颇为反感,这也是银行股在资本市场长期被低估值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从银行的盈利能力来看,股价绝不应该长期在PB值附近徘徊。以2016年的年报数据为例,25家A股上市银行净利润达到了13217亿元,遥遥领先于其他行业排在了第一位,占全部上市公司净利润的近一半左右,这个最赚钱的行当和最赚钱的企业却在二级市场几乎以净资产在交易,换做任何一个行业似乎都不太正常,但在银行业却显得格外正常。其匪夷所思之处无外乎就是漂亮的指标后面有着让人恐惧的风险隐患。其实道理非常简单,监管部门之所以不断提高资本充足率等监管指标,其目的是为了让商业银行提高风险兑付能力、降低杠杆率、抑制赌博式经营,但上市银行每逢监管指标调整时都不约而同地采取股市再融资,从修补监管指标的角度来看股市再融资似乎是最快捷、成本最低的方式,但从银行风险管控的角度来看,通过股市再融资来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方式无非是“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的和面游戏,银行的风险源和风险资产并未减少,反而通过再融资提高资本金后又不断摊大饼和放大杠杆,风险资产反而在进一步放大,而不是缩小和被抑制。如果是个别银行再融资还情有可原,但如果是大面积、大规模、经常性的再融资,无疑会让人担忧银行股漂亮指标的背后到底掩盖了多少风险资产?而且提高监管指标也有逆周期调控和审慎监管的本意,但如果通过再融资做大分子来改善监管指标,虽然指标好看了,但这种风险转嫁方式却对冲了监管意图。

其次,股票市场本来是一个直接融资的场所,但这些年A股市场却被变成了各大银行圈钱的场所,股市的直接融资大都转化成银行的间接融资,而银行从股市拿走的钱又被套在了地方融资平台和地方“铁公基”项目上,从而中国股市被扭曲成了间接融资的场所。因此,当前的A股市场不能再继续为银行圈钱服务,尤其不能再为各地的城商行、农商行IPO圈钱,这些银行大都是地方政府的钱袋子,这些银行与地方财政及地方政绩工程紧密相连,减少他们上市圈钱也是避免让中国股市受地方债务和问题金融机构的牵连。资本市场本应该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多让实体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但从目前已经上市的25家银行来看,其在股票市场占据了巨大的比重,甚至已经绑架了中国股票市场,让资源配置功能发生了扭曲。要想让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和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就得减少银行IPO和减少银行股再融资,应该把股市里有限的资金补充给创新型、科技型的实体经济企业,而不是继续给银行大规模充血。

对此,笔者建议银监会最好能够正确引导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念,而不是随意转嫁风险和盲目扩张;其次,商业银行也应该按照监管部门的本意,以减持次级债、适当收缩过量杠杆的方式来降低风险,让资本充足率自然回升;另外,希望证监会严把银行股的再融资和地方商业银行的IPO,不要让银行在股市“圈钱”变成理所当然和成为习惯。当然,投资者也要学会“用脚投票”,面对不公正的“圈钱”行为要坚决说不。

苏培科简介

对外经贸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CCTV财经评论员。境内外多家主流财经媒体的专栏作者和特约财经评论员。

欢迎与作者苏培科交流:[email protected]

苏培科财经文集:http://blog.sina.com.cn/spk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spk

腾讯微博:http://t.qq.com/supeike

——欢迎互动、收看作者《财经每日评》的更多视频节目、专栏文章、独家点评,请拿起手机微信免费订阅《财经每日评》微信公众账号:

cjmrping微信公众账号上等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