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培科:應抑制銀行股的融資和再融資行爲

隨著中國經濟增速下行、地方債務風險隱現和銀行業務發展及壞賬增加,各大銀行的核心資本不斷被消耗,加上MPA(宏觀審慎評估體系)考核帶來的持續資本補充壓力,以及巴塞爾協議Ⅲ過渡期臨近結束,商業銀行開始頻頻“補血”,而上市銀行再次又將手伸向了股票市場,面對上市銀行的新一輪補血行動,市場高度關注。

據統計,39家在A股和H股上市的中資銀行,除國有大行、華夏銀行和今年新上市銀行外,大多在今年公告或完成再融資計劃,27家上市銀行合計融資額5280億元。其中,新增再融資主要通過優先股、可轉債、非公開發行(定增)完成。根據相關規定,上市銀行的定增將直接補充核心一級資本,優先股用於補充其他一級資本,可轉債在轉股後可補充核心一級資本,而一級資本得到補充也將帶動整體資本充足率的上升。

雖然上市銀行通過再融資可以快速提升資本充足率,可以改善監管指標,但是投資者對於上市銀行頻繁的再融資行為頗為反感,這也是銀行股在資本市場長期被低估值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從銀行的盈利能力來看,股價絕不應該長期在PB值附近徘徊。以2016年的年報數據為例,25家A股上市銀行淨利潤達到了13217億元,遙遙領先於其他行業排在了第一位,佔全部上市公司淨利潤的近一半左右,這個最賺錢的行當和最賺錢的企業卻在二級市場幾乎以淨資產在交易,換做任何一個行業似乎都不太正常,但在銀行業卻顯得格外正常。其匪夷所思之處無外乎就是漂亮的指標後面有著讓人恐懼的風險隱患。其實道理非常簡單,監管部門之所以不斷提高資本充足率等監管指標,其目的是為了讓商業銀行提高風險兌付能力、降低槓桿率、抑制賭博式經營,但上市銀行每逢監管指標調整時都不約而同地採取股市再融資,從修補監管指標的角度來看股市再融資似乎是最快捷、成本最低的方式,但從銀行風險管控的角度來看,通過股市再融資來提高資本充足率的方式無非是“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的和麵遊戲,銀行的風險源和風險資產並未減少,反而通過再融資提高資本金後又不斷攤大餅和放大槓桿,風險資產反而在進一步放大,而不是縮小和被抑制。如果是個別銀行再融資還情有可原,但如果是大面積、大規模、經常性的再融資,無疑會讓人擔憂銀行股漂亮指標的背後到底掩蓋了多少風險資產?而且提高監管指標也有逆週期調控和審慎監管的本意,但如果通過再融資做大分子來改善監管指標,雖然指標好看了,但這種風險轉嫁方式卻對沖了監管意圖。

其次,股票市場本來是一個直接融資的場所,但這些年A股市場卻被變成了各大銀行圈錢的場所,股市的直接融資大都轉化成銀行的間接融資,而銀行從股市拿走的錢又被套在了地方融資平臺和地方“鐵公基”項目上,從而中國股市被扭曲成了間接融資的場所。因此,當前的A股市場不能再繼續為銀行圈錢服務,尤其不能再為各地的城商行、農商行IPO圈錢,這些銀行大都是地方政府的錢袋子,這些銀行與地方財政及地方政績工程緊密相連,減少他們上市圈錢也是避免讓中國股市受地方債務和問題金融機構的牽連。資本市場本應該在中國經濟轉型升級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多讓實體企業上市融資和再融資,但從目前已經上市的25家銀行來看,其在股票市場佔據了巨大的比重,甚至已經綁架了中國股票市場,讓資源配置功能發生了扭曲。要想讓金融迴歸服務實體經濟的本源和提高直接融資比例,就得減少銀行IPO和減少銀行股再融資,應該把股市裡有限的資金補充給創新型、科技型的實體經濟企業,而不是繼續給銀行大規模充血。

對此,筆者建議銀監會最好能夠正確引導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理念,而不是隨意轉嫁風險和盲目擴張;其次,商業銀行也應該按照監管部門的本意,以減持次級債、適當收縮過量槓桿的方式來降低風險,讓資本充足率自然回升;另外,希望證監會嚴把銀行股的再融資和地方商業銀行的IPO,不要讓銀行在股市“圈錢”變成理所當然和成為習慣。當然,投資者也要學會“用腳投票”,面對不公正的“圈錢”行為要堅決說不。

蘇培科簡介

對外經貿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員;CCTV財經評論員。境內外多家主流財經媒體的專欄作者和特約財經評論員。

歡迎與作者蘇培科交流:[email protected]

蘇培科財經文集:http://blog.sina.com.cn/spk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spk

騰訊微博:http://t.qq.com/supeike

——歡迎互動、收看作者《財經每日評》的更多視頻節目、專欄文章、獨家點評,請拿起手機微信免費訂閱《財經每日評》微信公眾賬號:

cjmrping微信公眾賬號上等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