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亚财经:货币具有排他性——劣币驱逐良币

沃亚财经:货币具有排他性——劣币驱逐良币

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是由16世纪英国政治家与理财家汤姆斯·格雷欣在其给英国女工的改铸铸币的建议中提出的,后来被英国经济学家麦克劳德在其著作《经济学纲要》中加以引用,并命名为“格雷欣法则”。

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是一条经济规律,指在双本位货币制度的情况下,两种货币同时流通时,如果其中之一发生贬值,其实际价值则相对低于另一种货币的价值,那么,而实际价值高于法定价值的“良币”将被普遍收藏起来,逐步从市场上消失,最终被驱逐出流通领域,实际价值低于法定价值的“劣币”将在市场上泛滥成灾。劣币驱逐良币的前提条件是这两种货币同时都为法定货币,并且具有一定法定比率,两种货币的总和必须超过社会所需的货币量。

只有这样,才能使其中一部分良币被收藏起来退出流通领域。在现今社会,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大量存在。例如香港流通货币中,同时有十元纸币和十元硬币。由于十元硬币较容易伪造,而且较重,携带较不方便,被视为“劣币”。如果一个人同时有十元硬币和纸币,他会优先使用硬币,从而导致“劣币”流通量较“良币”高。

事实上,劣币驱逐良币规律不难理解,它不仅存在于货币制度中,还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当然,货币之间的排他性不仅是劣币驱逐良币,也存在良币驱逐劣币。譬如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外汇市场,亦即没有任何法律强制干预的市场,在各种货币之间,并没有一定的法定比价存在,而这些货币之间价值各不相同,其中走势坚挺、含金量较高的货币被认为是硬通货,即“良币”;反之,走势疲软、含金量低的货币被认为是软通货,即“劣币”。

在国际贸易当中,人们往往乐意接受硬通货,而不愿意要软通货。从而造成了优胜劣败,形成了“良币驱逐劣币”的局面。这就像是在购物时,当没有可进行比较的商品时,大家都是对等的,所以选择上就会从自身的便利条件考虑,没有优劣之分;但长期试用之后,人们普遍选择的商品被广大消费者接受了,那么它的销量和质量就一直保持着,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了“良币”,长期抢占着市场。此可谓“格雷欣法则”的反例,也可称为“反格雷欣法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