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发作 终于不用吃特效药啦!39岁的医生有了新“发明”

当肩痛群体仍在根深蒂固地与“肩周炎”纠缠不清时,陈志超和他的医护团队正艰难地让人们认识运动医学,渴望让庞大的病患群体得到精准施治,为此他以近乎固执的坚韧准备了近10年。

陈志超39岁,两鬓都有白发了。

作为一名年轻的运动医学专家,他正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一边是医术的精进让他可以很顺畅地解决肩、膝、踝等手术,但另一边,却是大众对运动医学认知的缺乏,庞大的病患群体难以找到准确的施治方式。很多人认为,运动医学是为运动员或者运动伤服务的,所以当一些患者听说需要手术时,他们向陈志超投来质疑的目光:“我只是得了肩周炎,这也需要手术?”

肩周炎发作 终于不用吃特效药啦!39岁的医生有了新“发明”

陈志超正在看病人的片子

10年前的预测

一名60岁的老太太来自内江,她走进陈志超的诊室时,表情上写满了焦虑与痛苦,“医生,我得的是肩周炎,痛两年多了,给我开点特效药嘛!”他已经习惯了患者口头上阐述的这种“肩周炎”诊断,所以耐着性子给他们讲肩周炎这种诊断已经被淘汰。

经过核磁共振检查,老太太所谓的“肩周炎”,被确诊为严重的肩袖损伤,肩袖上已经有裂口,而且筋已回缩了。陈志超采用关节镜为她实施了修复手术。几天后老人出院,一脸释然,“终于不痛了,可以睡安稳觉了。”陈志超很欣慰:又用专业征服了一名患者。

技术上的“追击者”

那是在他进修了一个半月的时候,华英汇用关节镜做一台踝关节手术,供关节镜伸入的切口只有2—3毫米,可这名患者的切口内有阻挡,镜子较软,塞进不去。站在旁边的陈志超突发奇想,找来一个注射器的针帽,用刨笔刀轻轻转了一圈做成一个套管,把针帽插进患者切口,关节镜通过这个套管,轻松地抵达了手术部位。就这么一个小小的举动,华英汇发现这个小伙子会动脑子,此后有手术,都愿意让陈志超上台当名助手。陈志超承认,3个月的进修时间并不能让自己掌握很多技术,“但视野被拓宽了,思路被打开了,手术的规范化让人终身受用。”

上海是先于国内其他地方进入老龄化的地方,就是在这里,陈志超发现,肩痛患者更多,关节镜在处理肩膀问题上,远比修复膝关节、踝关节等部位还有作为。尽管回来后做了些手术,但他认为,掌握的现有技术仍不足以让自己成为一名运动医学专家。他继续寻找名师。

也是2013年,陈志超得知容树桓要参加于12月在北京举办的骨科年会,他早早写好一篇论文投过去,顺利获得参会机会,并在会后再次找到容树桓交流。通过之前“制造”的机会,容教授对他已有印象,此时,他大胆提出了想去香港进修的想法。容教授答应了这个勤奋的年轻人的要求。在等候10个月后,2014年10月,陈志超赴香港进修3个月,除了当荣教授的助手,还参加了多次国际化的学术活动,视野再次开阔、技术再次提升。

手术室里的父亲印记

其中有一个故事让人感到温情脉脉。牵引架需要有一根牢固的绳子用于吊手臂,牵引力5到6公斤即可。那年夏天,陈志超的父亲从湖北来成都看他,这个老农民特别会编织,他就让父亲用尼龙绳为他编了根很牢固的牵引绳。直到现在,那台自制牵引器仍在使用,而那根父亲编织的绳子依然在用。“亲情是很奇怪的,它能带给人力量,每次在手术室看到这根绳子,我就充满了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