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你才70岁,去打份工吧”

“妈,你才70岁,去打份工吧”

一位教授请学生到家里吃饭,用餐结束后桌上杯盘狼藉,同学们抢着洗碗,却被教授却满脸笑容地阻止。

他把碗筷放进水池,冲去污垢,然后轻轻走到80岁的老母亲身边:“妈,洗碗咯……”

只见老太太一改餐桌上的萎靡,精神焕发地走到水池边,慢腾腾地洗起碗来,花了半个小时才洗完。搀母亲回房后,教授自己又把碗重洗了一遍。

“妈,你才70岁,去打份工吧”

教授笑着对诧异的我们说:“做母亲的没有不想为孩子做点什么的,即使她老了。让她洗碗,她就会感到儿子需要她,一整天就会过得充实。孝敬父母,除了帮助父母外,还要给他们一个机会,让他们爱你。”

看完我被深深地折服。

多少人把“孝顺”二字,理解为了把父母供着养着,这也不让做那也不让做。其实这样的老人精神生活是极度空虚的,他们会觉得自己没用,活着没有意义。

很多人不理解,但其实,让老人“忙起来”,让他感觉到自己还有价值,才是真正的孝。

国学大师南怀瑾曾说:“人到了晚年,本来可以享清福了,但多数人反而觉得痛苦,因为一旦无事可管,他就活不下去了。有许多老朋友到了享清福的时候,他硬是想死了,他害怕那个寂寞,什么事都没有了,怎么活啊!”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埃里克研究后得出一项结论:“有目标感的老人,生存意识更加明显,健康管理更加有序。

千万不要以为老年人退休了,就应该什么事儿都不干,每天溜达溜达,打打太极拳,散散步,这就是让老人享清福。

其实退休后无所事事的老年人更容易得病,死亡风险更大。

相反有工作(当然,指的是劳动强度在承受范围内的工作)的老人,会更有存在感,更有目标和成就感。

他们心底认为,自己并不是在吃闲饭,也没有废掉。自己的存在,对于家庭,对社会,依然意义巨大。

所以,对普通人来说,真的不要强制性地让父母享所谓的“清福”,支持他们工作,支持他们找到退休后的晚年生活管理,这才是真正的孝心。

“妈,你才70岁,去打份工吧”

《论语·为政》里,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 难在子女的脸色(态度)上。若遇有事由年幼的操劳,有了酒食先让年老的吃,这就是孝了吗?”

显然不是。孝敬父母,脸色(态度)才是第一位。

孝敬父母,不是让他们吃饱、穿暖就够了,还要尤其注意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要让他们能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其次要注意自己对待父母的态度,发自内心去尊重父母。

让老人的晚年活得舒坦,才是真正的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