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你才70歲,去打份工吧」

“媽,你才70歲,去打份工吧”

一位教授請學生到家裡吃飯,用餐結束後桌上杯盤狼藉,同學們搶著洗碗,卻被教授卻滿臉笑容地阻止。

他把碗筷放進水池,衝去汙垢,然後輕輕走到80歲的老母親身邊:“媽,洗碗咯……”

只見老太太一改餐桌上的萎靡,精神煥發地走到水池邊,慢騰騰地洗起碗來,花了半個小時才洗完。攙母親回房後,教授自己又把碗重洗了一遍。

“媽,你才70歲,去打份工吧”

教授笑著對詫異的我們說:“做母親的沒有不想為孩子做點什麼的,即使她老了。讓她洗碗,她就會感到兒子需要她,一整天就會過得充實。孝敬父母,除了幫助父母外,還要給他們一個機會,讓他們愛你。”

看完我被深深地折服。

多少人把“孝順”二字,理解為了把父母供著養著,這也不讓做那也不讓做。其實這樣的老人精神生活是極度空虛的,他們會覺得自己沒用,活著沒有意義。

很多人不理解,但其實,讓老人“忙起來”,讓他感覺到自己還有價值,才是真正的孝。

國學大師南懷瑾曾說:“人到了晚年,本來可以享清福了,但多數人反而覺得痛苦,因為一旦無事可管,他就活不下去了。有許多老朋友到了享清福的時候,他硬是想死了,他害怕那個寂寞,什麼事都沒有了,怎麼活啊!”

美國密歇根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埃裡克研究後得出一項結論:“有目標感的老人,生存意識更加明顯,健康管理更加有序。

千萬不要以為老年人退休了,就應該什麼事兒都不幹,每天溜達溜達,打打太極拳,散散步,這就是讓老人享清福。

其實退休後無所事事的老年人更容易得病,死亡風險更大。

相反有工作(當然,指的是勞動強度在承受範圍內的工作)的老人,會更有存在感,更有目標和成就感。

他們心底認為,自己並不是在吃閒飯,也沒有廢掉。自己的存在,對於家庭,對社會,依然意義巨大。

所以,對普通人來說,真的不要強制性地讓父母享所謂的“清福”,支持他們工作,支持他們找到退休後的晚年生活管理,這才是真正的孝心。

“媽,你才70歲,去打份工吧”

《論語·為政》裡,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夏問:“什麼是孝道?”孔子說:“ 難在子女的臉色(態度)上。若遇有事由年幼的操勞,有了酒食先讓年老的吃,這就是孝了嗎?”

顯然不是。孝敬父母,臉色(態度)才是第一位。

孝敬父母,不是讓他們吃飽、穿暖就夠了,還要尤其注意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要讓他們能感覺到自己的價值,其次要注意自己對待父母的態度,發自內心去尊重父母。

讓老人的晚年活得舒坦,才是真正的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