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大山裡的「園丁」,將青春揮灑在鄉村的三尺講台

他是大山裡的“園丁”,將青春揮灑在鄉村的三尺講臺

上歸裡侗寨是榕江縣崇義鄉最偏遠的一個自然寨,這個貧困的侗寨距離鄉政府所在地有30餘公里,700餘戶侗族人家散居在海拔600多米的山坡上。42歲的吳浪,是這裡唯一的鄉村代課教師。

從父親手中接過教鞭只為上歸裡的孩子

他是大山裡的“園丁”,將青春揮灑在鄉村的三尺講臺

1994年,吳浪的父親吳順國是上歸裡小學的代課教師,由於父親要經常外出學習,初中畢業的吳浪便偶爾來上歸裡小學幫父親代課。“記得第一次拿著書本走進教室,孩子們渴望求學的目光非常觸動自己,當時就有了想留下來代課的想法。”吳浪說道,但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種想法,遭到了父親的強烈反對,原因是代課教師的工資太低了。

1997年,農村打工潮興盛,吳浪隨寨子裡的夥伴來到廣州打工,由於學歷低,只能幹一些苦力活。吳浪說道:“一開始我進的是石頭廠,非常的累,搬石頭還把手指劃破了,後來又進了五金廠,做的都是苦力活,而且工資很低。”在廣州待了幾個月後,吳浪開始意識到了讀書的重要性,如果以後上歸裡的孩子沒有讀書就出來打工,就會像他現在一樣,只能幹苦力活。

1997年底,吳浪從廣州回到上歸裡,把自己的想法告訴父親吳順國,“如果我不來接替你的位置,山溝溝的娃娃沒書讀,要走出大山不容易,考不上大學,到外面打工都只能幹苦力活。”吳順國在聽到吳浪的這翻話以後從當初的反對變成了支持。

為了讓山溝溝的娃娃走出大山,1999年吳浪正式申請代課,從父親吳順國的手中接過教鞭,開始在距離鄉政府所在地30多公里的上歸裡小學從事他的代課生涯。

最大的願望是上歸裡每個小孩都可以上學

他是大山裡的“園丁”,將青春揮灑在鄉村的三尺講臺

90年代的上歸裡侗寨,由於離鄉鎮比較偏遠,到鄉鎮需要走三個小時的山路,與外界的接觸比較少,思想都比較落後,因此,重男輕女的現象非常嚴重。

“當時我們讀書的時候,全校只有一兩個女生,我們班一個都沒有,有的讀到二年級就被叫回家幹農活去了”。吳浪說,由於思想的落後,很少有女孩子能上完學,包括自己的姐姐,讀到二年級就回家幹農活了,他感到非常的惋惜,錯過了讀書的機會,面對的命運又將會不同。

同時感到惋惜的還有自己的妻子楊勝雲,1998年結婚後,一次和妻子的交談中,吳浪才知道原來自己的妻子只讀到了二年級就輟學了,“妻子楊勝雲家有五個孩子,四個男孩,一個女孩,為了能讓男孩上學,妻子讀到二年級就綴學了。”吳浪滿臉心疼的說道,直到現在自己的妻子對於自己輟學的這件事情還是耿耿於懷。

在看到自己的姐姐和妻子因為大人們重男輕女的思想而錯過讀書的機會以後,吳浪更加堅定了自己要留在上歸裡小學代課的想法,“我想改變這種現狀,改變大家的思想,男孩和女孩都要讀書”。在一次四年級的政治課堂上,吳浪講到一些重男輕女的觀念,四年級的一個學生吳妹愛突然哭了,吳浪連忙問她怎麼了,吳妹愛哭著說:“老師,你說的現象和我爸媽對我一樣,她們只讓我讀到五年級,就回家幹農活了。”吳浪聽到後非常驚訝,放學和吳妹愛一起回家,找她父母溝通很多次,最後才得以重回校園繼續讀到了初中。

為了讓女孩和男孩一樣可以讀書,為了改變上歸裡侗寨人們落後的思想,吳浪堅持了22年。

如今的上歸裡侗寨修了公路,與外界接觸多了,摒棄了女孩不用讀書的落後思想,沒有人會再叫女孩回家幹農活。“現在全村的年輕人都是我學生。”吳浪說,這是他最為驕傲的事。

向前看齊不要向錢看齊

他是大山裡的“園丁”,將青春揮灑在鄉村的三尺講臺

1998年結婚後,每月45元的代課工資連家庭生活基本開銷都不夠,妻子楊勝雲動員吳浪外出打工,被他一句“不想讓這裡的孩子沒有學上”給打發了。楊勝雲隻身到廣東、浙江等地打工維持家裡開銷。

2010年,鄉村學校撤併建,上歸裡小學由原來的完小變成了教學點,只保留一二年級和一個學前班,其他老師也因此全部調走。吳浪申請一個人留下來,堅守這個偏僻的學校。

“吳老師,你莫在那裡了,待遇太低,來貴陽吧,來我的私立學校上班。”他的一個學生這樣對他說。

……

吳浪不僅沒被這些好意打動,還把妻子拉了進來。

2012年,國家實施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營養餐計劃,因學校學生少,沒有配備專門的食堂工人,他忙不過來,便叫回了在外打工的妻子,到學校當義務食堂工人,每天給孩子煮飯吃,直到2015年妻子每個月才能領到一個月800餘元的食堂工人工資。為了減輕吳浪的壓力,楊勝雲還經常幫他上學前班的課。“他這樣執著,是為了這裡的孩子,我還能說什麼呢?我也不想這裡的孩子像我一樣讀到二年級就綴學了,不想讓他們重複我的路,我只有回來了。”楊勝雲說。吳浪常常對妻子說:“不能向錢看齊,要向前看齊”。

沒有菜煮給學生吃,他們自己種;沒有自來水,他們到水井裡挑。妻子楊勝雲由最初的反對者變成了今天的堅定支持者。

夫妻兩人托起大山孩子美麗的希望

他是大山裡的“園丁”,將青春揮灑在鄉村的三尺講臺

從1998年每月工資45元到如今的2000餘元,吳浪在深山從教已22年。他和妻子用自己的雙手撐起這裡侗族孩子的希望,22年來,吳浪培養的1000餘名學生走出大山,其中30餘人考上了大學。

吳浪不僅是上歸裡侗寨留守兒童的老師,還是照顧空巢老人的“孝子”,更是村級公益事業的熱心人和環境衛生的保潔員。

近年來,村裡年輕人都外出打工,在家的都是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孩子們遇到問題,都習慣於依賴吳浪幫助解決。如遇老人生病、去世,吳浪總是第一個趕到現場。2015年冬天的一箇中午,吳浪和妻子跟往常一樣在為孩子們準備營養餐,突然兩個學生焦急地跑進屋來,哭著臉說爺爺倒在廁所裡了,吳浪急忙丟下手中的鍋鏟跑到現場,見老人暈倒在地,吳浪上前試著叫醒老人,發現老人有微弱反應之後,將其背到屋內休息,並打電話給村醫,照顧老人直至其完全甦醒後方才離開。這是一位患有腦血栓的空巢老人,孩子常年外出務工。“幸好有你在,感謝你代替孩子們照顧老頭兒。”老人的老伴從山上結束農活回家得知此事後,特意上門感謝吳浪。

在吳浪心中,他多教出一個學生,就是多給一個家庭送去了希望。在上歸裡小學,他既是數學老師,又是語文老師;學校電路壞了,他是電工;學校桌椅壞了,他是木工;教具短缺,他就地取材,搖身一變為充滿創意的設計師;他還是一個挑夫,每年冬天,他還要往返步行8公里為孩子們挑水。

如今,上歸裡小學建起了新教學樓,2017年還調來了兩位老師,學前班和一二年級共39名學生在舒適的環境裡學習、生活。

“如今,除了教書,我已無其他夢想和計劃,只要有孩子來上學,哪怕只有一個學生,我都不會放棄。我希望身邊一直有娃娃,一直到老。”吳浪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