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大山里的“园丁”,将青春挥洒在乡村的三尺讲台

他是大山里的“园丁”,将青春挥洒在乡村的三尺讲台

上归里侗寨是榕江县崇义乡最偏远的一个自然寨,这个贫困的侗寨距离乡政府所在地有30余公里,700余户侗族人家散居在海拔600多米的山坡上。42岁的吴浪,是这里唯一的乡村代课教师。

从父亲手中接过教鞭只为上归里的孩子

他是大山里的“园丁”,将青春挥洒在乡村的三尺讲台

1994年,吴浪的父亲吴顺国是上归里小学的代课教师,由于父亲要经常外出学习,初中毕业的吴浪便偶尔来上归里小学帮父亲代课。“记得第一次拿着书本走进教室,孩子们渴望求学的目光非常触动自己,当时就有了想留下来代课的想法。”吴浪说道,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种想法,遭到了父亲的强烈反对,原因是代课教师的工资太低了。

1997年,农村打工潮兴盛,吴浪随寨子里的伙伴来到广州打工,由于学历低,只能干一些苦力活。吴浪说道:“一开始我进的是石头厂,非常的累,搬石头还把手指划破了,后来又进了五金厂,做的都是苦力活,而且工资很低。”在广州待了几个月后,吴浪开始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如果以后上归里的孩子没有读书就出来打工,就会像他现在一样,只能干苦力活。

1997年底,吴浪从广州回到上归里,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亲吴顺国,“如果我不来接替你的位置,山沟沟的娃娃没书读,要走出大山不容易,考不上大学,到外面打工都只能干苦力活。”吴顺国在听到吴浪的这翻话以后从当初的反对变成了支持。

为了让山沟沟的娃娃走出大山,1999年吴浪正式申请代课,从父亲吴顺国的手中接过教鞭,开始在距离乡政府所在地30多公里的上归里小学从事他的代课生涯。

最大的愿望是上归里每个小孩都可以上学

他是大山里的“园丁”,将青春挥洒在乡村的三尺讲台

90年代的上归里侗寨,由于离乡镇比较偏远,到乡镇需要走三个小时的山路,与外界的接触比较少,思想都比较落后,因此,重男轻女的现象非常严重。

“当时我们读书的时候,全校只有一两个女生,我们班一个都没有,有的读到二年级就被叫回家干农活去了”。吴浪说,由于思想的落后,很少有女孩子能上完学,包括自己的姐姐,读到二年级就回家干农活了,他感到非常的惋惜,错过了读书的机会,面对的命运又将会不同。

同时感到惋惜的还有自己的妻子杨胜云,1998年结婚后,一次和妻子的交谈中,吴浪才知道原来自己的妻子只读到了二年级就辍学了,“妻子杨胜云家有五个孩子,四个男孩,一个女孩,为了能让男孩上学,妻子读到二年级就缀学了。”吴浪满脸心疼的说道,直到现在自己的妻子对于自己辍学的这件事情还是耿耿于怀。

在看到自己的姐姐和妻子因为大人们重男轻女的思想而错过读书的机会以后,吴浪更加坚定了自己要留在上归里小学代课的想法,“我想改变这种现状,改变大家的思想,男孩和女孩都要读书”。在一次四年级的政治课堂上,吴浪讲到一些重男轻女的观念,四年级的一个学生吴妹爱突然哭了,吴浪连忙问她怎么了,吴妹爱哭着说:“老师,你说的现象和我爸妈对我一样,她们只让我读到五年级,就回家干农活了。”吴浪听到后非常惊讶,放学和吴妹爱一起回家,找她父母沟通很多次,最后才得以重回校园继续读到了初中。

为了让女孩和男孩一样可以读书,为了改变上归里侗寨人们落后的思想,吴浪坚持了22年。

如今的上归里侗寨修了公路,与外界接触多了,摒弃了女孩不用读书的落后思想,没有人会再叫女孩回家干农活。“现在全村的年轻人都是我学生。”吴浪说,这是他最为骄傲的事。

向前看齐不要向钱看齐

他是大山里的“园丁”,将青春挥洒在乡村的三尺讲台

1998年结婚后,每月45元的代课工资连家庭生活基本开销都不够,妻子杨胜云动员吴浪外出打工,被他一句“不想让这里的孩子没有学上”给打发了。杨胜云只身到广东、浙江等地打工维持家里开销。

2010年,乡村学校撤并建,上归里小学由原来的完小变成了教学点,只保留一二年级和一个学前班,其他老师也因此全部调走。吴浪申请一个人留下来,坚守这个偏僻的学校。

“吴老师,你莫在那里了,待遇太低,来贵阳吧,来我的私立学校上班。”他的一个学生这样对他说。

……

吴浪不仅没被这些好意打动,还把妻子拉了进来。

2012年,国家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餐计划,因学校学生少,没有配备专门的食堂工人,他忙不过来,便叫回了在外打工的妻子,到学校当义务食堂工人,每天给孩子煮饭吃,直到2015年妻子每个月才能领到一个月800余元的食堂工人工资。为了减轻吴浪的压力,杨胜云还经常帮他上学前班的课。“他这样执着,是为了这里的孩子,我还能说什么呢?我也不想这里的孩子像我一样读到二年级就缀学了,不想让他们重复我的路,我只有回来了。”杨胜云说。吴浪常常对妻子说:“不能向钱看齐,要向前看齐”。

没有菜煮给学生吃,他们自己种;没有自来水,他们到水井里挑。妻子杨胜云由最初的反对者变成了今天的坚定支持者。

夫妻两人托起大山孩子美丽的希望

他是大山里的“园丁”,将青春挥洒在乡村的三尺讲台

从1998年每月工资45元到如今的2000余元,吴浪在深山从教已22年。他和妻子用自己的双手撑起这里侗族孩子的希望,22年来,吴浪培养的1000余名学生走出大山,其中30余人考上了大学。

吴浪不仅是上归里侗寨留守儿童的老师,还是照顾空巢老人的“孝子”,更是村级公益事业的热心人和环境卫生的保洁员。

近年来,村里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在家的都是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孩子们遇到问题,都习惯于依赖吴浪帮助解决。如遇老人生病、去世,吴浪总是第一个赶到现场。2015年冬天的一个中午,吴浪和妻子跟往常一样在为孩子们准备营养餐,突然两个学生焦急地跑进屋来,哭着脸说爷爷倒在厕所里了,吴浪急忙丢下手中的锅铲跑到现场,见老人晕倒在地,吴浪上前试着叫醒老人,发现老人有微弱反应之后,将其背到屋内休息,并打电话给村医,照顾老人直至其完全苏醒后方才离开。这是一位患有脑血栓的空巢老人,孩子常年外出务工。“幸好有你在,感谢你代替孩子们照顾老头儿。”老人的老伴从山上结束农活回家得知此事后,特意上门感谢吴浪。

在吴浪心中,他多教出一个学生,就是多给一个家庭送去了希望。在上归里小学,他既是数学老师,又是语文老师;学校电路坏了,他是电工;学校桌椅坏了,他是木工;教具短缺,他就地取材,摇身一变为充满创意的设计师;他还是一个挑夫,每年冬天,他还要往返步行8公里为孩子们挑水。

如今,上归里小学建起了新教学楼,2017年还调来了两位老师,学前班和一二年级共39名学生在舒适的环境里学习、生活。

“如今,除了教书,我已无其他梦想和计划,只要有孩子来上学,哪怕只有一个学生,我都不会放弃。我希望身边一直有娃娃,一直到老。”吴浪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