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遵義市,黔川渝三省市交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貴州省遵義市,黔川渝三省市交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遵義,貴州省地級市,地處黔川渝三省市結合部的中心城市,是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總面積3.1萬平方千米(市轄區318.5平方千米),總人口712.6萬(市轄區63.5萬)。全市轄3個區、9個縣、2個縣級市。曾獲得全國文明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雙擁模範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等多項殊榮。

貴州省遵義市,黔川渝三省市交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一、歷史沿革

1、春秋、戰國時期為鱉國、鰼國地。西漢建元六年(前135年)置犍為郡,治鱉縣。元鼎六年(前111年)隸牂柯郡。

2、唐貞觀元年(627年)置郎州及恭水縣,十三年改播州;十四年改縣名為羅蒙縣,十六年改名遵義縣。

3、北宋大觀二年(1108年)置遵義軍。元置播州宣撫司,治今市區;思州宣撫司,治今鳳岡縣,先後隸四川行省、湖廣行省。

4、明洪武五年(1372年)以宣撫司地置播州宣慰司,改屬四川;十五年隸屬貴州都司,二十七年又改屬四川。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廢播州宣慰司置遵義軍民府。

5、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改遵義府。雍正六年(1728年)遵義府由四川劃歸貴州管轄。

6、1913年廢遵義府,所屬縣歸黔中道。1937年移治遵義。7、1949年設遵義專區,1950年析遵義縣城關置遵義市(縣級),1951年撤市入縣,1952年復置遵義市。1970年屬遵義地區。1997年撤銷遵義地區和縣級遵義市,改設地級遵義市,原遵義地區所轄行政區域劃入。

二、地名來歷

1、遵義之名,相傳出於《尚書》“無偏無陂,遵王之義”。

2、西漢末年,王莽顛覆劉氏政權。蜀郡太守公孫述趁機自稱為蜀王,周邊郡縣畏其勢大投靠於蜀。蜀之近鄰牂牁郡功曹謝暹聯合地方大姓龍、傅、尹(尹珍的先輩)、董保境自全,並派使者繞道番禺去北方見劉秀,陳說那一片遙遠的山國支持劉氏政權。光武帝劉秀剛在河北稱帝,中原政局未定,得到蜀之南鄰的支持,當然高興,特別嘉獎牂牁功曹謝暹為“義朗”,褒牂牁漢子保境為漢,維護中央的大義之舉。

所以,唐貞觀年間,將播州所屬羅蒙縣更名遵義縣。

三、旅遊景點

貴州省遵義市,黔川渝三省市交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1、遵義會議會址。位於貴州省遵義市紅花崗區老城紅旗路(原子尹路)80號,老地名叫琵琶橋。會址原系國民黨二十五軍第二師師長柏輝章的私邸。建於20世紀30年代初,建築為磚木結構,中西合璧的兩層樓房。 民囯二十四年(1935年)1月初,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到達遵義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司部與一局(負責作點)即駐在這幢樓房裡。1月15日至17日,遵義會議(即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就在主樓樓上原房主的小客廳舉行。這次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領導集體。

貴州省遵義市,黔川渝三省市交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2、雲門囤景區。位於蝦子鎮東部、三渡鎮東南,因地處洛安江與湄江彙集處,群山環抱,雲霧常年飄浮期間而得名。洛安江流過三渡鎮乞邦渡後,江面平波如鏡,兩岸或青山綠樹,或峭壁懸崖,百鳥爭鳴其間。距北2.5公里,江流被百丈山崖所阻,向東急轉,百山崖下有約100米高的天生橋,這就是聞名黔北的雲門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