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能守住這5000億嗎?

最近,程維有點煩。

一方面,網約車政策方面越收越緊,愣是把滴滴從一家輕資產的互聯網公司搞成了重資產的出租車公司,所以,只能一輪又一輪融資。

另一方面,一幫小兄弟跳了出來,紛紛表示不服。

先是高德地圖表示要進軍順風車,上來就宣佈對司機“分文不取”,“0抽成”。

然後就是“嘀嗒拼車”捲土重來,更名為“嘀嗒出行”,並重新上線了出租車業務。

即便已經“死定了”的易到也滿血復活,在中信的加持下重回賽道,不但零佣金,還對車主實行階梯返利,“最高可達月訂單收入的15%。”

力度最大的當屬美團。

王興一口氣成立了200多人的出行事業部,併火速拿下上海、南京兩地的網約車許可。

而且,靠著“0抽成福利”、“打車送外賣券”,“1分錢體驗”等極具震撼力的營銷手法,2018年3月22日這一天,美團打車在上海就完成日訂單量25萬單,一下子就從滴滴手裡搶去了三分之一的市場份額。

正是虎落平陽被犬欺,龍游淺水遭蝦戲啊!

想當初,2013年馬化騰為了入股滴滴,專門於北京兩會期間請程維吃飯。而且,馬化騰還大氣地答應了程維的所有條件,包括不干涉公司業務的獨立發展和不謀求控制權,這才勉強入股了1500萬美元。

想當初,程維採取農村包圍城市的手法,帶著地推人員連夜蹲守在北京四惠、大屯等出租車司機扎堆的地方,迅速佔領了除首都機場T3航站樓以外的所有重要據點,一舉幹掉估值達到10個億的微微拼車。

想當初,程維放棄長沙、武漢等二線城市,集中火力猛攻上海,“核心城市一個不能丟,必須把大黃蜂按住。”此後他採取陣地攻堅戰,“大黃蜂打哪裡,滴滴就打哪裡”,硬是把大黃蜂擠垮,直到被快的收購。

想當初,程維籌集10個億發起一場驚心動魄的補貼大戰,“快的補貼10塊,滴滴補貼11;滴滴補貼11,快的補貼12。”

這邊補貼剛剛到位,那邊服務器瞬間就出現宕機,一天的訂單量相當於前一年的50倍,程維不得不連夜給馬化騰打電話,請求馳援1000臺服務器。

想當初,程維調集市場、業務、PR、HR和財務,成立“狼圖騰”項目組,和Uber火拼。整整10個月,滴滴員工每天早上跑步進公司,“九點鐘早會,遲到一次罰200百,遲到三次就是500百。”

那4年,程維辦公室沒有超過一個禮拜是平靜的,不是競爭出狀況,就是價格戰出現問題,“來不及喘氣,天天都是高潮。”

那4年,程維每天都堅持在一線戰鬥,“我們生在血海狼窩裡面,出生在戰爭年代,就註定要面對殘酷的競爭,一刻不得停。”

的確,前面有交通部、市交委時不時約談,後面有執法大隊、派出所隔陣子就上街扣車,“以北京為例,首都機場、火車站、國貿、中關村都是專車司機口中的危險地帶。”

短短4時間,出行賽道20多家公司就被打跑了,程維成了國內最年輕的獨角獸企業CEO,口袋裡有40億美元現金,3億用戶,每天服務的訂單超過1300萬。

“國內主場比賽已結束,接下來要走出去全球打客場”、“2017年滴滴的重點是修煉內功,2018年我們將會全面出擊。”多麼地書生意氣,多麼地揮斥方遒。

那個時候,程維在烏鎮小橋流水旁,愜意地與張一鳴、王興等新一代大佬指點江山,激揚文字。

那個時候,程維在北大博雅塔下,緊緊握住戴威的手,一投就是幾千萬美元,“用共享單車來解決短途出行,解決出行的最後一公里是最優方案。”

不過,江湖險惡,有的只是紛爭,有的只是利益啊。

人家王興玩的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就在風輕雲淡喝茶的同時,美團打車已經上線,搞的程維措手不及。

戴威更加厲害,一言不合就讓程維派出的三員大將休假,誰勸都不好使。

當然,這些都不可怕,可怕的是程維突然發現自己花了4年時間構建的護城河一夜坍塌。幾乎在一夜之間,程維的那句“讓出行更美好”已經變成了一句口號,。

乘客在抱怨,抱怨又回到了以前打車難、打車貴的老路。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尤其是早晚高峰,即便加價20%、30%都打不到車,而且系統調配的車動不動就是5公里以外,真有急事,能把人氣瘋。

司機也在抱怨,抱怨賺錢難,抱怨抽成高。不少滴滴司機要麼迴流去開出租,要麼勉強維持。一旦新的平臺佣金更高,補貼更多,評價機制更科學,他們很快就會拂袖而去。

快車本來就是因競爭而生的階段性產品,當初就是純靠補貼砸出來的。沒有了補貼,司機自然就沒有幹下去的動力,而採取動態調價,讓消費者買單,隨之而來的就是洶湧澎拜的差評。

順風車曾是創業者最看好的業態,但也是問題最多的產品,體驗不好、接單不便也就算了了,關鍵對司機把關審查不嚴,導致出現鄭州空姐致死的惡性案件,最終被迫下線整改。

滴滴巴士更是尷尬,停站位置不合理,上路的車又常常空駛。

“城牆並沒有那麼厚,水並沒有那麼深,”這才是最可怕的。程維驀然發現自己燒了20多億,打了無數次戰役贏來的東西並沒有那麼值錢,對手竟然頃刻之間可以破解。

當然,程維也是有苦難言,在他的身後永遠懸掛著兩把劍,一把是政策劍,一把是資本劍,他必須兩邊兼顧。

監管機構考慮更多的是公共安全,尤其是網約車頻頻出事以後,更是日趨謹慎,很多原來想嘗試的城市也退了回去。所以,即便要撬動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龐大的私家車也只能是一種奢望,程維只能寄希望於無人駕駛。

程維也是喊出,“會使用戶共享出行的成本再降低60%”、“誰掌握這項技術,就能徹底結束價格戰”。為此,他也在無人駕駛上投入了巨資。

不過,遠水救不了近火啊,無人駕駛真要上路,真要形成生產力,估計至少是5年以後的事情了。

尤其資本是逐利的啊。

那些投資人當然是怎麼利益最大化怎麼來,“能賺就賺,賺不到就合,合不了就撤,誰也會做最後的冤大頭。”優酷與土豆合併、美團和大眾點評合併、滴滴與快的合併、58與趕集合並的發展路徑概莫如此。

所以,不要考驗資本方的耐心。

而且,最近的時機也不是很好。本來呢,獨角獸包括超級獨角獸備受資本追捧,尤其是CDR概念讓很多在美國上市的互聯網遊子一下子又找回了初戀感覺。

不過眼下,中美貿易戰重壓下的滬深股指從3500點一路滑落到2800點以下,400多隻股票市值跌到2008年之前,哪個還敢愛獨角獸呢?

受此拖累,香港股市也是一落千丈。大名鼎鼎的小米最先商定的是香港與國內同步上市,最後一刻被迫修改方案,估值更是一再下調。

所以,上市的想法恐怕要滯後很長一段時間。

眼下,程維唯一能做的只能是重溫6年前的創業初心。畢竟,活下來比什麼都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