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初年前所未有的收藏風潮,那些軍政要員毀了多少文物

民國建立後,大學問家曹聚仁先生旅外多年,重回故地後說:他到北京,有三處是不可不去的,一是八大胡同,舊時是中國妓院最多的地方,故事多多;二是天橋,最反映人間百態;三是琉璃廠了,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縮影,也是中國文人的一個樂地。

其實民國建立後的琉璃廠,貨品琳琅滿目,許多稀奇古怪的玩意兒隱匿其中,好貨讓人目不暇接,許多旗人家裡舊時壓箱底的寶貝。

民國初年前所未有的收藏風潮,那些軍政要員毀了多少文物

所以民國時兜裡有錢的,肚子裡有墨水的,手裡攥著來路的,腦子裡有門道的,都飯後溜達到這兒來消遣。其實這反映了民國時的一個風氣:前所未有的收藏熱潮。

民國初期大名鼎鼎的F4,就是 清末四大公子,這四人皆是精於古玩之道。 其中一人張伯駒,河南項城人,提起河南,我們可能會頭一個想起竊國大盜袁世凱。別說,這兩人還真有點關係,張伯駒的父親張鎮芳是袁世凱的表兄弟。

由著這一層關係,張伯駒打小就和袁家小輩一起廝混,特別是和袁克文最對脾胃,兩人也常談天談地談古玩。張伯駒玩古玩好些年頭,收藏的傳世稀珍也頗多, 他曾坦言,

“餘自三十歲至六十歲,三十年珍藏,亦忝列收藏家之列為諸公殿。”

有人說49年前國人的文化底蘊深厚, 其實不然,撇開兩極分化程度不論,單提與前面說到的收藏家,古玩家同等階級的人,附庸風雅者也不勝枚舉,其中的多是軍政要員。

在民國初期,軍政要員的收藏之風堪稱時尚,雖然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古玩市場的市場的發展。但由此也帶來了部分粗鄙之人對藝術品的野蠻譭棄,這一現象,也成為了這一時期古玩市場和收藏領域的毒瘤,多少愛物之人對其扼腕嘆息!

民國初年前所未有的收藏風潮,那些軍政要員毀了多少文物

民國十一年正月十七日張扶山《在山草堂日記》中詳細記錄到,“訪學甲,同徒段岡北處談。岡北言郭堅前在岐、鳳殘酷不可言。其部下自名為土匪,故所過分地,一無所遺。岐山宋姓為翰林,富著一方。其花園近在城南,縱火焚燒之。書籍無論新舊,概付之一炬。古董字畫、逮為徙來交際之用,到處荒涼,不能備言。”

當年一些“偽收藏者”的惡劣行跡可窺其大概,買來那些珍貴藝術品職位了炫耀他的財富地位,熱頭褪去後便像對待垃圾一樣隨意丟棄,更有甚者,付之一炬。無須隱晦的是,這些“收藏家”連起碼的人格底線也難以保全。對藝術品、文化遺蹟尚且如此!罔論對讀書人的態度了。

民國初年前所未有的收藏風潮,那些軍政要員毀了多少文物

再說一個有意思的小故事,輕鬆下氣氛。

袁世凱稱帝,民間反袁情緒高漲,有人以離合體撰上聯對曰:

或入園中,退出老袁還我國

廣徵下聯,很久都沒有人能對的上。

後來有人以袁自悔口氣撰下聯:

餘行道上,不堪回首是前途

離合或、袁、餘、首四個字成下聯。

當時廣為世人相傳,巧妙又讓人唏噓。

對聯還是很有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