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二戰後德國可以用那麼快的速度重建?

沈孟棟

德國是歐洲第一、世界第四大經濟體,僅次於美國、中國與日本;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德國戰敗以後一分為二,國土銳減元氣大傷,因為大規模戰爭的摧殘,德國經濟幾乎處於崩潰的邊緣。然而二戰以後,德國經濟卻迅速恢復崛起,成為了全球主要經濟體。



德國能夠迅速崛起有這麼幾個原因:

  1. 第一,德意志民族的軟實力基礎並沒有被戰爭摧毀,仍舊保存著;
  2. 第二,世界格局的變化以及美國的強力支持;
  3. 第三,德國作為戰敗國的側面影響。

德國非常重視教育,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義務教育的國家,當世界上很多國家仍舊處於封建社會的時候,德國大部分的婦女都已經受過了教育;近代,德國人才輩出,科技繁榮,噴氣式飛機、彈道導彈、機載雷達、無人機等全都最早出現在德國。


作為戰敗國,大量的德國人才被美國、蘇聯等瓜分,即便如此,德意志仍舊保留了大量的人才資源,加上德意志民族的天性,催動了德意志在二戰以後的迅速復甦。

近代德國兩次發動大戰,主要也是為了爭奪海外地盤。然而隨著戰爭的結束,英國等老牌帝國元氣大傷,海外領土喪失殆盡,對於德國來說相對來說卻是好事——英國、法國等對於德國的優勢一夜之間幾乎完全消失。

同時,隨著世界格局的改變,美蘇爭霸,德國成為了蘇聯與美國博弈交鋒的前沿,蘇聯對東德、美國對西德,都進行了大規模的支持,使得德意志的經濟迅速得到了恢復與發展。

還有一點與日本一樣,作為戰敗國的德國,軍事力量被大幅度削弱,加上德國海岸線的大規模失去,德國在防衛上的耗費大量縮減,專心於經濟的發展。


澹奕

二戰結束後德國成了一片廢墟。 美國為了防止蘇聯繼續向歐洲擴張勢力,向西德進行了大量的經濟援助,使德國能夠快速的重建,阻擋

蘇聯向歐洲地區滲透。



1.德國目前是歐洲第一經濟強國。在全世界僅次於美國、中國和日本。德國擁有這樣的成就來之不易。

2.二戰期間美、英兩國對德國法西斯實施了大規模地毯式轟炸,蘇聯軍隊進入德國後幾乎搬空了這個國家。德國的工業基礎全部被毀滅。德國能夠再次實現大國崛起,這確實是一個奇蹟。



3.二戰結束後德國70%以上的房屋成為了廢墟,德國已經無力翻盤。此時美國與蘇聯在歐洲地區對立十分明顯。蘇聯控制著東歐地區,對西歐形成了很大的壓力。英、法、德等國家根本沒有實力與蘇聯對抗。



4.美國不想讓歐洲地區全部被蘇聯控制,因此美國開始執行馬歇爾計劃。對英國、法國、德國等歐洲國家進行大幅度的經濟援助。德國在廢墟上重新建設了城市和工廠,德國在十年內國民生產總值翻了兩倍。



5.德國在二戰後用了十年時間就實現了大國崛起。而很多發展中國家50年也做不到。這是因為德國在二戰期間就是經濟強國,這個國家不缺乏熟練的技術工人,也保留著科學的管理制度和優秀的科研團隊,這些無形資產是那些發展中國家所不具備的。只要有資金投入德國想再次崛起並不困難。


6.西德崛起後,蘇聯曾建議只要西德加入蘇聯的陣營,那麼蘇聯就同意讓東德與西德合併,但是西德得拒絕了。西德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一直避免與蘇聯對抗,西德的崛起是標準的和平崛起。



7.因此一個國家如果想強大,必須要有和平發展的環境。如果一個國家長期處於戰亂,或者國家周邊處於戰亂之中。那麼就會引發國際投資大量外逃,會嚴重影響國家的經濟發展。


杜達特洛夫斯基

一、經濟發展影響因素有:

企業角度有資本、技術工人、技術、管理團隊。

國家因素:統一的市場、國民教育素質、國家經濟政策、國家政府經濟政治領導力、社會保證體系。

國際環境:國際市場、國際資本、國際關係。

二、德國快速發展因素分析。

1.德國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發起國,經濟基礎雄厚,雖然被摧毀殆盡,淪為廢墟。但人還在,產業技術個人在,先進的技術還在,企業家隊伍管理人才還在。一旦環境允許,資本到位,經濟恢復發展一定飛速。

2.美英法為了對抗蘇聯,不得不結束對德國分區佔領,組建扶持一個經濟強大的政治有力的國家對抗蘇聯。美國推行馬歇爾計劃援助德國,對德投資,為德國發展提供了大量資本。

3.美國英法吸取二戰教訓,對聯邦德國的改造是測底的,德國測底清楚納粹影響。德國社會各階層也進行深刻反省,反省二戰罪行,從制度上避免重蹈覆轍。建立了高效廉潔勤政的政府。為德國發展提高領導力。

4.德國日耳曼人嚴謹認真民族性格。德國大學高等教育和基礎技術工人教育同樣發達。也為德國發展提供大量人才。

5.二戰後,以計算機為代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為德國發展提高趕超美國等原有發達國家機會。德國原有工業基礎已經毀滅,重建更有利於先進技術的應用推廣。

6.德國作為戰敗國軍事力量還是收到美國限制,加入北約,美國為其提供保護,軍費支出比例很小,也為其經濟發展提供更多的資金保證。

7.二戰後,歐盟建立(前期歐共體或歐洲鋼鐵同盟),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為德國發展提供了契機,德國深度參與世界分工,抓住了歷史機遇促進經濟飛速發展。

三、德國戰後歷屆領導人。

1、奧托·格羅提渥(Otto Grotewohl)1949年10月12日—1964年9月21日 德國統一社會黨

2、維利·斯多夫(Willi Stoph)1964年9月21日—1973年10月3日 德國統一社會黨

3、霍斯特·辛德曼(Horst Sindermann)1973年10月3日—1976年10月29日 德國統一社會黨

4、維利·斯多夫(Willi Stoph)1976年10月29日—1989年11月8日 德國統一社會黨

5、漢斯·莫德羅(Hans Modrow)1989年11月8日—1990年4月12日 德國統一社會黨

6、洛塔爾·德邁齊爾(Maziere)1990年4月12日—1990年10月2日 基督教民主聯盟 康拉德·阿登納(Konrad ADENAUER)1949年9月20日—1963年10月15日拜恩基督教社會聯盟、自由民主黨

路德維希·艾哈德(Ludwig ERHARD)1963年10月16日—1966年12月1日拜恩基督教社會聯盟、自由民主黨

庫爾特·格奧爾格·基辛格(Kurt Georg KIESINGER)1966年—1969年社會民主黨、拜恩基督教社會聯盟

維利·勃蘭特(Willy BRANDT)1969年—1974年5月6日自由民主黨

代總理瓦爾特·謝爾(Walter Scheel)(1974年5月7日 - 1974年5月16日)自由民主黨

赫爾穆特·施密特(Helmut SCHMIDT)1974年5月6日—1982年10月1日自由民主黨

赫爾穆特·科爾(Helmut KOHL)1982年10月1日—1998年10月27日拜恩基督教社會聯盟、自由民主黨

格哈德·施羅德(Gerhard SCHROEDER)1998年10月27日—2005年11月21日 德國綠黨

安格拉·默克爾(Angela MERKEL)2005年11月21日—今 拜恩基督教社會聯盟、社會民主黨


人生如夢zhw

德國的二戰後重建得益於德國人民在內政和外交的非凡努力。


首先在內政上:

一是轉型“社會市場經濟” 。二戰結束後,德國社會各界圍繞未來的經濟轉型進行了全民大研討。他們首先反思戰爭教訓,認為一戰後很長時期德國貧富差距過大、勞資矛盾突出,是納粹政府登臺一呼全國瘋癲的主要因素。其次對比選擇,大家認識到

傳統的英美自由競爭的工業資本主義模式,難於解決德國戰後社會經濟發展所面臨的諸多問題,“社會市場經濟模式”選擇成為了全民共識。隨之德國重建就以貨幣改革為先導,將市場經濟、宏觀調控、社會保障等綜合考量,開始了整個社會經濟體制的脫胎換骨改造轉型。


二是從政治上堅決與納粹德國切割,制定法律禁絕一切納粹思想、宣傳、組織,否定納粹歷史,嚴打納粹殘留,以“新德國”的形象展示世界。

三是以工業製造業立國,注重科技先導,提高產品質量,大力扶持中小企業發展,使之成為支撐德國經濟崛起的主要支柱,在全球確立了“德國製造”的良好形象和品質。

四是注重人才儲備和教育體制重建。確立了技術培養的職業教育和技術研發為主的綜合教育兩翼齊飛格局,教育投入空前加大,“需求”導向切近生產,以德意志民族的高素質人才如雨後春筍蓬勃而出,為經濟騰飛奠定了人才基礎。

五是社會政策重視“公平” 。戰後德國將公平與公正作為國家追求的至高目標,建立了完善為人稱道的社會保障體系,在分配製度上通過政府的調控克服收入和分配上的不公平,把社會穩定作為國家發展的基石。

其次在外交上:
一是真心誠意反省納粹德國帶給被侵略國家的災難傷害,以“贖罪”的態度善待周邊國家,該認罪就認罪,該賠償就賠償,洗心革面獲得認同。


二是認定戰後德國被分割劃定的利益格局,包括領土邊界、海外殖民地,這個政策一直延續到兩德統一,把歷史結點定格在“新的德國”一心一意謀發展。
三是積極解決“法德矛盾”,把兩國的百年糾葛恩怨一筆勾銷,把兩國關係納入歐洲一體化的軌道,這就為德國贏得了良好的國際發展環境。

最後是“馬歇爾計劃”的空前助力:

“馬歇爾計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奠定歐洲復興的重要助力行動。該計劃是對被戰爭破壞的西歐各國進行經濟援助、協助重建的一攬子計劃,從1948年4月到1952年4個財政年度,西歐各國通過參加經濟合作發展組織,總共接受了美國一系列包括金融、技術、設備等各種形式總計達131.5億美元的援助。其中德國受益最多,是德國能快速從廢墟上站立起來的重要助力。

發展就是硬道理。德國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滿目瘡痍國家自強自立,最終成為世界尊敬翹楚的典範案例。


今古達觀

工廠可以被炸燬,機器可以被拖走,但是人腦子裡的知識是帶不走的。



人才保護

從某種意義上說,新中國才是“一窮二白”,而德國人不是。德國,包括日本,對於理工科人才的保護,是超越了“人道主義”概念的。舉個例子說,日本在招募神風特工隊員時,理工科的學生不收,國家的未來需要“你們”。死的人都是什麼人?而留下來的,都是“精華”。

一戰後,德國能迅速崛起就已經證明了這一點。高素質的人才有的是,只要資金到位,恢復只是時間問題。



正確的站隊

光有人才也是不夠的。還得會站隊。二戰後,德國人反思的更透徹,認真貫徹了兩項精神指示。

(1)一心一意謀發展,聚精會神搞建設

(2)悶聲大發財

執政的右翼政黨,主導經濟口號就是“增長、增長還是增長”

發展是硬道理,這一點,沒說錯。

把法西斯消滅,杜絕走極端的可能性。納粹黨的“要大炮不要黃油”只是一劑興奮劑,短時間能刺激復甦,長久來看,大炮能當面包吃嗎?跟美國人站在一起,要什麼給什麼。還不用養那麼多軍隊,勞動力大大釋放。

有時候,選對一個大哥,比自己傻乎乎的蠻幹,要重要。



勞動力素質高

光有人才和援助,依然不夠。德國人講服從,自尊心強,工作積極性也高。全社會有復興德國的共識!


Mer86

主要是美國因為二戰後的國際形勢變化覺得應該重新武裝德國,也要發揮德國之前工業體系的作用,而且歐洲要重建還就得需要德國的重新發展。

因為在德國統一後,隨著德國工業的發展,歐洲大陸實際是圍繞著德國建立了一整套工業體系,德國是這個體系的核心,這個是歷史形成的,有它的慣性和力量,美國要低成本的重建歐洲需要順應這個體系,那麼就必須要把德國再次扶持起來。

當然,德國人自己的底子厚實,老百姓的教育水平高,技術學校的體系完備,熟練的工人多,美國人只要把約束放鬆,再給一點啟動資金,德國人就能起來。趕巧了,美國人又以慷慨著稱,給的錢足夠多,德國的發展也就極為迅速了!

但是,美國的因素是最主要的,因為當時德國人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其實現在也不行,他們仍然在美國的掌控之下!


帝國曆史觀察者

兩次單挑世界的能力,那是從普魯士時代,人家就開始全面重視教育,世界第一個普及全民義烏教育的國家,重視人才的力度都是同時期其他西方列強不能比的,一直到二戰結束,德國的人才的數量和質量穩居世界第一,人才的全面開花使得德意志開始在歐洲迅速崛起,不論當時的工業產值,科技力量,還是後備人才基礎都遠超同時期其他列強,即便二戰結束,德國戰敗,毀滅的只是人家的基礎設施,哪怕美蘇對德國瘋狂的掠奪,憑藉自工業革命以來,積累的龐大人才基礎,照樣迅速崛起,這也是我們建國後,大規模普及掃盲教育,的原因,日本雖然沒有德國那種重視教育的力度,但比起同時期整個亞洲都是教育嚴重落後幾個世紀所有亞洲國家,日本可謂相當優秀了,所以日本戰後崛起,除了有美帝的扶持,其自身的原因也很重要,所以美帝扶植了這麼多國家,就日本和德國是最亮的兩顆超新星,其他都是大眾的存在


第三縱隊隊長

日耳曼民族的凝聚力特別巨大,本身一戰以後德國的領土大幅縮水,二戰失敗以後德國的青年男人死傷太多,德國一片廢墟,勞動力的任務特別艱鉅,外加一戰的鉅額賠款。年輕加年老的女人把大部分領域的工作都承擔下來,使得各個行業都能正常運轉。所以說德國的重建速度主要是德國的女人跟日耳曼的凝聚力


無法彌補的錯858

人!

一個國家強大,首先是民眾強大。國家要讓人民要受到良好的教育,民眾掌握無形的知識和技能。房屋可以炸燬,知識不能炸燬,才能不會炸燬。

人民團結 ,有共同的命運,沒有二元社會分裂結構。沒有柏林人比別的地方的人優越的情況。過聖誕節沒有人口大遷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