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映票房過億,首日破3億,憑什麼《我不是藥神》能「雙高」?

點映票房過億,首日破3億,憑什麼《我不是藥神》能“雙高”?

幾天之內,微博上接連出現有關“山爭哥徐崢”的超話,朋友圈不斷《我不是藥神》的安利刷屏。這麼高的熱度,似乎所有人都以為“山爭哥”又在“囧系列”出了部不錯的新作,沒想到這卻是一部改編自真實事件的現實主義題材影片。

點映第二天(7月1號)總票房就突破了5000萬票房;7月3號點映狀態下,用9.1%的排片,拿下了43.1%的票房;7月4日,仍然是點映狀態下,影片單日票房超過6500萬,票房佔比52.1%,上座率達到46.5%

點映票房過億,首日破3億,憑什麼《我不是藥神》能“雙高”?

作為一部影片來講,這樣的成績完全可以算國產片裡的現象級,而這部影片還是實主義題材。

歷數近年來中國電影史上的現實主義題材影片幾乎沒有市場表現非常出眾的,從《盲山》到《親愛的》,到《二十二》,再到《嘉年華》這幾部表現口碑比較突出的現實主義題材影片,豆瓣評分均在8分以上,可是票房方面卻不盡人意。

點映票房過億,首日破3億,憑什麼《我不是藥神》能“雙高”?

2007年聚焦人口拐賣《盲山》,該片導演憑藉此影片獲得過羅馬電影節最佳導演獎。但是《盲山》的累計票房只有14.1萬,而當年的國產影片《集結號》、《投名狀》等票房都在2億以上。

2014年的《親愛的》有趙薇加持,票房也才不到3.5億。引起社會對“慰安婦”關注的《二十二》在多個明星自發幫忙宣傳下票房才剛超過1.7億。入圍了威尼斯主競賽單元,也拿到了金馬獎三項重要提名,並獲得金馬獎最佳導演獎。《嘉年華》票房更是隻有2200多萬。

國內實主義題材的影片一直面臨著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局面。導演張藝謀曾經在採訪中悲言:“現實主義跟市場流行的東西是兩回事,市場上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沒有大賣到10億的,日後也不會有很多。我們被票房綁架了,包括我自己。”

國內觀眾在看過《辯護人》、《熔爐》、《真相》(Truth)、《聚焦》(Spotlight)等這樣一系列國外現實主義題材的影片也只能感嘆一句:“中國什麼時候能拍出這樣的電影?”

點映票房過億,首日破3億,憑什麼《我不是藥神》能“雙高”?

可如今《我不是藥神》口碑方面自是不用說,一邊倒式的好評。有網友還評價道:

“《我不是藥神》應該就是多年來我們一直眼饞“別人家的孩子”式的那種電影,就是那種能用成熟的類型片手法完成一個豐沛飽滿的故事、並且富有現實意義的電影,那種我們所謂的韓國和印度不斷在拍的“能改變國家的電影”。現如今,我們自己終於也拍出了這樣的電影。”

而票房方面,點映就破億,首映排片佔比達51.0%,截稿為止今日單日票房1.3億,佔總票房81.1%,票房號召力不可小覷。

點映票房過億,首日破3億,憑什麼《我不是藥神》能“雙高”?

為什麼這一次現實主義題材的《我不是藥神》能叫好又叫座了呢?

用喜劇的方式講悲情的故事

看過影片的人應該都知道這是一部戲劇類型的片子。徐崢的喜劇天分不用多說,有網友就提到:“看前半段,我還以為是“印囧”提前上映,笑得臉疼...”

國人大多具有悲憫情懷,面對現實主義題材的大多是根據它的感人係數,催淚程度來評價。久而久之,我們會產生“催淚的就是好片,不那麼催淚的就是拍得一般”的錯覺。

點映票房過億,首日破3億,憑什麼《我不是藥神》能“雙高”?

現實主義題材影片也一直被拍的比較沉重。有的為達到影視效果,會故意做一些渲染,使整部片子讓人有一種無力的悲痛效果。這使得相當一部分情感脆弱人是不敢看這類的沉痛題材的。

像被國人叫好的《熔爐》,就有網友表示禁不住朋友對劇情的安利看了這部影片,可是看完之後那種壓抑悲憤讓她難受了一個多星期。是好看,但覺不會再看第二遍。

而《我不是藥神》卻是反其道而行,前面用大量的喜劇手法去刻畫人物性格,以及生活狀態。

在後半段中人物轉折有的哭戲,而後結尾的不算圓滿的圓滿。整部片子不是從一而終的低沉。

像影片的宣傳海報出現的角色,除徐崢的角色外其餘都是自己患有顆粒白血病或家人患有,但是每一個人都是開口大笑的。這未必不是代表著一種向上的生活態度。

點映票房過億,首日破3億,憑什麼《我不是藥神》能“雙高”?

人人都關心“醫保”問題

一些現實主義題材的影片會聚焦在某一部分人群中,像《盲山》、《親愛的》關注的是人口拐賣問題,《二十二》觀察的是戰爭中的受害者慰安婦,《嘉年華》揭露的是被性侵兒童的受害後的社會反映。

這些人是一部分人,可能離是發生在一些很近,但又離很多人非常遙遠。對於沒有發生在自己身邊或周圍的事,大部分人很難感同身受的去關注。

《我不是藥神》是在說患有顆粒白血病的這一群體,因買不起特效藥而去買走私的替代藥,展現“天價藥”所帶來的傷痛以及社會影響,其實還是在反映“醫保”問題,從城市到農村,從大人到小孩哪一個不跟醫保相關?就像電影裡一個命不久矣的老太太說:誰家沒個病人?

點映票房過億,首日破3億,憑什麼《我不是藥神》能“雙高”?

此外還有人因為買不起藥,買不到藥而沒了性命。人人都關心自己生病了能不能有藥醫,能不能醫的起;希冀這部影片能讓國家關注到“醫保”問題。

如今國內現實主義題材的影片仍需要摸索。如同影片宣傳曲《生如夏花》的歌詞一樣“也不知在黑暗中究竟沉睡了多久,也不知要有多難才能睜開雙眼...”但是電影應該並不僅僅只是表現娛樂色彩,也有它反映生活,展示真實的意義。這也是現實主義題材電影應該存在的原因。

點映票房過億,首日破3億,憑什麼《我不是藥神》能“雙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