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文选登|郝津俐:梦江南——记大运河森林公园

“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文选登|郝津俐:梦江南——记大运河森林公园

(张桂林 摄;作者供图)

江南是一首诗,更是一阙词,迷离而悠远。若有烟雨时节,总想一篙撑过去,拾起满目的绿肥红瘦,将雨意横斜的篇章,在烟波浩渺的记忆里浮起,落下。

然而,大运河森林公园的丛林活力景区,却让我一度迷失了自我,迷失了方位,行走在光与影的世界里,恍若走进了梦中的江南。

丛林活力景区位于运河右岸的柳林深处,生生地用一种熟稔的幽静与恒远的空灵,把梦里的江南硬是给拉回了通州,叩响我沉寂的日子。

越是走近它,就越是觉得惊喜,原来有这么一个地方,像古老的记忆向深邃之处飘逝,散发出某种说不出的气味和余韵。每一片叶子,每一滴流水,每一丝气息都是有灵魂的。每一处景致都有着婉约的韵脚,天水自然而融洽地契合在一起,完美地诠释着老子的“水几于道”。那是如何的一种“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浑然天成呵。

如此说来,森林公园也是沾足运河的“水”光,亦可见,这条流淌着历史的河流是多么神奇宽广,它没有因为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而显得遗世独立,没有因承载着中华文明而显得沉重难行,相反,它平和,轻态,仪态万方,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在这里水乳交融,并不断升华,从而让通州一天比一天美丽,一天比一天富饶。

如果说通州是水城,那么这里则是水园,它是被水浸润的园林,被水环绕的园林,因水而升华的园林——水就是它的灵魂!淼淼鱼塘中,有野鸭嬉戏,闲适、旷远而静谧;木栈短亭穿梭其间,长廊逶迤填补虚空,采摘、垂钓点缀其中;木映花承全为衬景。真是处处有情,面面生诗,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在园中行走,足音是轻轻的,总怕踩响了时光深处的筝音,惊醒了尘封中的旧事。水边扶疏的柳,也主动配合着这份悠然,似乎氤染着淋漓的水意,犹自舒卷着紧密缠绕的三千发丝,犹自舒缓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情丝意绪。光阴的河带着江南的气息,渐渐地被拉近拉长。

虽是误了杏花,却收获了一片金黄,一片紫幻,马鞭草和波斯菊各自执了罗扇,晕了胭脂,引动熹微的曙光,占据了视觉高端,让游人揽尽其泛滥的妖娆。饱含爱意的花朵,在天地间粲然,淡如流云的诗意,在暗香中摇曳,一点点绿色的叶子,总是陪伴着,一起用蜜蜂的翅膀来倾听游人的脚步,和着阳光的声音,用淡然的笑容将生命和意义一起释放。

春,一旦越过冬的萧索,天地便是别一番景象,散发着蓬勃的朝气。透过时光,以万物勃发的姿势行走人间。不仅仅是海子笔下的“春暖花开”,也是我眼前的这一片明媚。

远处,传来女孩稚嫩的童音,和银铃般纯净的笑声,那么的温馨、明朗、快乐。原来,阡陌林荫下还藏有不少的碳木秋千,或快或慢,或高或低,成就着孩子们一个个美好的幻想、一个宠辱皆忘的空灵的世界。

没有女孩不喜欢秋千,且不说那种感觉,只是那种“裙裾飘飘,长发飞扬”的视觉效果,就足以让人感觉逍遥浪漫。把秋千荡到最高点的时候,心也随之飞起。到最高点时候,心里不自觉地就有了一种成就感。感觉自己沐浴在幸福的阳光里,欣赏着美丽的景色,品尝着快乐的滋味,憧憬着美好的明天,勾画着心底的梦想,也许,还会轻轻地哼一首歌,秋千的节律和歌曲的旋律交融在一起,共同奏响一曲华美的乐章。

生活有时也若一架秋千,时高时低,时缓时急。我们何不把时间停留在美好的回忆里,回放至秋千上,闲适地荡漾,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平淡一些,从容一些,踏实一些。或许我不知道明天将要面对的是什么,不知道未来将要面对的是什么,但我心中有一首诗,有一幅画,有一曲歌,有这样一个秋千。

几只鸟从远方飞来,在天空里轻盈地盘旋,清脆的鸣叫在公园里响着,像女子窗前的风铃,撩拨着游人柔软的心灵。很快,歌声唤来了更多的同伴,天地间一下子热闹起来,在枝头、在叶底、在草尖、在灌丛、在檐前、在云里、在水面,到处都有鸟儿们的影子,吱吱呖呖,啁啁啾啾,莺莺燕燕,此起彼伏。如烟如尘地笼罩在万物上,如线如丝地勾勒在天光里,如雨如香地镶嵌在一弯蒹葭里。

都说,江南一半是水,一半是岸,却不料,此处也是一样。目光被一只鸟儿牵着,走进岸边湿地的芦苇荡里。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翻过一页纸,一厢情愿地认为,诗经中的那些女子,就是从这片苇荡中,带着绮丽与墨香,从很远很远的朝代,走出来的。风吹过去,里面有河水的声音,像一片清澈的记忆,穿过一截一截的风云,缓慢地一缕一缕靠过来。

所有的恬静,都悄悄地躲在身后,光线追赶着涟漪,归拢出一片片飘渺的白云,让它定格在晴空里,定格在水面上,诉说这份深远和宁静,这份纯净和典雅。

蛙鸣,在这里,无疑充当着一个个必需的标点,在芦苇荡的上空,在芦苇深处,或隐约,或清脆,留下一阙阙清词小令,为阅读这丛蒹葭所不可或缺的情节。

走累了的太阳,歇脚在西天,加重了它的色彩变幻;诗意漂浮在水面,随黄昏溅起几许潋滟波纹,一如浮萍,留下难以遮掩的浮想。

风,重了,苇叶一边大胆泼辣地随金光起舞,一边横在伊人的唇边,在君子好逑的渴望里悠扬起一曲绵长的歌响。

“遡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曲声中,窄小的栈道,像眉目孤清的女子,诱我顾不得道阻且长,迂回而入。白露下,莲,带着兰花指的伤感,斜斜地醉在水的中央,无涯而楚楚动人地开放着。于是,胡琴依呀,丝管悠扬,鼓点碎裂,吴侬软语,烟霞一样的衣,桃花一样的妆,流云般的水袖,幽微的佳人,一点点从我眼前生动起来。

“蒹葭萋萋,白露未浠,所谓伊人,在水之湄。”千回百转中,醉卧于“水之坻”的木亭,随水,画出了一幅精巧而淡雅的风景。一脚踏进去,沁凉的静息衬得林中的鸟声都有了水气。整个亭子都是原木打造的,沁着自然的馨香。檐下的格栅,更是别致,像是随意安放了几许枝杈,却如此地巧夺天工,写意地挥几下笔,就似雕饰了形态各异的花鸟虫兽,令人回味无穷,赏心悦目。而最是让我惊叹的,还是木亭那“丝质的长发”,以低调微吟的缱绻,在透明的时间里和绿波苍苔作着切切私语。其实这些“长发”,不过是就地取材,看到紧紧偎在芦苇边上的菖蒲了吧,正应了那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在此,亦可见设计者的独具匠心。

如若你有缘,往那桥上的亭子间轻轻一站,便成了诗经里坚贞美丽、聪慧善感的女子。倘若你手扶杆栏,双眸眺远,又沾满了宋词里的凭栏意景。闲愁千古,怅然若失了。

站在亭下远眺,弯弯曲曲的木栈,平平仄仄的石阶,瘦瘦清清的小河,高高低低的小桥,如泛黄的照片在视线中层层清晰。这样远远近近地望着,目光沾染了水的痕迹,醉成湿漉漉的痴情。夕阳斜下,嫣红的水面随橹的摇晃洒下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珍珠,小船儿荡荡悠悠地向远方的漕运码头划去。栈桥的影子在细细碎碎的水声中被一波一波的涟漪轻柔地化开,亦真亦幻、忽明忽暗,仿佛岁月的印痕在自然的画面中流动,树影、船影、桥影,人影,晃动着,渐渐隐去。

(本文为“大运河沿线八省市社科联+北京市网信办”联合主办的“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来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