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出自慶陽的革命歌曲你都會唱嗎?

这些出自庆阳的革命歌曲你都会唱吗?

这些出自庆阳的革命歌曲你都会唱吗?

慶陽的歷史如腳下的黃土地一樣深厚,慶陽的民歌如高原夜空的繁星一樣燦爛。《詩經》名篇《豳風·七月》《大雅·公劉》就是這裡的先民們的歌謠。在抗日戰爭時期,慶陽作為陝甘寧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八路軍抗戰的大後方,抗戰文藝蓬勃發展。從陝甘寧邊區唱到全國、至今仍然傳唱不衰的《咱們的領袖毛澤東》《繡金匾》《軍民大生產》三首革命歌曲,就誕生於抗戰時期的慶陽。

《咱們的領袖毛澤東》

这些出自庆阳的革命歌曲你都会唱吗?

從1941年開始,慶陽的許多地方與著名的南泥灣一樣,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在大生產運動中,湧現出了許多勞動英雄,包括文藝英雄。1943年,陝甘寧邊區政府在延安召開勞動英雄表彰大會,12月19日,毛澤東接見17位勞動英雄,孫萬福就在其中。當時的《解放日報》記載了這樣一個動人的情景:在表彰大會上,一位老英雄走近毛澤東,激動地說:“大翻身哪!有了吃有了穿,賬也還了,地也贖了,牛也有了,這都是你給的,沒有你,我們這些窮漢子爬在地下,一輩子也站不起來!”這位勞動英雄就是來自隴東曲子縣(今慶陽市環縣)的農民孫萬福,他在會議期間創作了著名的革命歌曲《咱們的領袖毛澤東》。

孫萬福1883年出生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一直務農為生,他雖然不識字,但聰慧過人,擅長吟詩編歌,有出口成章的本領。每逢新春佳節,鄉間扭秧歌、耍社火,他都能編出許多順口溜、快板、唱詞。1936年,工農紅軍西征時解放了他的家鄉,這個翻身以後的農民,家庭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也激發了他的勞動熱情和創作熱情,創作了大量歌頌邊區、歌頌領袖、宣傳抗日的新歌,因此當選為勞動英雄。1943年,年已花甲的孫萬福,光榮地出席了陝甘寧邊區勞動英雄大會,受到毛澤東、朱德、劉少奇等中央領導同志的接見,心情無比激動的孫萬福,唱出了這首《咱們的領袖毛澤東》:

高樓萬丈平地起,盤龍臥虎高山頂,

邊區的太陽紅又紅,咱領袖毛澤東。

天上三光日月星,地上五穀萬物生,

來了咱們的領袖毛主席,挖斷了窮根翻了身。

為咱們能過上好光景,發動了生產大運動,

人人努力來生產,豐衣足食吃飽飯。

邊區人民要一心,枯樹開花耀眼紅,

千年枯樹盤了根,開花結籽靠山穩。

這首歌,引起了人們極大的重視。賀敬之對歌詞進行了精心修改和藝術潤色,幫助孫萬福完成了全部創作,並很快在陝甘寧邊區傳唱開來,唱向解放區,唱向全中國。

後來,孫萬福還創作、發表了許多的詩歌,周揚專門在《解放日報》撰文,對這位優秀的農民詩人和他的作品進行詳細介紹,給予了高度評價。

1944年7月13日,孫萬福在為變工隊買油返回的途中,遭遇暴雨,涉水過河時被兇猛的洪水奪去了生命,時年61歲。他不幸去世以後,《解放日報》發了《訃告》,延安魯藝劇團和隴東分區文化藝術團體,紛紛開會和撰文悼念。孫萬福雖然連一張照片也沒有留下,但他留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咱們的領袖毛澤東》,他的孫輩繼續幸福地生活在家鄉的熱土上。

《繡金匾》

这些出自庆阳的革命歌曲你都会唱吗?

與孫萬福一樣,《繡金匾》的原作者也是一個不識字的木匠,他叫汪庭有,慶陽市正寧縣人。

汪庭有祖籍陝西商南縣,兩歲時因家鄉受災,舉家逃荒,父親肩上挑著兩隻籮筐,一隻裝著全部家當,一隻裝著汪庭有。他們由南向北一路乞討,流落到了陝西富縣。後來父母相繼去世,汪庭有一邊給人打短工,一邊流浪。1936年流落到正寧縣,在這裡落戶,學做木活。他雖然沒有念過一天書,但心靈手巧,在長期的流浪生活中,接觸到許多民間藝人,深受民間文化的薰陶,喜歡民歌和秧歌,當地流行的《繡荷包》《五更道情》《五哥放羊》等民歌他都會唱。1943年,八路軍來到正寧,他的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不再受凍捱餓,不再遭受欺凌,翻天覆地的變化讓他萌生了編一首歌頌毛主席、八路軍的歌的想法。他採用隴東《繡荷包》的傳統曲調,開始填寫新詞創作。由於不識字,他邊編邊唱,編一段,唱一段,記熟了,再編唱第二段,但常常還是編好下一段忘了上一段,後來他每編好一段,馬上教村裡的孩子唱會,再編下一段,如果上一段忘了唱不出來,就找村裡的孩子唱,這樣翻來覆去,日日夜夜,經過一年多的時間,編好了長達十段的歌詞。

正月裡鬧元宵,金匾繡開了,金匾繡咱毛主席,領導的主意高;一繡毛主席,人民的好福氣,你一心愛我們,我們擁護你。

二月裡刮春風,金匾繡得紅,金匾上繡的是,邊區陝甘寧;二繡陝甘寧,世事多太平,軍和民大團結,大家一條心。

三月裡是清明,金匾繡三層,金匾上繡的是,模範八路軍,三繡八路軍,抗戰下決心,對民眾多恩情,愛國愛人民。

四月立夏天,金匾繡得寬,金匾上繡的是,八路軍大生產;四繡軍生產,比民忙大半,夜晚間守警戒,白天務種田。

五月五端陽,金匾繡得亮,金匾上繡的是,邊區老百姓;五繡老百姓,抗戰最熱情,組織起自衛軍,打倒小日本。

六月裡熱氣騰,金匾繡花雲,金匾上繡的是,民眾的勞動;六繡民勞動,有利有名聲,行行出狀元,二流子成英雄。

七月裡七月半,金匾繡金線,金匾上繡的是,婦女鬧生產;七繡女生產,織布又紡線,加入識字組,要當女狀元。

八月裡八月半,金匾繡得圓,金匾上繡的是,邊區閤家歡;八繡好家常,衛生身體強,全家人都和氣,民主好商量。

九月裡九重陽,金匾繡得長,金匾上繡的是,移民上天堂;九繡難民來,政府好優待,老戶們幫助他,吃用有辦法。

冬裡天氣寒,金匾十繡全,金匾上繡的是,政府恩情寬;政府恩情寬,冬學處處辦,有吃有穿有文化,快活過新年。

汪庭有新編的《繡荷包》很快在解放區流傳開來,詩人艾青聽到以後非常讚賞,但他提出《繡荷包》多表達的是男女愛情,給人民領袖、政府、部隊應當繡大金匾,這樣,《繡荷包》就改成了《繡金匾》。1944年,汪庭有光榮的出席了陝甘寧邊區文教英雄大會,榮獲甲等藝術英雄稱號。

汪庭有的《繡金匾》在傳唱中,不斷得到人民群眾和專業文藝工作者的再創作、再錘鍊。先是增加了歌頌朱德總司令的內容,抗日戰爭勝利以後,為了緊密配合粉碎國民黨內戰陰謀的鬥爭,原作中歌頌八路軍的歌詞隨之做了改動,並把原作中的“十繡”改為“三繡”。1976年,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相繼逝世,人民藝術家郭蘭英懷著悲痛的心情,對《繡金匾》又進行了再改編,將歌唱八路軍的歌詞改為“三繡周總理,人民的好總理,鞠躬盡瘁為人民,我們熱愛你”,把一首感情熾熱、濃烈的頌歌,變成了飽含深情、催人淚下的輓歌。

这些出自庆阳的革命歌曲你都会唱吗?

《軍民大生產》

这些出自庆阳的革命歌曲你都会唱吗?

解放區呀麼嗬咳 大生產呀麼嗬咳

軍隊和人民西里裡裡嚓啦啦啦

嗦囉囉囉太 齊動員呀麼嗬咳……

這激昂的曲調,動人的旋律,“西里裡裡嚓啦啦啦嗦囉囉囉太”這樣獨特的歌詞,就是人們所熟悉的紅色經典歌曲《軍民大生產》。人們所不熟悉的是它的來源竟是流傳於慶陽市華池縣的民間小調《推炒麵》。

窯洞是慶陽獨特的民居形式,石磨子也都安放在窯洞裡,叫磨窯。農婦們在磨窯裡一邊吆喝著毛驢推炒麵,一邊伴著“踢踏、踢踏”的驢踢聲和“咣噹、咣噹”的籮兒聲,嘴裡哼唱著歌兒《推炒麵》。炒麵是用黃豆、玉米、糜子等糧食炒熟磨成的麵粉,用水拌成團吃,類似於今天的方便食品,適合於遠行人出門攜帶,吃著也耐實。推炒麵,就是把炒熟的糧食磨成面,毛驢蒙著眼拉著石磨轉圈,推磨的人一邊給石磨面上添糧食,撥磨眼,一邊用籮籮面。磨面是一項漫長而乏味的工作,而推炒麵往往是為遠行的人準備乾糧,所以就有了特別的情味。磨面的人一邊吆喝著牲口,一邊唱著自己的心思,這就有了民歌《推炒麵》。《推炒麵》不同於其他隴東民歌的獨特之處在於一連串的“西里裡裡嚓啦啦啦嗦囉囉囉太”。其實,這都是推炒麵發出的象聲詞。

民歌的歌詞和曲不是固定搭配,可以即興編詞。1944年,抗大七分校及770團的戰士們進駐慶陽市華池縣東華池鎮,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推炒麵》又變成了“打夯號子”。

1944年初春,歌曲《松花江上》的作者、陝甘寧邊區文化協會秘書長、音樂家張寒暉和陝甘寧邊區文協主席、著名詩人柯仲平一道,穿越人跡罕至的子午嶺林區,來到陝甘寧邊區大生產和文化、衛生模範村——慶陽華池縣城壕村,深入生活,開展工作。張寒暉在這裡經常聽農婦們在磨窯裡哼唱《推炒麵》,那一唱眾和的“呼兒嗨”“西哩哩哩嚓啦啦啦嗦囉囉囉呔”,強烈地震撼了他的心靈,也使他產生了創作的衝動,他結合已經頗為流行的打夯號子進行反覆改編、提煉,新編了十段歌詞,定名為《邊區十唱》:

(領)四二年呀麼,(合)呼兒嗨,

(領)大生產呀麼,(合)呼兒嗨,

(領)邊區的男男女女,

(合)西里裡裡嚓啦啦啦嗦羅羅羅呔,齊動員那麼嗬嗨!

(領)變工隊呀麼, (合)呼兒嗨,

(領)唐將班子呀麼,(合)呼兒嗨,

(領)勞動那組織, (合)西里裡裡嚓啦啦啦嗦羅羅羅呔,普遍來那麼嗬嗨!

(領)勞動英雄麼,(合)呼兒嗨,

(領)起模範呀麼,(合)呼兒嗨,

(領)組織起鄉親們,(合)西里裡裡嚓啦啦啦嗦羅羅羅呔,爬滿了山那麼嗬嗨!

(領)開梢林那麼, (合)呼兒嗨,

(領)開荒地呀麼,(合)呼兒嗨,

(領)唸書的娃娃們,

(合)西里裡裡嚓啦啦啦嗦羅羅羅呔,也上了山那麼嗬嗨!

(女)婦女們呀麼, (合)呼兒嗨,

(女)更不同呀麼,(合)呼兒嗨,

(女)手搖著紡車,(合)吱嚀嚀嚀吱嚀嚀嚀嗡嗡嗡嗡吱,紡線線那麼嗬嗨!

(領)六月裡天那麼,(合)呼兒嗨,

(領)熱難當呀麼,(合)呼兒嗨,

(領)頭戴著草帽,(合)西里裡裡嚓啦啦啦嗦羅羅羅呔,汗往下淌那麼嗬嗨!

(領)棗紅的臉那麼,(合)呼兒嗨,

(領)胳膊子粗呀麼,(合)呼兒嗨,

(領)手拿著鋤頭,(合)西里裡裡嚓啦啦啦嗦羅羅羅呔,把草鋤那麼嗬嗨!

(男)三八式那麼,(合)呼兒嗨,

(男)擲彈筒呀麼,(合)呼兒嗨,

(男)腰彆著手榴彈,(合)疙裡疙瘩不拉拉拉齊查查查咳,出了發那麼嗬嗨!

(男)手榴彈那麼,(合)呼兒嗨,

(男)腦袋大呀麼,(合)呼兒嗨,

(男)抽線那一撇,

(合)不列列列不列列列不列列列咚,開了花那麼嗬嗨!

(齊)又能武那麼,(合)呼兒嗨,

(男)又能文呀麼,(合)呼兒嗨,

(男)人問我什麼隊伍,

(喊)一、二、三、四!

(唱)八路軍那麼嗬嗨

張寒暉不愧是人民藝術家,他按照《推炒麵》的格式曲調,巧妙得融入了生產勞動、軍事訓練、武裝出發的場景和聲響。“疙裡疙瘩不拉拉拉齊查查查咳”、“不列列列不列列列不列列列咚”都是地道的慶陽土話,“不列列列列”是手榴彈擲出去以後,在空中和地上不斷轉動,轉著轉著“咚”一聲爆炸了。恰如其分,生動傳神。

雄壯的歌聲很快傳遍了陝甘寧邊區和各個解放區,成為激勵廣大軍民自力更生、保家衛國的戰歌。全國解放以後,經過專業文藝工作者進一步提煉修改,歌詞精簡到五段,並定名為《軍民大生產》,傳唱至今。

如今,在張寒暉的家鄉河北省定州市,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文化廣場上,他的雕像的基座上,刻著兩首歌,一首是《松花江上》,一首是標明隴東民歌的《軍民大生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