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道德經》的22句成語

出自《道德經》的22句成語

1

玄之又玄

原為道家語,形容道的微妙無形。後多形容非常奧妙,不易理解。出處 《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天長地久

跟天和地存在的時間那樣長。形容時間悠久。也形容永遠不變。《老子》第七章:“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上善若水

善:最完美;指的是最高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處於眾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或者細微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水,無色無味,在方而法方,在圓而法圓,無所滯,它以百態存於自然界,於自然無所違也。語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金玉滿堂

堂:高大的廳堂。金玉財寶滿堂。形容財富極多。也形容學識豐富。《老子》第九章:“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視而不見

看它,卻看不到;聽它,卻聽不著。原是老子用來描述“道”的語言,說明“道”幽而不顯,是無法用人的感官去把握的。後來指看見了同沒有看見一樣,聽見了同沒有聽見一樣,用來形容不重視,不注意。同“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老子》第十四章:“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

微妙通玄

微妙:精微奧妙。精微深奧而靈通的道理。《老子》第十五章:“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能瞭解他人的人聰明,能瞭解自己的人明智。

道常無為無不為

無為而無不為:“無為”是指順其自然,不妄為。“無不為”是說沒有一件事是它所不能為的。萬物恃道而生,萬物之所為即道之所為,故道雖無形,卻可有為。

若亡若存

有時記在心裡,有時則忘記掉。用以形容若有若無,難以捉摸。

《老子》:“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10

大器晚成

原意“鑄造越大的器皿(如鼎、鍾)越晚成型。”喻指“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

11

進道若退

指前進之道反若後退,出處《老子》:“明道若昧,進道若退。

12

大音希聲

指最大最美的聲音乃無聲之音。《老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王弼注:“聽之不聞名曰希,不可得聞之音也。有聲則有分,有分則不宮而商矣。分則不能統眾,故有聲者非大音也。”

13

大象無形

"大象無形"一語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一章。老子在說到"道"的至高至極境界時,引用了"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等說法,意思是:"最白的東西好象是汙濁的,宏大的方正(形象)一般看不出稜角,宏大的(人)材(物)器一般成熟較晚,宏大的音律聽上去往往聲響稀薄,宏大的氣勢景象似乎沒有一定之形"。"大象無形"可以理解為:世界上最偉大恢宏、崇高壯麗的氣派和境界,往往並不拘泥於一定的事物和格局,而是表現出"氣象萬千"的面貌和場景。

14

知足不辱

懂得滿足才不會受到屈辱。《道德經》第四十四章,“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15

見素抱樸

現其本真,守其純樸。謂不為外物所牽。語出《老子》“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16

大巧若拙

拙:笨。指真正聰明的人,不顯露自己,從表面看,好像笨拙。《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訥。”

17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求學的人,其知識要逐漸的增加;而求真理的人,就要逐漸減少自己的主觀意識,思維見解等。由於人的主觀意識和思維見解都有分別性侷限性,在尋求真理的路上會成為障礙。而大自然真理是無分別性的,所以我們求真理要逐漸減少自己的主觀意識,思維見解。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道德經》第四十八章

18

出生入死

出生入死:原意是從出生到死去。後形容冒著生命危險。

詞語在《老子》第五十章出現,原文意為“出生地,入死地”(王弼語),也就是從生到死。後來逐漸演變為“形容冒著生命危險”的意思。

19

和光同塵

和光同塵,指不露鋒芒,與世無爭的平和處世方法。和、同:混合。和光:混合各種光彩;同塵:與塵俗相同。本意是道家無為而治思想的體現。出處《道德經》第四章和第五十六章:“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20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指福與禍相互依存,互相轉化。比喻壞事可以引發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引發出壞的結果。

《老子》第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21

長生久視

久視:不老,耳目不衰。形容長壽

《老子》五十九章:“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祗,長生久視之道。

22

治大國若烹小鮮

“鮮” 鮮美的食物;味美的食物。本句的字面意思是“治理大國就像烹調美味的小菜一樣”。

說法一:治理大國就好像烹調小魚,油鹽醬醋料要恰到好處,不能過頭,也不能缺位。

說法二:治理大國應該像燒菜一樣難,應該像燒菜一樣精心,兩者都要掌握火候,都要注意佐料。

說法三:"小鮮”像是小魚,或一塊小肉之類的。意為治理大國要像煮小魚一樣。煮小魚,不能多加攪動,多攪則易爛,比喻治大國應當無為。後常用來比喻輕而易舉。

說法四:從古至今,不少政治家喜歡引用這句話來提醒執政者。對於這句話的意思,古今流行的理解是:治理大國就好像烹煎小魚兒,油、鹽、醬、醋等調料放得要恰到好處,不能多不能少。

治大國,如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老子·道德經·第六十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