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花籽:零食袋中的最佳干果

葵花籽:零食袋中的最佳干果

汪鹤年

葵花籽:零食袋中的最佳干果

在夏季乡间的旷野上,我们常可看到这样一幅由向日葵充当主角的画面:高达两三米,直立而粗壮的茎干上,稀稀拉拉地长着几片心状卵形或卵圆形的叶子,金黄色的硕大花朵孤独地长在茎顶或枝端,害羞般地低垂着头……而伴随着这金黄色的畅想曲日渐成熟的,便是那或灰、或黑的瘦果——葵花子。

向日葵为菊科葵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因其花常朝着太阳而有朝阳花、向阳花、向日花、向日菊、转日莲、望日莲等别名。又因其是由西方引入的品种,故又有西番菊、西番莲、西番葵等俗称。《植品》叫它向日菊;《群芳谱》称其为丈菊、西番菊、迎阳花;《长物志》呼之为葵花、向日、西番莲;《花镜》中已直接称之为向日葵,又称作西番葵;乾隆《台湾府志》名之为秋葵;《抚郡农产考略》则称其为向日花。

向日葵性喜干燥、寒冷,故在北方和西南地区种植较为普遍。但在南方,特别是在炎热多雨的亚热带地区如台湾、海南等地,其种植则相对有限。

向日葵的品种可分为“观赏”型和“食用”型两种:观赏用品种的植株较矮小,通常不超过半公尺,因此适合于盆栽;食用品种的植株则较为高大,可长至2公尺以上,适于露天苗圃中的大规模种植。向日葵的生长相当迅速,通常种植约两个月即可开花,且花期可达两周以上。其花型有单瓣、重瓣或单花、多花之分。徐珂《清稗类钞》对其就有这样的描述:“向日葵为一年生草,茎高六七尺,叶作卵形,互生,有锯齿,叶面粗糙。夏秋之交,茎头开一花,为头状花序,大者径七八寸,花瓣鲜黄,其花常向太阳旋转,故名。江、浙各地,多栽种于湿热地方,高可十余尺,冷处略短。”

葵花籽:零食袋中的最佳干果

“食用”型向日葵的可食用部分便是其种子——被人称作干果零食之王的葵花子。葵花子不仅是很好的食用干果,而且营养丰富,除含有丰富的植物油脂、胡萝卜素、麻油酸等,还含有蛋白质、糖类、多种维生素及锌、铁、钾、镁等微量元素。其中所含脂肪可达50%左右,主要为不饱和脂肪酸,而且不含胆固醇,故葵花子油成为植物烹调油家族中珍贵的油品之一。

原产于北美洲的向日葵,约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由西方传人中国。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17年)陕西盩厔人赵岖所著《植品》就提到,万历年间西方传教士传入了“向日菊”:“向日菊者,万历间西番僧始携种入中国,干高七八尺至丈余,上作大花如盘,随日所向。花大开则重,不能复转。初,中官以重价购以进。时未有名,上赐名向日菊。后其种渐布民间。丙午、丁未间(指万历三十四年——三十五年),关中多种之,遍满篱落。”。从远在西北的陕西地区已出现向日葵的种植来看,其传入我国已有相当时日。

葵花籽:零食袋中的最佳干果

稍后,明万历年间进士王象晋《群芳谱·花谱》便较为翔实地描绘了时有“丈菊”等名的向日葵:“丈菊,一名西番菊,一名迎阳花。茎长丈余,干坚粗如竹。叶类麻,多直生。虽有旁枝,只生一花;大如盘盂,单辦色黄;心皆作窠如蜂房状。至秋渐紫黑而坚。取其子种之,甚易生。花有毒,能堕胎。”

明末文震亨所撰,约1635年左右成书的《长物志》中,向日葵开始有了“向日”之名:“葵花种类奠定,初夏花繁叶茂,最为可观。一曰向日,别名西番莲。”

清代,向日葵的栽培得到进一步普及,“向日葵”之名也正式见诸文人的记述。清初陈淏子所撰,成书于康熙25年(公元1688年)的《花镜》中就专设有“向日葵”专条,对其特性、形态等有更详尽的描述:“向日葵,一名西番葵。高一、二丈,叶大于蜀葵,尖狭多刻缺。六月开花,每杆顶上只一花,黄辦大心,其形如盘,随太阳回转,如日东升则花朝东,日中天则花直朝上,日西沉则花朝西。结子最繁,状如蓖麻子而扁。只堪备员,无大意味,但取其随日之异耳。”其中的“只堪备员,无大意味”,似乎意味着,它已开始成为款待客人的干鲜果品之一。

康熙三十六年《宜都县志》的“物产志”在记述当地的“花属”物产时,也曾提到“向日葵”这一名称。

康熙六十一年贵州《思州府志》“物产志”中也列有“向日葵”之名。

连高温多雨的台湾地区也有了向日葵的种植。乾隆六年《重修福建台湾府志》在谈及当地物产时就有“葵花,黄花盖顶,中有子;大如盘,向日倾心。又一种名秋葵,黄花自下而上,开尽乃止;与‘一丈红’颇相类”的记述。

江苏太仓地区也有了向日葵的种植。《嘉庆直隶太仓州志》“物产志”中便列有“向日葵”之名。

葵花籽:零食袋中的最佳干果

而且,将葵花子视之为主要干果零食食品的风习,已开始形成。吴其浚撰于嘉庆年间的《植物名实图考》中就明确地记载了此种现象:“[向日葵]其子可炒食,微香,多食头晕。滇、黔与南瓜子、西瓜子同售于市。”可见,至迟在清代中期,葵花子已同南瓜子、西瓜子一起成为云南、贵州等地市面上零售的干果食品。

光绪元年《长乐县志》“物产志”中也有“葵花子,一名朝阳子”的记述。

光绪年间,葵花子作为重要油料作物的价值,也得到很好地利用。何刚德撰于光绪年间,记载江西抚州地区农业物产的《抚郡农产考略》中就出现了用葵花子榨油食用的记载:“子炒熟,味甘香,每斤值三四十钱。子可榨油。”

徐珂《清稗类钞》还总结了葵花子的五大用途:“一,花可染皂青,子可榨油,其油略与橄榄油同,每地一亩,收子约五十斗,每斗可榨油一升。二,子之仁捣为汁,涂擦肌肤,嫩滑而润。三,西人有以之煮为粥,与孩童食之者。四,亚美利加之土人将其研磨细粉而为馒头。五,叶可饲马牛羊等畜,梗可为薪。浸其灰于水中,涤净渣滓,再将水熬干,即为上等之碱,可制作肥皂。”

葵花籽:零食袋中的最佳干果

清末何刚德《抚郡农产考略》中,则对向日葵的种植季节及栽培方法等进行了十分细致的科学总结:“葵,名向日花,又名锦葵。……一春初种。小满后结盘,夏至盘开黄花,立秋满盘结实,秋末可收。……墙边田畔,随地可种,生长极易”;“拣选饱满葵子,纳于耕熟畦内。纵横尺许,数子一科,覆之以土。俟叶大如钱时,留佳者一株,余悉拔起。四周有草亦宜拔尽,忌用锄。种时以熟粪和土覆之,后偶灌以粪水。”这些经验至今仍被人们所借鉴。

如今,葵花籽已成为中国人最主要的干果零食食品,在吃法上亦花样繁多,比如炒瓜子、盐瓜子、奶香瓜子、甜瓜子等,就是家庭常见的吃法。至于近来市场新近推出的用去掉壳的葵花子仁为原料,或用盐炒,或用奶制,咸甜不一,其香各异的炒瓜子仁一族,更倍受消费者的青睐。

参考文献(略)

《咱们祖先的瓜果园》(连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