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村日記」看看鐵嶺市檢察院下派鄉村的檢察幹警都幹了啥?

駐村日記 朱元興

2018年5月22日 多雲轉中雨

選派駐村第二天,早上4:30起床,沿著鄉路晨跑十公里,一路上看到很多村民已經下地幹活了。怪不得說中國農民是世界上最勤勞的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是對樸實的中國農民的真實寫照。早餐後,坐小客再步行3公里前往所派駐的昌圖縣前雙井鎮巨龍村,一路上看到因春旱而乾涸的田地沙化嚴重,田壟裡剛長出的玉米苗面臨重栽的風險,冒著風沙前行的我和那些用拖拉機拉水澆地的村民一樣在祈求一場及時雨。

「駐村日記」看看鐵嶺市檢察院下派鄉村的檢察干警都幹了啥?

旱地風沙中的玉米苗

在去村部的路上,我向村民詢問了莊稼的現狀,他們說村裡的水利工程比較落後,沒有灌溉井,年年春旱都是人工澆地,遇上大旱糧食收益寥寥無幾。進村後,遇到一個正在喂牛的大娘,我告訴她我是村裡新來的第一書記,是市裡選派的扶貧幹部,大娘和我介紹了她家的收入狀況和村裡其他農戶的生活情況,以及她們的實際困難。路過的村民遠遠地和我喊“你得幫我們致富啊”,語氣中帶著懇求。我回了聲“知道啦”。向來說話做事謹慎的我,走訪第一天就許下這麼大個承諾,看來任重道遠了!

「駐村日記」看看鐵嶺市檢察院下派鄉村的檢察干警都幹了啥?

農戶家圈養的牛

不知道是村民的勤勞得到了回報,還是我的祈求有了響應,剛到村部就下雨了。聽著村委會成員介紹村裡的情況,我忽然覺得農村工作和司法工作一樣意義重大。組織將我們派到最貼近人民群眾的基層來就是為了讓農民在嶄新的時代得到真正的實惠,為了能夠在黨的一百週歲生日之前履行對人民的承諾,也是為了將中央的扶貧政策精準實施,在未來的時光裡我要將自己的腳步遍佈這個我許下承諾的村莊。

2018年5月30日 陰

來村工作第十天,每天早上4:30起床晨跑,7:00吃早餐,7:30開始工作,晚上9:00睡覺,這樣健康的作息使我不曾有過的充實。連續幾天的降雨緩解了之前的旱情,陰雨天通常是農閒,給我走訪貧困戶創造了條件,這是我在《鄉村工作實用手冊》中學到的。

貧困戶董軍家:剛進他家院子,就看到房子外牆有支撐,很顯然是改造過的危房,棚頂脫落的牆皮和滿炕的飛蠅讓人心酸。董軍患有嚴重的肺氣腫,喪失勞動能力,由83歲的老母親照顧他的飲食起居,家裡兩口人一共六畝地,因為沒有勞力全都外包出去了,僅有的家庭收入都花費在治病上,83歲的老母親抹著眼淚訴說生活的艱辛。

「駐村日記」看看鐵嶺市檢察院下派鄉村的檢察干警都幹了啥?

與董軍母親交談,瞭解家庭情況

「駐村日記」看看鐵嶺市檢察院下派鄉村的檢察干警都幹了啥?

查看董軍手機中的病例信息

孫文遠家:孫老爺子87歲,與患有多種疾病喪失勞動能力的老兒子孫亞文一起居住,家中一共六畝地全部外包,一年收入7000元左右,除去生活開銷和醫藥費所剩無幾。兒子孫亞文的病花光了家裡所有的積蓄,還欠了大筆外債,為了謀生養了兩頭牛,收益並不可觀。孫老爺子年事高且視力減弱,能做的就是喂喂牛。此前,村裡為他申請了精準扶貧,但要徹底使這一家子人脫貧是個難題。

「駐村日記」看看鐵嶺市檢察院下派鄉村的檢察干警都幹了啥?

瞭解孫亞文的家庭收入情況

走訪了這兩戶因病致貧的農戶後,才明白為什麼中央一直強調要實地走訪,要注重調查研究,因為只有真正下到村裡,走進農戶家裡,才能知道我們的短板在哪裡,才能明確我們能為百姓做些什麼。

2018年6月1日 上黨課

今天是我來巨龍村擔任第一書記的第一堂黨課。之前聽村支書介紹過我村黨員的基本情況,平均年齡在60歲左右,最年輕的黨員也年過半百了,多數黨員都在村裡務農,少數幾個黨員在外務工,再趕上農忙,我以為參加黨日活動的黨員不會太多。到了村部看到大部分黨員都來了,我很激動,這不僅體現了村黨員的黨性覺悟和學習積極性,也是對我這個新來的第一書記的支持和鼓勵。

「駐村日記」看看鐵嶺市檢察院下派鄉村的檢察干警都幹了啥?

第一堂黨課

今天的黨課我先與老黨員們共同溫習了毛主席的《為人民服務》,又學習了習總書記在毛澤東誕辰120週年上的講話,並圍繞群眾路線展開座談。一位年近八十的老黨員說:“當年毛主席寫老三篇中的《為人民服務》,一來是為了紀念張思德同志,二來是教育黨員不能忘本,換做習總書記的話就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說的太好了,無論是毛主席還是習總書記,他們都在教導黨員同志要時時刻刻把人民放在心上,把人民的事業擔在肩上,無論年輕還是年長,我們都不能忘記自己的身份是中國共產黨員。

「駐村日記」看看鐵嶺市檢察院下派鄉村的檢察干警都幹了啥?

與老黨員座談

2018年6月5日 互查

今天,我以鎮政府扶貧辦副主任的身份到平安堡鎮進行扶貧、危房改造的互查工作。檢查檔案、走訪貧困戶納入及危房改造工作的成果。

「駐村日記」看看鐵嶺市檢察院下派鄉村的檢察干警都幹了啥?

「駐村日記」看看鐵嶺市檢察院下派鄉村的檢察干警都幹了啥?

村民家的危房

走訪曲家村的曲學才家,躺在炕邊的曲學才骨瘦如柴,大腿和小腿總的維度還不及我大腿粗,盆骨上有傷疤。經村幹部介紹,曲學才是抗美援朝的老戰士,每月一千多塊錢撫卹金,讓他成為了全家收入最高的人。村裡為了照顧志願軍老戰士,為他申請了低保和貧困兩份補助,但其身患疾病,兒媳又因為殘疾失去了勞動能力,整個家庭的經濟狀況依然捉襟見肘。

來到汪志友家,他的房子從外面看小的像單位門衛的崗亭,隨行的同志告訴我,危房改造面積是按照農戶人口數確定的,他家一口人,就建了夠一人居住的20平方米的房子。我問汪志友,這麼小的房子住著舒適嗎?他說,這就挺好了,共產黨要是不給我蓋房子,連住的地方都沒有。看來他在意的並不是居住面積,而是能否得到保障。

「駐村日記」看看鐵嶺市檢察院下派鄉村的檢察干警都幹了啥?

接連走訪了近十戶,每戶貧困的原因都有不同,唯一相同的是他們都在為生活而忙碌著。與之相比,我沒有理由不努力,也沒有藉口不去為他們做點什麼。

來源丨鐵嶺檢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