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中地區山茱萸引種栽培技術

黔中地區山茱萸引種栽培技術

基金項目:貴州省林業廳課題“河南山茱萸引種栽培研究”。

2011年,貴州省開陽縣從河南省西峽縣、南召縣引種山茱萸。2015—2018年,貴州省林業學校先後從河南引進4個山茱萸品種,在永溫鄉坤建村開展山茱萸引種栽培試驗,2016年10月採收的山萸肉經貴陽市中藥現代化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檢測發現,品種石磙棗的馬錢苷和莫諾苷含量達到了《中國藥典》(2015年版)的規定要求(莫諾苷和馬錢苷的總量不得少於1.2%) ,綜合其他選種要求,該品種適宜在當地栽培。介紹山茱萸的栽培管理技術,以期為黔中地區栽培山茱萸提供參考。

1 資源分佈

山 茱 萸 科 山 茱 萸 屬 在 我 國 有 2 種 : 山 茱 萸和川鄂山茱萸,藥用品種主要為山茱萸。山茱萸在浙江杭州、河南南陽、陝西漢中等地集中分佈,是全國山茱萸的主產區。現由於廣泛引種栽培,山東、陝西、四川、江蘇、甘肅、河北、江西等省也有栽培 。

2 特性

2.1 形態特徵

山茱萸為落葉喬木或灌木,樹高4~10 m,樹皮顏色為灰棕色,小枝細圓柱形。單葉對生,葉片長橢圓形或卵形,葉先端漸尖。花黃色,果實外觀為長橢圓形,長1.2~1.7 cm,直徑為0.5~0.7 cm,顏色為紅色至紫紅色。山茱萸是喜陽樹種,在氣溫20~30 ℃下生長良好,海拔400~1 800 m地區均有分佈,集中分佈在海拔600~1 300 m地區。

2.2 物候期

2月為萌芽期,3月為開花期,4月為抽梢展葉期,5—7月為果實快速發育、硬核期,8月為果實成熟前期,9—10月為果實成熟期、採收期、落葉期,11月至次年1月為越冬休眠期。

3 栽培地概況

3.1 氣候特點

開陽縣境內大部分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年均無霜期276 d,多雲霧,溼度大。年平均氣溫介於10.6~15.3 ℃,7月平均氣溫22.3 ℃,極端高溫35.4 ℃,1月平均氣溫2 ℃。

3.2 地形地貌

栽培地位於貴陽市開陽縣永溫鄉坤建村,屬黔中高原區,海拔約1 200 m,山地陽坡,土壤偏酸性,地形以山地為主。

4 栽培要點

4.1 引種

2011—2015年,開陽縣栽培地分批次從河南省西峽縣、南召縣引進石磙棗等山茱萸品種的1 200餘株苗木進行栽培,苗木規格為地徑1 cm、2 cm、3 cm。

4.2 大苗移栽

4.2.1 選地選時

選擇輕黏質土或砂壤土作為栽培園地比較合適,要求土層深厚、排水良好、土壤偏酸性、富含有機質。

12月至次年1月是移栽的最佳時間,選擇陰天將山茱萸樹苗帶土團進行移栽。外地調苗移栽時,在根部塗抹一層拌有生根粉的黃泥漿,可提高成活率。

4.2.2 株行距

山茱萸主幹不明顯,枝條發達,栽培密度要適宜,密度過大,不利於山茱萸植株的生長;過於稀疏,佔地多且不便於管理。栽植山茱萸的株行距,根據苗木規格選擇。

1)地徑1 cm、2 cm的苗木,以株行距1.5 m×2 m,挖穴40 cm×40 cm×40 cm的規格進行栽植,行間套種黃花菜等農作物,便於除草、施肥、病蟲害防治等。

2)地徑3~6 cm的苗木,冠幅較大,以株行距2 m×3 m,挖穴50 cm×50 cm×50 cm的規格進行栽植,每667 m 2 栽植110株苗木。每穴施入腐熟農家肥5 kg。

3)地徑6 cm以上的苗木,以株行距4 m×6 m,挖穴80 cm×80 cm×60 cm的規格進行栽植,每667 m 2栽植30株苗木,每穴施入腐熟農家肥10 kg。如果是幼樹成林,視冠幅情況,可採用隔行、隔株移植法來增大株行距。

4.3 田間管理

4.3.1 肥水管理

山茱萸喜溼潤環境。土壤保持溼潤但忌積水,在乾旱期和生長旺盛期應保證澆水量充足。山茱萸喜肥。前一年移植的或長勢較差的植株,可在春季噴施0.5%尿素溶液,夏末施複合肥,秋末施入圈肥(開陽縣栽培地施入腐熟的香菇廢棄菌棒作為肥料,效果較好)。

黔中地區山茱萸引種栽培技術

4.3.2 擴穴、除草

通過擴穴、除草,使山茱萸的樹盤擴大,周邊土壤熟化,有利於改善根部的土壤條件,增大根系吸收養分的範圍。

栽植1年後開始每年進行擴穴培土,共2次。幼樹在栽植穴外半徑30 cm範圍內進行深度為30 cm的擴穴改土;移栽的大苗在栽植穴外半徑50 cm範圍內進行深度為30 cm的擴穴改土 [3] 。栽植後的前3年,每年中耕除草2~3次,根據雜草生長情況而定,注意不要傷到根部。

4.3.3 修剪整形

4.3.3.1栽植時修剪

大苗移栽時,應對樹苗的形狀進行修剪,修剪較密的枝條,留出主要輪廓,疏枝時可以適當進行短截,為以後調整樹形打下基礎。對修剪後留下的傷口應塗抹樹木傷口癒合劑,促進傷口癒合,減少樹體養分、水分的流失,提高成活率。

4.3.3.2定植後修剪

根據山茱萸植株的具體生長情況進行修剪,單幹植株的修剪目標為自然開心形,叢生植株的修剪目標為圓頭形。

修剪要點:保持基本樹形,重點對病蟲為害枝條、過密枝條、交叉枝條、內膛枝條進行修剪。幼樹與結果樹的修剪有所側重:修剪幼樹時,促進基部生成3~5個主枝,每個主幹留下3~5個健壯枝條,將植株修剪成叢生圓頭形。修剪結果樹時,視植株的密集程度適當修剪,若植株過疏,調整骨幹枝開張角度,讓枝條填補空間;若植株過密,則對交叉枝、直立枝、重疊枝、並生枝進行疏除。

黔中地區山茱萸引種栽培技術

5 病蟲害防治

最近5年對開陽縣山茱萸栽培品種病蟲害發生情況的調查發現,其主要病蟲害為白粉病和果炭疽病。

5.1 農業防治

1)清除周邊有白粉病發病史的植株。

2)注意株行距,根據山茱萸苗木樹齡,合理安排株行距。

3)每年冬季採取一定的預防措施,修剪病枝,集中燒燬病果、枯枝、病枝,對當年發病的植株噴灑石硫合劑(生石灰∶硫磺粉∶水=1∶2∶15)。

5.2 化學防治

5.2.1 白粉病

白粉病發病初期,在無風晴天噴施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800倍液,每隔7 d噴施1次,連續3~4次。

5.2.2 果炭疽病

發病初期,對葉面噴施波爾多液(硫酸銅∶熟石灰∶水=1∶1∶1 000),每隔15 d噴施1次,連續3次。發病中期,在無風晴天對葉面噴施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500倍液,每隔10 d噴施1次,連續3~4次。6 大小年克服山茱萸結果會出現當年豐產、次年大幅減產的大小年現象。大小年的形成與山茱萸的結果習性、栽培管理和立地條件有關。結果與花芽分化在營養分配上存在矛盾,病蟲害防治不力、肥水管理不善、栽培環境惡劣等導致樹勢衰弱均會造成大小年現象。可採取以下措施克服山茱萸大小年現象。

6.1 加強田間管理

6.1.1 施肥

1)進入盛果期以後,每年入夏前,每株淺墾施入複合肥1 kg。

2)進入盛果期以後,每年入冬前開溝施入腐熟農家肥。開陽縣栽培地施入腐熟的牛糞,隔年施入腐熟的食用菌廢棄菌棒,有效增強了樹勢。可採取與樹腳呈輻射狀輪換開溝施肥,即當年以樹腳為中心對開2條溝,溝深20 cm、溝寬30 cm、長100 cm,施肥後用表土覆蓋,次年換一個方向開溝施肥。

6.1.2 修剪

當植株鬱閉度達到0.8時,需要進行透光伐或移植,砍伐部分樹勢衰弱的植株或進行大樹移植;鬱閉度不到0.6時,大年進行短截疏除;小年培養結果枝,保花保果 。

6.2 應用植物生長調節劑與微量元素

應用植物生長調節劑及微量元素能有效提高山茱萸樹勢,保花保果。在開花前、著果初期噴施“美果四合一”1 000倍液,快速補充鈣、硼等微量元素,有效提高坐果率。

黔中地區山茱萸引種栽培技術

7 採收與粗加工

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當山茱萸果實大部分變為紅色,搖動樹枝果實會自然脫落時,應進行採收。採收時要避免損傷樹枝,否則會影響次年產量。開陽縣栽培地將採收的果實採用鹽蒸、去核,置於60 ℃烘乾機內烘乾,每隔2 h攪拌一次,用手抓不粘手併發出沙沙的聲音代表已烘乾,完全冷卻後將山萸肉裝袋,合格品要求果核比重不超過3%。山萸肉一般條件下能貯藏2年以上,如果採用真空包裝或低溫貯藏,貯藏時間更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