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难出贵子?又一个站不住脚的伪命题

这几天,各地高考状元分数陆续浮出水面,不断刷新了吃瓜者对最高分的认知。拿理科为例,湖南状元703分,山东状元716分,北京状元722分 ... 除了一如既往的夸赞、羡慕及追捧,今年还特别多了一片“唱衰”声。不过,唱衰的对象却不是状元,而是“寒门”。

2011年,一名15年教龄的老师发帖“寒门再难出贵子”,引起了网民的强烈争议。去年北京状元讲到“北京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享受到的教育资源,是很多外地或农村孩子完全享受不到的,这就决定了学习时能走更多的捷径”,这段话更是被不少人视为“阶层固化”的真实写照。

寒门难出贵子?又一个站不住脚的伪命题

虽然“寒门是否出贵子”这个话题从未停止过争论,但大多数都停留在逞一时口舌之快的宣泄,或被媒体利用成为牟取阅读量的吸睛工具,或沦为教育培训机构给家长洗脑的不二法宝。今天,就让我们尝试将情绪放在一边,用抽丝剥茧的方法来认清事情的本质。

1. 到底什么是寒门?

在过去,寒门大概指的就是家徒四壁,姐姐辍学换弟弟读书的家庭。可是,如果那位北京状元的话成立,那么跟仅占16%的中国中产阶级家庭相比,大多数普通家庭无疑成了寒门。也就是说,哪怕你不愁吃不愁穿,但,只要你没钱买学区房,供孩子得到最好的教育资源;没钱让孩子在假期周游世界,得到最好的人生体验;只要你的社会地位不足以为孩子的未来铺路搭桥,那你就是“寒门”,你的孩子就是“寒门之子”。

按照上述逻辑,我们继续分析。跟中产相比,大多数普通家庭成了寒门,可是如果跟金字塔尖端的“豪门”或“权贵”相比,中产岂不同样沦为寒门?当所谓的中产阶级一边拒绝自己的孩子跟没有英文名的小朋友玩耍,一边却为无法真正融入上流社会而忧心忡忡。因此,寒门的定义根本没有严格的界限,我们大可不必自暴自弃。真正阻碍我们成功的,绝不是“寒门”的家庭背景,而是我们给自己贴上的“寒门”标签。

寒门难出贵子?又一个站不住脚的伪命题

2. 到底什么才是贵子?

是高考状元?名校博士?还是身居高位?当北京状元认为现在农村的孩子越来越难上好学校时,同年来自甘肃的清华录取生魏祥,不但来自标准的寒门,而且因为身体原因需要妈妈的终生照顾。而清华大学“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的回信更像是对整个社会的表态:作为最高学府,我们更需要精神上的“贵子”。

我们不能选择出生,却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经济富裕的父母陪伴孩子走遍世界各地,身体力行地让孩子感受世界的美好;经济贫穷的父母亲手将重担放置在孩子的肩上,用苦难磨砺出孩子责任和担当。不管是一路美好,还是困难重重,都是父母给予我们唯一的、最好的人生财富。我们不必评价孰优孰劣,也不必哀叹为什么自己不是别人家。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将各自不同的人生经历转化为最大的内在力量,帮助我们击破人生的重重难关。唯有这样,我们才能炼造出一颗真正的贵子之心。

寒门难出贵子?又一个站不住脚的伪命题

3. 教育资源的分配公平吗?

从古到今,有人的地方就有对比。名校对户籍和房产的苛求、优秀教师向大城市的不断迁移...让我们觉得教育资源的分配越来越不公平。可是,现实是今天中国的教育现状,比任何时期都公平;优质教育资源的索取,比任何时候都来得容易,因为互联网的普及。在过去,优秀教育资源的确被极少数人占据;而现在,即使生活在十八线的小城市,都可以通过哈佛、耶鲁等世界顶尖名校的公开课视频,或者非常方便地在各种APP上选择喜欢的名师或外教,学到最前沿的知识。可以说,互联网让教育资源不再稀缺,甚至更加公平。

4. 最后,写给传媒...

传媒在推动民意层面发挥的作用自然不容忽视,例如没有媒体的发声,就不可能倒逼有关部门将教材里的“姥姥”改回“外婆”。但大多数时候,传媒却更加善于通过“制造焦虑”、“贩卖焦虑”,做成了一笔又一笔稳赚不赔的生意。美团收购摩拜后,一篇《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的爆文无限放大了年轻人的各种焦虑,如被时代淘汰的焦虑,还未实现财务自由的焦虑,你的孩子注定是寒门之子的焦虑...正是这些焦虑养活了无数媒体营销号和各种培训机构。作为传媒,不但要输出大众喜闻乐见的内容,更要引导正确的价值观。仅追逐商业利益而忽视社会责任的媒体,在轻松吸引看客的点击后,也会使看客迅速离去。

寒门难出贵子?又一个站不住脚的伪命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