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說蘇滁產業園是綠色園區

清流河流經滁州市區的河道,被滁州市進行了高等級的綠化景觀打造,被稱為“現代清流河”。流經蘇滁園區的河道,正在被園區開發建設者們進行一流的綠化景觀打造,努力打造出一段“國際清流河”。

筆者最近參觀了滁州市著名的蘇滁現代產業園,發現這個園區對這個問題有著高度的自覺,始終秉持“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開發原則,通過強化規劃約束管控,推進資源節約、產業集聚,加大生態基礎設施建設等舉措,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於園區開發建設各領域和全過程,全力打造綠色生態園區,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提升“雙贏”。

無疑,規劃在綠色生態園區建設中的龍頭作用、引領作用是十分巨大的。蘇滁園就非常重視加強規劃編制、管控、實施的一體化建設,倡導綠色環保和集約節約。他們編制了概念性規劃、總體規劃、控制性規劃、清流河景觀設計和城市防洪排澇、道路景觀、環境衛生等30項專項規劃,推動了“智慧城市、綠色城市、人文城市”的整體打造。按照“三個1/3”的理念,對產業用地、商住用地和綠化景觀等配套用地進行合理搭配,即園區土地1/3用於發展工業,1/3用於發展住宅和商貿服務業,1/3用於建設公共設施配套,實現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共融”。同時,他們特別重視地下空間的利用,一萬伏以下電力線、汙水、雨水、供電等管網全部下地,一次規劃到位和建設,有效節約了土地資源。

在滁州的快速發展中,項目建設至關重要,滁州為此提出了“項目為王”的理念。那麼在項目謀劃、引進過程中,蘇滁園區也有自己的標準,他們建立了“一看三把關”的項目鑑別機制,對不符合准入要求的項目零審批、零進入。“一看”即看項目所在產業的發展趨勢和前景,對不符合產業發展方向、國家明令禁止的項目堅決拒絕; “三把關”:一是把關項目規劃容積率、綠地率和建築密度,其中容積率不低於1.2,綠地率不大於15%,建築密度不小於40%;二是把關項目投資強度,畝均投資強度低於400萬元或畝均稅收低於30萬元的項目一律不供地;三是把關項目安全係數和環保指標,從源頭拒絕存在嚴重安全隱患、不符合國家環保要求的項目進駐園區。

招商引資是所有開發園區的第一要務蘇滁園當然也不例外。他們聚焦新能源汽車、新材料、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引進科技含量高、產業關聯度大、資源循環利用率高的大項目、好項目,加速打造高端、前端、深端的產業集群。截至目前,累計簽約引進項目100多個,其中外資項目20多個,分別來自美國、德國、新加坡、韓國、日本等8個國家和地區,新興項目佔比達40%,成為安徽省新興的外資項目集聚區。長久汽車、勝華波汽配、黑芝麻保健食品、達亮電子等一批行業龍頭企業紛紛落戶,蘇滁的產業高地效應逐步顯現,成為滁州產業轉型升級的新亮點,外資產業園、汽車裝備制-造產業園、新材料產業園初具雛形,形成產業集聚發展重要板塊。

這個園區積極探索土地集約節約利用途徑,按照“佈局集中、用地集約、產業集聚、配套完善”的原則,規劃建設了60萬平方米標準化廠房,在用足地面資源的基礎上,優先向空中發展,建設二層及以上廠房,經測算,比各個項目分別供地建廠,總節地約1100畝;入駐企業用地平均減少55%。借鑑蘇州工業園區成功經驗,建設藍白領公寓,入園企業職工統一入住,避免了因企業自行建造宿舍樓造成的土地資源浪費。加大對低效利用土地的監管,對造成土地閒置的企業或個人按規定徵收土地閒置費或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權,有效解決了土地節約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實現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

他們按照“美麗、健康、智慧”的理念,高標準推進綠色園區建設,打造一流人居環境。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道路達50公里、河道14公里、綠化100萬平方米,同步推進供氣、供水、供熱、供電、排水排汙管網管線下地,12平方公里範圍實現“九通一平”。實施“五水”共治行動,全部市政管網實施雨汙分流,採用先進的格賓石籠技術建設生態河道,實現水路暢通。建成銀杏公園、大王公園、旱溪等生態景觀,魚尾獅公園正在建設中,清流河景觀帶動工建設,豐收渠治理取得成效。推行城市物業化管理,結合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加大環境綜合整治力度,對佔道經營、亂擺攤點、違規搭建等開展專項清理整治,提升環衛保潔質量和綠化養護水平,努力營造乾淨、整潔的城市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