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強調「行站坐臥」四威儀,原來是在傳遞一個信息

2012年,潘麟先生在淨土宗祖庭終南山香積古寺,講授千古第一經《金剛經》。《到彼岸賞月——〈金剛經〉的智慧》一書即由先生此次授課錄音整理而成。本書內容深入淺出,首次從生命科學角度,引領讀者直探《金剛經》之本義,重新認識東方文化的內涵與本質。2017年1月,此書由五洲傳播出版社出版。

第二十九品 威儀寂靜分

佛陀強調“行站坐臥”四威儀,原來是在傳遞一個信息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威儀寂靜分”的“威儀”是什麼呢?舉個例子來說。皇帝上朝了,太監在一邊喊:“上朝——!”這時百官“譁”地一片跪下,齊呼“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同時,行禮如儀。皇帝回話:“平身。”“譁”的一聲,百官平身。這整個過程體現的就是一種威儀。佛家有四威儀:行威儀、站威儀、坐威儀、臥威儀。我們姑且把威儀理解為規矩、法度。衣食住行、行站坐臥都要有規矩,有法度,這就叫“威儀”。佛有佛的威儀,菩薩有菩薩的威儀,羅漢有羅漢的威儀,帝王有帝王的威儀。只有凡夫們沒有威儀,坐無坐相,站無站相。因此,威儀又可以理解為精神的高貴性。

為什麼佛陀這麼注重威儀,這麼注重怎麼行,怎麼站,怎麼坐,怎麼臥?因為他要通過這些事相,傳遞一個信息——讓所有看到他行站坐臥的人意識到精神的無比高貴性,或者說是佛性的無比高貴性,或者說是修行人的無比高貴性,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精神貴族。皇帝的威儀是權力威儀,皇帝要通過他的行站坐臥來體現權力的神聖性、不可侵犯性和至高無上性。佛陀注重威儀,是因為佛陀要告訴每個人精神的高貴性、解脫的神聖不可侵犯性。佛陀代表的是精神,是慈悲,是智慧,是解脫。這種高貴的精神需要通過衣食住行、行站坐臥來體現。如果沒有威儀,嬉皮笑臉,騷首弄姿,人們就不會尊重你的教導,不會尊重你的精神,不會尊重你的佛性。要他珍惜你的教導,珍惜你的成就,前提是他必須尊重你,爾後他才追隨你並向你學習,你才能夠給他帶來利益。

佛陀強調“行站坐臥”四威儀,原來是在傳遞一個信息

佛陀強調四威儀,是為了度眾生的需要,因為眾生容易著相,就像阿難一樣(阿難看到佛陀如此之帥,就跟隨出家了。佛陀僅僅通過一個表面——很帥的長相,就把阿難征服了)。

我們來看正文:“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若來若去”是行站,“若坐若臥”是坐臥,行站坐臥,正是四威儀。如果有人認為如來就是那個能走來走去、能行站坐臥的人,那就著相了,“是人不解我所說義”。如來(法身、般若)是如如不動之義。如來就是空性,空性就是超越,包括超越時間,超越空間。其實,佛陀真正要告訴我們的是,不要從佛表面上的行站坐臥來理解佛背後的那個佛性、那個空性。從軀殼上找佛性,是錯誤的。行站坐臥、三十二相是不是我們這個軀殼呀?無非就是一動一靜而已。佛性應該超越這個肉體的表象。所以佛陀說了這句著名的話:“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從去,是名如來。”

這又是一句偈子,四句偈之一。《金剛經》裡面有三四處四句偈,這是其中一處。如來就是空性,空性無所謂來,也無所謂去,它來不來都在那兒,因為空就是超越。永恆在哪裡?無處不在無處在,如來就是永恆,所以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從去。

“超越”這個詞就是金剛眼,就是無為,就是空性。佛家的空特別難理解。當時我在西藏,天天思維空性,到底什麼是空呢?它不是什麼都沒有,它又不是什麼都有,它到底是什麼意思?想呀,想呀,某一天突然頓悟:空性就是超越!我現在傳給你們的,是我平生一直努力的結晶!

就像放鞭炮一樣,這個“超越”就是點著了的第一個鞭炮,佛經中的疑問全部將“啪啪啪”不解自開。所以“超越”這把金鑰匙,一定要拿好了,它也是理解《金剛經》的重要法寶。否則,你看《金剛經》一定會蒙,它在表述上倒來倒去,一會兒有三十二相,一會兒沒有三十二相,一會兒要佈施,一會兒又要無相佈施……但是,你有“超越”在手,它怎麼說你都明白。這個“若坐若臥”要超越,把它歸於無限。人是很容易著相的,佛走路非常有氣派,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拉風,佛坐如獅子蹲,臥如象王臥,總之,你一眼看去就感覺到佛陀的威儀無限。你一著相就生起了阿難想:行站坐臥這麼拉風,我要是這麼養眼,那多好!這就叫“著威儀相”。那麼把自己搞得蓬頭垢面,沒有威儀行不行?佛會說:“非我弟子。”因為你刻意地把自己弄醜。但又不可著威儀相,如果你不小心很帥,你又執著於、念念不忘於自己的帥,那你更非佛陀弟子。那到底是帥好,還是不帥好呢?這就用到“超越”二字了。

佛陀強調“行站坐臥”四威儀,原來是在傳遞一個信息

潘麟先生《到彼岸賞月——〈金剛經〉的智慧》連載三十六

關聯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