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代作品中的字有繁体有简体,而今人写字就不能繁简共用?

好吧,这个问题解释起来比较麻烦,涉及的面也比较广,我就分开来解释一下吧。

在古代书法作品中,我们常能看到古人也用“简体字”,这是为什么呢?

俗 字

古人字分两种,第一是“官方字”,第二是“俗字”也就是约定俗成的民间字。

通常“俗字”就有很多成了简体字,异体字。

因为古人学问都不低,书法又是必修课,所以辨识起来并没有什么难度,所以现在看秦汉的民间书法,魏晋分裂时不同地域的书法,字形上或多或少有写区别,一个字往往好多种写法。所以也就出现了唐宋时各位书法大家用的“简体”。

为何古代作品中的字有繁体有简体,而今人写字就不能繁简共用?

如果大家常学颜真卿的碑帖,就会发现“正字”很多,但是由于是“正字”,我们反而比较“懵逼”,不知道那念啥。反倒是“俗字”的繁简体,我们能猜到。

颜真卿对古文字的理解是有家族遗传的,所以作品里正字多,俗字少。这类字是可以在日常交往中用的,但是往往官方一些的书法作品,是没有这类字的,还是比较正式的字。不过汉字就是这样,这个时代是“俗字”,随着时间流逝,下个朝代约定俗成,没准就是“官方字”。所以到后来,除异体字外,很多“不影响字意”的简体也就成了正式的官方字,繁简共用。

特别强调“不影响字意”,这个很关键。

为何古代作品中的字有繁体有简体,而今人写字就不能繁简共用?

包括很多人都问,为何今人书法不能繁简掺杂?古人就可以?

实话实说,这是一个让人痛苦的答案:那就是古人有文化,你没有,你用就是错的。因为古人熟读四书五经,精研历代书法,对汉字的理解绝非常人可比。包括当代很多大家,比如沙孟海林散之启功等等,也用过简体字,不是没用过。用可以,繁简掺杂也可以,关键是你得有那么文化水平。

这是一个很打脸的事实。

写字,书法,可以专用繁体,可以专用简体(胡问遂),但是如果掺杂,不是大师就是无知,自己体会体会吧。

为何古代作品中的字有繁体有简体,而今人写字就不能繁简共用?

比如“法”异体字的第一个,是常用的。把“去”写成“厺”。

还有一个大书法家把“法”写成了第三个,我看的时候都已经蒙了,要不是看注释,打死我也猜不出。

再有苏轼写“万”,就是写成“万”,不写“萬”。

这都是在不影响字意的前提下,约定俗称的前提下,才会改变的。

​古字字意与我们今人是有一些区别的,如果想要解析清问题,还是要从汉字的“意”说起。

问题中列举了“一”和“壹”的关系,我就先从这一点来解释:古代的“一”和“壹”有什么区别。

“一”与“壹”

老子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说法,孔子有“吾道一以贯之”的说法。

“一”是什么呢?

一就是“太初”,就是“先天地”,在天地之前,世界的一种混沌状态,可以理解为万物之祖(实体的)。

所谓“道生一”,道就是一种“规律”一种模糊不清却又存在的东西,是万物始祖(非实体的)。

为何古代作品中的字有繁体有简体,而今人写字就不能繁简共用?

我们可以理解为宇宙的运行规律就是“道”,而“一”就是地球。

“一”在古代汉语中是笔画最少的字,但是也是意思最丰富的字,它涵盖了一切实体,“一”就是我们能看到的所有东西。

他的意思可以使数字,可以是无所不包含的东西,所以孔子讲“吾道一以贯之”。

“一生二”,“二”为天地,上一横下一横。

“二生三”,“三”中间一横是天地之间的东西,故而说“三生万物”。

从古人的角度说,“三”中间一横是人,但是从现在的角度来讲中间一横应是“水”。

古代含义中,一二三的意思可为数字,但是不拘泥于数字,含义更加广泛。

造字之初,“一”就代表了更多,诸如“一切”的意思,当然当时也是有“单一”的意思。

而“壹”呢

《说文解字·壹部》:“壹,专一也。”

如《左传·庄公三十二年》:“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

唐代孔颖达为“壹”作注时说:“言其一心不二意也。”

意思并不代表数字,而是说“专一”的意思,“一心不二意”。

如<<汉书.霍光传>>:“...政事壹决于光.”

诸如此类言辞,在古代典籍中,分的开始比较清楚的。如我们今天所说的话就是“政事一决于光”,也并不影响认读。

“一”和“壹”做数字互用

字学大师王力教授,在《王力古汉语字典》也对一和壹作了解释和比较:“一、壹。

一是数词,壹是形容词,意义不同。荀子解蔽:'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一句之中'一、壹’并用。可见'一’与'壹’是有分别的。'壹’的意义是专一。专一的意义可以写作'一’,但数目不能写作'壹’。

后人在单据上为了防人涂改,才借用“壹”代表“一”。

为何古代作品中的字有繁体有简体,而今人写字就不能繁简共用?

我们都知道古代汉字数字都非常简单,尤其每个人写字的笔法不太一样,“一”加一横就是“十”,如果这么拿单据去财政报销,肯定会乐坏了。

如果写个借条写“八”,但是由于笔法较轻,写成了左右两点,那么在上边加一点一横就是“六”,那一下就少还了25%。

延伸“二”与“贰”

“二”可代表天地,可做数字。

但是“贰”的意思,并不是“二”的繁体。

《诗经 卫风 氓 》:士也罔极 二三其德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二三其德”表的就是数字的意思,而“贰”就有背叛的意思。

《玉篇》“贰,离也、叛也.”

在烛之武退秦师中,“且贰于楚也”,就是不忠心的意思。

当然,“贰”还有一个“副”的意思,就是类似于副手。

为何古代作品中的字有繁体有简体,而今人写字就不能繁简共用?

我们学书法的人都知道王铎,了解清史的人也都听说过一本书,叫《贰臣传》。

王铎降清,傅山与之绝交。

后来乾隆编了一本书《贰臣传》,把王铎收录在内。

“贰臣”就是说的就是“降臣”,背叛原朝的人。

为何古代作品中的字有繁体有简体,而今人写字就不能繁简共用?

比如前二年有个民谣女歌手陈粒,有一句歌词我已经忘了,其中就有“不二臣”的句子。

这句话到现在来看,是没什么错误的。

但是在古代来说,这么用就是没文化的典型。

“壹贰”不是“一二”的繁体,只是在数字记录上为了防止作假才“借用”的。

事情大概就如此了,如果同意请点个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