疊加危機考驗中國,信用經濟是裂變破局的一把鑰匙

疊加危機考驗中國,信用經濟是裂變破局的一把鑰匙

文 | 柳華芳

白雲朵朵,蔚藍如海,這樣的北京天空不多見,明月夜空也格外迷人,人們紛紛拿出相機,留下忙碌中的一絲清涼,記錄久違的仙霞。

世界經濟的風景卻不盡如意,處處充滿了不確定性,處處充滿了矛盾和衝突,如同特朗普的臉孔一樣變幻莫測。

全球經濟正處於一個週期性的調整期,中國經濟難以獨善其身,上一次全球危機是中國拯救了半個世界,現在中國也進入到週期性艱難期。

在房地產泡沫積聚、金融去槓桿、中美貿易戰的多重、疊加挑戰和危機之下,唯有擴大內需、激活內需、創造市場,才能突出重圍、創造新時代。

三駕馬車失速,中國經濟迎大考

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了二三十年,堪稱世界奇蹟,出口、消費、基建一直處於增長勢頭,然而,在房地產泡沫的現實之下,加上美國掀起的貿易戰,三駕馬車正在失速,中國經濟迎來了最艱難的挑戰時刻。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5月,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增速下降到了6.1%,再創1999年12月以來的18年新低。基建設施建設投資的累計增速從2017年11月的20.1%跌到2018年5月的9.4%。

一邊是房地產擠壓消費、拉大家庭債務,一方面是年輕人消費習慣更加超前,社會總零售額的增速在下降。此時,多重危機考驗中國,需要極大的智慧和創造力,才能衝破歷史週期性陷阱。

疊加危機考驗中國,信用經濟是裂變破局的一把鑰匙

疊加危機考驗中國,信用經濟是裂變破局的一把鑰匙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同比增速下滑,意味著擴大內需面臨挑戰,房地產擠壓了居民普通消費品消費。對於中國來說,指望不上別人,只能依託自我經濟體的系統創新,不能過度依賴於老三篇的三駕馬車。

創造內需是唯一出路

擴大內需是閉著眼睛也能想到的路徑,然而,不太可能依託金融槓桿刺激內需市場,這樣容易讓金融風險更加積聚。本輪的擴大內需是需要建立在中國居民家庭債務率上升的基礎上,簡單粗暴萬萬使不得,必須開動腦筋。

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有著龐大的人口規模、經濟規模,加上制度體系的逐步完善,有著巨大的改革紅利。比如,中國政府正在強力推進工商、稅務等體系的一站式服務、移動化服務,大大提升了商事效率,節省了企業的時間成本和人力成本,在生態底層推進了降本增效。

個稅改革正在進行,房貸、親子等成本有可能逐步納入抵消隊列,這會釋放出更大的居民消費空間,放大工薪階層的可支配收入。

無論是居民端,還是企業端,我們看到了中國的改革動向,一個大方向是: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發揮大數據、雲計算的能力,優化制度體系,降低系統協同成本,提升效率,從而創造內需的增長、企業主體的創新活力。

信用經濟是破局關鍵

打破邊界,連接行業,將生產要素實現大流通,從而降本增效、減少系統浪費,這是中國改革的最新特徵,而信用經濟無疑是各行各業之間的連接器。

在中央努力打造信用社會的同時,信用成為了最寶貴的社會資產,信用資產的流通催生了信用經濟的誕生。信用經濟不是空中樓閣,不是史書上的“季布無二諾,侯嬴重一言”,而是可以系統化、數字化、互聯網化、全民化的全新業態。

近年來,金融科技高速發展,大數據風控改變了過去的傳統銀行風控體系,信用體系進入到大數據時代,徵信場景、信用資產裂變場景都在發生鉅變。

在全球範圍內,企業已經在大量探索自己的信用積分體系,進行彈性、人性、良性的客戶關係管理,進而實現企業營銷價值、用戶資產的盤活和再造。

保守統計,全球持有積分人數超過25億,每年產生大約票面價值大約2000億美元的新積分,每年以4%-7%遞增,存量積分價值超過12000 億美元,年增長率為5%-6%。

截至2016年,中國積分市場總價值超過2萬億人民幣,持有人數超過5億, 各大銀行、運營商、互聯網企業、航空公司都在積極運用積分體系,提高用戶粘性和復購率。以國航為例,為了累積白金卡,我會優先選擇國航航班,而國航也匹配對應的不同的積分會員權益,形成互惠共贏的信用經濟循環模型。

信用經濟是中國經濟的突圍關鍵,中國中產階級規模已經十分龐大,創造性激活和利用信用經濟體系,可以真正激活企業的內生創造力,從而推動內需的私域流量盤活,並創造有機的生長模式。

社會變革:信用社會vs邊際成本

最近幾年,中央在推行社會信用統一代碼體系,每一個居民、企業都有自己的社會信用統一代碼,全部社會主體納入到全民信用體系。中國加速走向數字化治理時代,加速走向信用社會時代,這是中國社會的歷史性跨越,也是信用經濟時代到來的前奏。

信用社會的構建,離不開數字化的連接,不同場景、不同行業、不同人群都將有不同的信用積分體系,這些信用積分成為一項有價值的信用資產。然而,當下中國積分市場處於割裂狀態,企業基本上處於各自為戰的狀態,直接結果是:大多數企業積分變成存量遺忘資產,大多數積分處於死寂狀態,沒有發揮應用的信用資產價值。

積分體系的局域網化,是大家看在眼裡的痛點問題,不少企業也在想辦法解決,比如京東金融推出了京東鋼鏰,試圖和一些銀行系統積分進行打通,進而鋼鏰兌換。但是,不同企業積分的兌換機制是一大挑戰,積分體系大世界沒有希望再出現一個佈雷頓森林體系,需要更平等、更現代的生態引擎。

雄安新區有一家叫“鏈點”的公司,提出要構建全社會的積分流通交換體系,並設計出積分生態的防通脹模型,想要激活超級龐大的中國積分市場。鏈點的想法非常大膽,具體實施則需要系統構架、技術構架、風險控制、兌換機制等眾多維度的創造性工作,或許還會需要一些類似區塊鏈之類的前沿理念。

每個人和組織都有社會信用統一代碼證,都有自己的信用資產體系,如果連接和打通各類場景的眾多積分體系,那麼,將形成龐大的信用社會經濟體。而打通不同積分體系的工作是高難度的,也是高價值的,一旦實現,將會大大降低信用社會的邊際成本,讓老百姓的信用資產成為最重要的可消費資產。

大數據遇上移動互聯,信用積分平臺走入全民時代

信用經濟是中國裂變破局的一把鑰匙,巨大的存量積分市場就是最有潛力的內需市場,沉睡的積分市場價值需要被喚醒和連接。

過去,由於技術原因,信用積分平臺是完全去中心化、分佈式的,在擁有一定靈活性的優勢之外,也造成了不同生態積分體系之間的割裂。

如今,大數據技術已經非常成熟,移動互聯惠及全民,信用積分平臺到了走向全民化、流通化、公共化的大時代風口。現在的中國信用社會構建已經有了很好的基礎,加上中國互聯網的世界領先,我們已經有能力創造性地構架全民化的信用積分交換平臺,激活沉睡的龐大信用積分市場,創造性地拉動內需增長。

由於信用積分體系是為營銷和客戶關係管理而來,本身是需要運行成本的,只有系統運行更高效,才能讓各家信用積分體系變成企業的高價值資產。只有降低邊際成本,才能降低運營成本,才能最大程度地讓利於民。

是時候了,我們需要信用積分體系的流通理念、交換標準、發行規範、防通脹機制....等非常之多的創造性工作,進而推動信用經濟走向繁榮,並讓信用經濟成為中國經濟走出多重挑戰的智慧鑰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