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101》逆風翻盤背後,七維動力如何創造「火箭少女」?

2018年的初夏,大眾所有的話題似乎都聚焦在《創造101》的女孩們身上。

6月23日,《創造101》最後一期總決賽以直播的形式公諸於大眾面前。據數據顯示,當晚在線上共同見證這一時刻的人流量高達6300萬,也是在那一晚上,與節目相關話題在微博熱榜高達64個。

《創造101》逆風翻盤背後,七維動力如何創造“火箭少女”?

一場11人的成團直播,在各個社交媒體終端裡肆意爆炸,大眾也藉由這一話題實現著自我表達和社交中的信息交匯。其背後的研發製作團隊七維動力,也因一次次身處話題風暴中心的節目而被推向舞臺前方。

七維動力《創造101》:相像的共同體

電視人從體制內出走並投向互聯網的懷抱早已不是新鮮事。

皙悅傳媒的謝滌葵、哇唧唧哇的龍丹妮和馬昊、笑果文化的賀曉曦和葉烽、銀河酷娛的李煒、唯眾傳媒的楊暉、魚子醬文化的雷瑛、日月星光的易驊……作為綜藝製作人才的黃埔軍校,從湖南廣電大軍走出來的人才不計可數。《創造101》的研發製作團隊七維動力說起來也是充滿“長沙味”。

創始人都豔以及她的小夥伴來自湖南衛視,都豔更是《歌手》總監製洪濤的得力干將,她親歷過《超級女聲》的全民盛況,也見證了李宇春、張靚穎、周筆暢等人的誕生。《創造101》是都豔和小夥伴們離開體制進行創業的第一個作品。

《創造101》逆風翻盤背後,七維動力如何創造“火箭少女”?

《創造101》總製片人、企鵝影視高級副總裁馬延琨最早和都豔溝通這個項目是在2017年7月份,此後的3個多月的時間裡,說方笑談就像是在談戀愛一樣,要反覆溝通、打磨彼此對行業的認知以及對內容和用戶的挖掘。

七維動力的核心創始團隊僅有十餘人,其它諸如導演組、編劇組、選角組、服裝組、攝像團隊、後期……等各部門則大多是項目確定後,由經過市場檢驗的獨立團隊組成。項目前線製作團隊總人數有500多人,僅攝影組就多達80人,執行任務的幾乎都是90後年輕電視人。

從湖南廣電走出後,七維動力手裡已經有了很多其他不錯的項目,但為什麼第一個創業項目會選擇《創造101》?

都豔曾坦然,選擇這個節目的初衷很簡單,既因為它IP的挑戰性(至少在接手的時候,中國市場上並沒有出現同模式的節目),也因籌備《創造101》的過程是進一步深入瞭解中國整個女團行業生態的過程。

《創造101》逆風翻盤背後,七維動力如何創造“火箭少女”?

“我們是多麼相像的共同體。”如同101女孩一樣,《創造101》是七維動力這些人離開體制的第一個項目,是大家開始並肩作戰的開始,也是想要抓住的一次機會。“我是剛剛單飛出來的女孩,沒有人比此刻的我更瞭解團隊的意義。”都豔強調,七維動力要做的事情就是讓這些女孩兒們在這個舞臺上變得更好,讓她們閃光的地方更發亮,給她們的夢想一個落腳點。

“再造101”

眾所周知,《創造101》屬於舶來品,原型是韓國的《Produce101》在中國做團體類選秀節目,與韓國最大的區別就在於練習生市場的成熟度和練習生這一群體。

在原版節目中,因為韓國練習生市場的成熟性和殘酷性,參加節目的練習生們在此之前很少能有機會出現在大眾面前,他們此行是真正的孤注一擲。中國市場卻又不太一樣。

接手《創造101》項目後,選角組陸續前往北上廣等地考察並接觸了457家經紀公司及院校中的13778名練習生。在《偶像練習生》和《創造101》之前,沒人會想到中國居然有這麼多的經紀公司和練習生。但饒是如此,大眾對這一市場的陌生使得節目在進行人員挑選環節,要考慮的不僅是練習生們的藝能,還有他們的獨特性和代表性。

《創造101》逆風翻盤背後,七維動力如何創造“火箭少女”?

《創造101》的舞臺上,有前1931組合、宇宙少女、蜜蜂少女、SING、陳芳語等“回鍋肉”,也有段奧娟、鹿小草等“網紅”。藝能水準跨越多維度的這群女孩兒,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已經具備了基本的看點。

對七維動力而言,《創造101》作為他們的首個項目,就像個實驗田,當有了基本的實驗對象和聚焦點後,實驗正式開始。

在這場盛大而美麗的“生存遊戲”中, 有勤奮C位和能力C位的基礎選拔,以讓每個觀眾都能進行情感投射和參照;有“踢館”環節的添加,以對每個女孩兒進行鞭策;也有“逆風營救”和“旁聽生”的設計,以儘可能補足個體的能力短板。

《創造101》逆風翻盤背後,七維動力如何創造“火箭少女”?

自2005年《超級女聲》開啟全民選秀熱潮以來,中國的綜藝市場又歷經了幾次選秀高潮。從2007年前後的《快樂男生》和《加油好男兒》,到2013年前後的《2013快樂男聲》和《中國好聲音》,2017年的《2017快樂男聲》、《中國有嘻哈》、《明日之子》,再到今年的《偶像練習生》和《創造101》。

饒是選秀節目從未停息腳步,但放眼市場,它們的內核始終萬變不離其宗。如果非要說《偶像練習生》和《創造101》有何不同,答案除了是從個人到團體的進階,最重要的一點在於,將“練習生”這個以往被國人忽視的小眾群體推向了大眾市場。

《創造101》“創造”了什麼?

說到偶像團體,如今的中國本土女團只能用“不溫不火”四個字來形容。在《創造101》之前,誰曾預料到會有一檔女團類選秀節目在國內成為現象級?事實是,《創造101》不僅成為了現象級網綜,也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掀起了一場“價值觀革命”。

拋開“火箭女孩101”團隊不說,《創造101》出圈最成功的人非楊超越和王菊莫屬,這場“價值觀革命”也主要圍繞在她們二人身上。

從被淘汰前後的遭“嫌棄”到做旁聽生時的“吸粉”,再到後來的票數強勢逆襲,王菊的出圈是所有人始料未及的。

圍繞王菊的口號,也由“地獄空蕩蕩,王菊在土創”變成了“你不投我不投、菊姐何時能出頭”、“如果奇蹟有顏色,那一定是菊色”等。不難發現,現在的年輕人,不甘被窠臼所禁錮也不願臣服於傳統,而王菊身上所凸顯的那份與其他少女“格格不入”的,獨屬於新時代的極致自我與精神獨立,恰恰擊中了當下青年文化的痛點。

《創造101》逆風翻盤背後,七維動力如何創造“火箭少女”?

而作為“全村人的希望”,楊超越又是另一個“現象”。

相信大多數人注意到楊超越是因為她的外貌以及在鏡頭前毫不修飾的樸實感。但隨著她在鏡頭前哭泣的次數越來越多,能力卻毫無長進時,漫天的質疑聲隨之呼嘯而來。

說她業務水平不及格也好,扮豬吃老虎也罷,這個原生家庭差強人意又早早地畢業於社會大學的女孩兒依舊獲得了強大的支援。從第二次排名公佈的第二名一路向上,直到總決賽票選第三,順利出道。

無論是王菊的逆襲還是楊超越的超人氣,這兩個表面看似位於天秤兩端的現象,無疑都在直指一個現實:在審美和價值觀機制不斷重塑的當下,傳統的僵化的審美標準和價值觀正在被多元的青年文化衝撞、打破並重新建構著。

《創造101》逆風翻盤背後,七維動力如何創造“火箭少女”?

將時間撥回到今年4月12日,長沙,有雨。

近48個小時沒有閤眼的都豔梳起馬尾、身穿少女粉出現在《創造101》的開播發佈會上,先是將滿滿的祝福送給了於她像老師般的洪濤以及即將總決賽的《歌手》,接著緩緩道出了七維動力和《創造101》的緣分使然。

6月23日,杭州,有雨。

“當很多年之後再回憶這個時代時,很期待這晚的總決賽能有被記憶的瞬間。”正如《創造101》總決賽前夜節目總導演孫莉的期盼,23日晚101少女的成團之夜成為了這個初夏的高光時刻。

從101人到11人,從一檔節目到一個女團,當全場飛揚起綵帶的那一刻,節目落下帷幕,“火箭少女101”踏上了前行的道路,而七維動力的征途這才剛剛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