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回「龍回」的傳說與由來

黃元龍

隆回民間文藝/隆回“龍回”的傳說與由來

隆回縣名始於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 八月。建縣時,地方黨首名流紳士提議縣名為松坡、望雲、資濱、資北和默深等縣名。時湖南省政府均未採納,而以“隆回”二字定名為“隆回縣”。“隆回”之名二字首現清《嘉慶一統志》載:? “隆回巡檢司在邵州西百八十里隆回市(今司門前鎮)。明洪武五年 (1372 )置,本朝因之”。清道光《寶慶府志》記載,邵陽行政區劃為“明時邵陽為鄉十七、廂二、裡四十二....曰隆回鄉,領裡八..……又以縣西北瑤境置十六峒(小沙江鎮、虎形山瑤族鄉、麻塘山鄉境內),分屬隆回鄉而統於邵陽縣一廂”。清光緒《邵陽志》記載,清時邵陽縣疆域為:“明時分都四十有二,每都十甲.......國初仍為四十二里,裡即都也。”? 時隆回八都為:一都司門前,二都黃泥井,三都匡家鋪,四都鳥樹下,五都大水田,六都六都寨,七都划船廟,八都桃花坪(一說雨山鋪)。隆回建縣時所劃邵陽八鄉一鎮,基本是原隆回巡檢司所轄地域。湖南省政府之所以命名“隆回縣”,其“隆回”二字含義深遠,即尊重了歷史,又乎了眾望。

“隆回”之名究竟為何而來,民間廣有傳說,多年來文史學者各自傾情挖掘,尚無權威定論。雖有傳說,但神話不能代表史實。清道光《寶慶府志》載:“隆回”在明以前稱“龍回”,後改“龍回”為“隆回”。其原因,據清光緒年《劉氏族譜》首卷載:“所有龍鳳二形之地名,因聖諭禁革,理合稟遵,若作蛇鳥字代,恐失其本名,今改龍為隆”。“龍回”之所以改為“隆回”,也許是因為“聖諭禁革”的緣故。“龍回”之名,卻有民間廣為流傳的一一壽福爺賜名“龍回”的故事。

傳說秦始皇為謀長生不老仙藥,遣盧生入海求藥不得,與侯生謀隱南國不返,盧生隱居首望山,侯生隱居雲山,盧生常於此西望武岡侯生所隱之雲山,山因名望雲山。盧生在望雲山隱居後,誠心參禪修練,感動了天庭。一日,天庭派神仙化變為凡人前來點悟問曰:“公品德高尚, 當效力仕途,以享榮華富貴”。盧生笑答曰:“勤勞好動享高壽, 安居樂業誠洪福,不求富來不求貴,只要清閒涼快(涼爽),以“壽福”二字為上”。神仙笑曰: “你就在此為壽福爺”。言畢一陣清風隱去,從此人們尊稱他為“壽福爺”。

一天凌展,壽福爺收拾行裝離山。一農夫問日:“今欲何往?”答日“往南海朝聖”,農夫搶擔送行。行至山麓,前有駿馬一匹,昂首長鳴,意以請壽福爺上馬。壽福爺合學致謝:“毋敢勞駕!”並親為寬帶卸鞍,撫其鬃囑曰:“復爾原形!”馬一翻身化為蒼龍,仰天長嘯。頃刻,八龍子自天而降,與蒼龍一道護送壽福爺前行。行至崀山地界,壽福爺勸群龍返回,群龍不捨,迴旋于山巒間,遂開出一片平川,其地至今稱“回龍寺”(在今新寧縣境內)。壽福爺怒斥曰:“木本水源不可忘,怎可長久棄故鄉?”蒼龍無奈,只得率八龍子回到山巒峻秀奧行,往復釣連,九曲迴環,似群龍競舞的群山之中,此山後稱九龍山。

壽福爺斥退群龍,與農夫繼續前行,到廣西全州,見那裡山青水秀,地厚民淳,更喜地名全州,堪稱聖地,就結草為禪院住了下來,並欲重謝那農夫返回,農夫不受,但問為何離開望雲山。壽福爺回答曰:“是夕坐禪,隻眼觀三方,以為非福地不宜久留,今始悟忘了己坐一方,誤責了名山”。並曰:“如今群龍回鄉,故土增輝,可命名為‘龍回’”,且高聲念偈為贈:“天下大亂,龍回無憂。天下大旱,龍回有收。”農夫拜謝登程....從此,“龍回”之名得以世代留傳。

唐代,今隆回曾有“龍回關”地名,此地名首見《湖南古今地名詞典》,唐開元二十九年江南西道、黔中道圖,明萬曆十年(1582) 圖中此名尚存,其地在辰水流域上游羊古坳鎮附近。古人常將山脈、河流回環之勢比喻為“龍”,辰水,辰者,龍也。辰水發源於隆回望雲山北麓,自東北折向西南,此地山巒起伏如城垛,辰水婉轉如護城河,構成隆回北部一道天然關隘、作為官方地名,因龍風之形的地名犯帝諱,故取諧音“隆回”,改“龍回”為“隆回”,明代設隆回鄉、隆回巡檢司,“隆回”之名始載於史。

隆回民間文藝/隆回“龍回”的傳說與由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