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美味可口的花生爲何會被撤下餐桌?

读书|美味可口的花生为何会被撤下餐桌?

《食物的心機:過敏的歷史》

(英)馬修·史密斯 著 伊玉巖 譯

三聯書店

◎鄭渝川(書評人)

花生是人類最早種植的植物之一,最早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的南美洲。花生營養價值高,便於機械化種植和採摘,所以在北美以及歐洲、亞洲許多國家都很受歡迎。但花生對於那些過敏患者來說意味著極大的威脅——首先,花生的過敏原突出,對於患者來說具有高度致敏性,“家長在吃花生醬時,飄入空氣中的數百萬個花生醬分子足以使一名兒童過敏,因此這名兒童在第一次吃花生時就可能經歷過敏反應”,使得心理畏懼與生理上的反應匯聚起來,造成嚴重的傷害。其次,花生顆粒的過敏汙染,可能滲透到非花生食品,即加工廠加工過花生產品,就可能使得後來的非花生食品帶有甚至致命的過敏原。

1972年,美國馬薩諸塞州的一名10歲兒童在食用冰淇淋後發生過敏性休克,很快死去。因為冰淇淋的奶油裡混有花生醬。在美國及其他許多國家和地區,類似的古怪、極端案例時而有之,卻常常不能引起媒體、立法部門甚至醫學界的注意——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了20世紀90年代。相關的醫學研究機構、公眾健康組織開始敦促政府部門重視包括花生、其他堅果、牛奶、海鮮等食品引發的過敏反應,尤其是一些悲劇事件中的受害者家屬,會通過媒體來表達訴求。這使得美國的公眾態度開始因此發生劇烈轉變。

由食物過敏受害者家屬推動成立的組織,與食品工業、藥品工業都開始建立了緊密的關係,尤其是美國製藥行業對過敏組織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因為後者的努力不僅讓食物過敏的科普宣傳更為深入,還能推動許多藥物的銷售。奧巴馬政府曾簽署《腎上腺素進校園法案》,對儲備腎上腺素(救治花生等食物過敏的特效藥)的學校給予經濟獎勵。而食品行業藉機推出“不含花生成分”、價格更貴的商品。

然而,隨著花生禁令實施範圍的擴散,在美國也開始出現了抵制的聲音。要避免患者因接觸到花生而過敏,不僅要在食品生產加工環節加強管理,而且還幾乎要將所有的公共場合都列為花生的禁地,如校園、幼兒園、飛機、體育場館——許多體育迷因此憤憤不平,看比賽吃花生是他們的享受,尤其是重大比賽期間,球迷需要提早很久入場。而一些習慣於在航班上吃到航空公司饋贈的腰果和花生的旅客,也大失所望。

近日由三聯書店引進出版的英國醫學史、變態反應免疫學、食物與營養學專家、英國思克萊德大學衛生和醫療保健社會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兼歷史研究中心主任、2015年獲BBC評選的“新生代思想家”馬修·史密斯所著的《食物的心機:過敏的歷史》,是一本文辭優美、敘述縝密的高品質科普讀物。全書追溯了人類文明史上尤其是城市文明史上,過敏在大眾、醫學等領域產生的爭議,分析了這種現象對於公共衛生、製藥化工、食品生產、市場消費的影響。過敏曾長期被認為是一種精神症候,還曾被認為是城市工業汙染的產物,就像是哮喘和蕁麻疹的病因也曾被解釋為孩子的父母性情專橫、多子女家庭的孩子爭寵等。

食物過敏本身是個現代詞,但在此前的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過敏現象就存在。中國的中醫理論裡,就包括孕婦、老人、孩子等特殊人群需要禁忌的食物。而希波克拉底和蓋倫的追隨者相信,飲食對於平衡四種體液至關重要,反過來如果隨意為之就可能引發極其不適的反應。在近代,醫生已經開始記錄雞蛋(具體來說是蛋白)、茶葉、魚、龍蝦、紅酒等可能導致特異反應的食物的清單。

當然,時至今日,食物致敏反應的可靠程度,在醫學界也存有爭議,比如具體病例究竟是屬於“食物過敏”還是“食物不耐受”甚至“食物厭惡”,就很難給出定論。這本書講述了20世紀之中,不同的醫學家和醫生對於食物過敏展開的研究,以及相應的成果——這些研究和成果最終使得醫學界和公共衛生體系都接納了過敏的概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